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學好中醫,才能用好本草:從神農談起

學好中醫,才能用好本草:從神農談起

中醫是一門極其重視傳承與歷史的學科,所以中醫人開始學習的時候必定要梳理中醫藥的歷史,從而知道中醫藥的理論與實踐的源頭。


中藥是如何起源的?

大多數人相信,中藥是起源於人的本能,比如口渴了我們就會找水喝,餓了我們就會找能充饑的食物,寒冷了我們會找熱的食物,而熱了我們會找冰棒,這些都是人類自身帶的功能,很多人也相信,在中醫藥的功效發現起源過程中,人類的本能慾望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這還遠遠不夠,中藥又叫做「百草」,比如《大宅門》裡面所謂的百草堂,其實就是代表著中醫藥的主要作用的葯都是草,雖然還有動物葯,還有礦物葯,但是我們的習慣是草是最能代表中藥的,所以第一本關於中藥的專門性著作就叫做《神農本草經》。

學好中醫,才能用好本草:從神農談起

神農氏

古籍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但是最後沒有死,很多人認為是茶解毒,茶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並不一定對。首先,神農氏嘗百草,這個百草是不是如現代所謂的「有毒」,還是一個問題。

「毒」,按照《說文解字》其實就是「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知道,一般來說能吃的,好吃的植物,他都沒有很厚的味道,都是比較淡,淡中帶一點甜,而那些我們所謂的雜草其實都有比較厚重的味道。神農嘗百草,嘗的其實就是平時遍地都是的草,一日遇七十毒,其實就是吃了七十種難吃的草而已。當然,也不排除其中有番瀉葉、附子之類的有毒的藥物。而另外一方面,神農氏是農業的鼻祖,他不但嘗百草,還種植了百穀,在神農氏嘗百草的過程中,發現了百草的毒性,但同時也挑選出來了一百種可以直接食用的植物,用於種植,這樣就慢慢開始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

谷,繁體字也叫作「惡木也」,其實谷與毒,一個是惡草本,一個是惡木本,神農氏將這些都嘗個遍,為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繁衍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在判斷一個葯,或者一個方是否有效的時候,如果是醫生,自然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判斷,但是如果是病人自己,如何判斷呢?

還是通過喜好,還是通過本能。什麼是本能?中暑了就想喝水,其實喝水是可以減輕中暑癥狀的,天冷了就想吃熱飯熱菜,熱飯熱菜是可以增加溫度的。又冷,又餓,吃點麵食或者米飯就可以保暖,其實就是氣虛的模型不經寒風,吃點麵食,吃點米飯就是補氣,氣虛就減輕了。

所以,只要用對了葯,即使含有黃連的方子,病人喝下去都不會覺得口苦,但是一旦疾病緩解,再喝黃連就會馬上覺得苦不堪言。比如,對於一個胃炎患者,如果開半夏瀉心湯治療,在胃炎胃脹、胃痛的癥狀沒有消除之前,吃藥就不會有一種難以下咽的感覺,但是吃著吃著,幾天之後,就會發現,怎麼味覺突然靈敏了,苦的難以承受。同樣,對於月經不調還有宮寒的人來說,吃含有吳茱萸等熱性藥物的方劑,也會覺得還可以,但是沒有宮寒的人,如果吃含有吳茱萸的方葯,就會難以下咽。

學好中醫,才能用好本草:從神農談起

得天地之氣

基於此,我們判斷一個葯是否有效,主要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比如,有的人反對抽煙,覺得抽煙百害而無一利,所以痛恨抽煙。但是,很多抽煙的人卻反饋,抽煙可以使自己情志變好,只要一戒煙,就會出現身體不適,會出現各種疾病。現代醫學總是趨向於用數據說話,用實驗室研究數據說服別人,但是他們忘了真理是相對的,對於不同的人群,是有不同的作用的。說到底,我們需要明白中藥為什麼有效,為什麼會使人疾病痊癒。

「天所敷為命,物所受為性」,所謂的「性」是中國哲學賦予實物最本質的特徵,比如男女性別的差異,其實就是整個男人群體與女性群體最為重要的差異。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所謂的性是一系列特徵的系統總結,並不是單純的某個特徵表述。比如,男性與女性,性不一樣,就覺得著生活方式不一樣,作用不一樣,性格不一樣,等等。

男性與女性之間,就存在一個互補的原則,在互補的原則下又會尋求一個同質,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謂的「三觀」,沒有男女的互補,三觀再一致,也很難親密結合(同性戀除外),所以《周易》認為「二女不同行」,就是這個道理。中草藥對人體的作用,也是一樣的。

首先,中草藥之所以能夠治療人體的疾病,是有一個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的法則,按照現代來說就是元素與物質的基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人體的所有營養物質都是從大自然攝取的,沒有一種元素是大自然沒有的。按照中醫的理論,那則是人體與大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所謂的「天人合一」,這個是同質性。

有了同質性,才有互補性,也就是我們開始表述的「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等,這就是中草藥治療的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考慮藥性。

學好中醫,才能用好本草:從神農談起

花、葉、莖不同


藥性運用正確才是中藥療效的核心

剛開始學醫的,只要不是學院派的,都背過「藥性賦」,很多人將藥性賦理解成一篇文章,其實我更多時候是將這篇文章理解成一個闡述藥性的過程。所謂的「賦」,就是天所賦為性,性賦包含的東西太廣了。

藥性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等,所謂的四氣,其實就是寒熱溫平,藥性無非這四種,當然要細分,也可以再細分成其他的藥性。寒性的藥物,很多時候會讓人感覺一身冰冷,比如冬天喝冷水,喝下去之後,對於很多腸胃不好的人來說就是瀉藥,這就是寒性。有的時候,儘管是大夏天,喝點黃芩、黃連、大黃水,就會打寒戰。這就是藥性,藥性給人體打來的改變,同時也在治病。所謂的藥性,就好比人分男女,藥性一定,就會有很多其他的性質發生變化。熱性的藥物,有時也有升的特性,這是熱性賦予藥物的功效,而且這些功能都是整體性的,不會只是作用在某個臟腑。

另外就是在性定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升降浮沉的差別,比如同樣是甘草,都是甘平的,但是甘草梢與甘草本身之間的作用,就有很大的車別,同樣是當歸,當歸尾與當歸身又有很大的差別。按照中醫的歸納總結,幾乎所有的花都是升的,但是有一種花卻是降的,比如旋復花。幾乎所有的根都是降的,但是也有的根是升的,比如我們常見的葛根。升降浮沉的作用,其實歸根揭底還是人體的氣機與大自然的氣機的一致性。

藥性,確保了藥物能夠中和人體的疾病的寒熱,而五味則決定著藥物能夠進入到哪個臟腑。

比如,肝臟寒,那麼就必須用熱葯,但是熱葯分很多種,比如有苦性的熱葯,有酸性的熱葯,還有甘性的熱葯,在這些熱性藥物中,就會偏向於選擇酸味的熱葯,會選擇咸胃的熱葯。同樣,如果是脾胃虛寒,我們會選擇滋補脾胃,但是滋補脾胃也分清補,溫補,這個時候也要在性味上做功夫。甘溫的藥物滋補脾胃是最好的,比如李東垣所創立的補中益氣丸,其中甘草、紅參、黃芪就是甘溫之葯,滋補脾胃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分了臟腑,有時就必須分升降浮沉,比如氣虛下陷,出現子宮下垂等情形,雖然是虛寒證,如果只是用補藥,溫補,用大量的附子、肉桂,很有可能效果不明顯,有的時候還會加重。但是,此時如果用一些升氣機比較明顯的藥物,比如葛根、升麻、柴胡,就會得到很好的療效,這就是升降沉浮對於正確運用中草藥的重要作用。


精準醫療?中醫向來都是精準用藥

中醫藥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用藥也是經過很多經驗總結才有現代的中醫藥體系。比如,在《神農本草經集注》中就總結了不同疾病的通用藥,頭痛,那就可考慮川芎、蒿本、羌活、獨活、細辛、菊花等等,這些都是臨床實踐的總結。

到了金元時期,由於經絡學說的大發展,本草分經學說也開始慢慢形成,雖然其中的理論並不是完美無缺,但是能夠非常高效的指導我們使用中藥。

針灸裡面有一句話「寧失其穴,無失其經」,一個疾病的治療,可以在選穴位上有所偏差,比如穴位沒找准,或者選了其他特色的穴位,但是只要選對了經絡,不管什麼穴位,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療效,先賢們於是將這種經絡的理論移植到了中草藥的理論之中,也就是中醫藥的本草分經。

比如,最明顯的就是蒿本、川芎,羌活、獨活治療頭痛,他們所治療的頭痛的特色是不一樣的,蒿本治療的是癲頂痛,按照經絡理論,這個痛是屬於厥陰經的,所以蒿本的分經就是厥陰經。同樣治療風寒頭痛,羌活與獨活治療的就不一樣,獨活治療的是少陰頭痛,而羌活治療的就是太陽頭痛,這就是本草分經對中醫藥靈床實踐的實際指導作用。

其實,在分經的時候,有的非常靈,有的時候也不會大講究。但是,總體來說,本草分經的學說對於中醫藥用藥的理論是一次非常大的補充,更是一種創新。


單方好?還是復方好?

有一天一個朋友感冒了,我就關懷性地問她吃藥了么?她說吃了,然後跟我說,醫生開了:左氧氟沙星片、頭孢、北豆根、銀柴胡口服液。

如果按照西醫的有效性檢測,也就是說要有一個確定的單體,可以通過實驗檢測到如何作用於人體,如何減輕人的痛苦。但是,這個醫生給病人開的方,如果萬一治療好了疾病,如何定疾病是哪個葯發揮了作用?

所以,不證自明,中醫藥在單體、單方、復方這條路上,已經遠遠走在現代醫學前面了。

以我們最熟悉的甘草為例,其實甘草已經有很多作用了,甘草含有的單體又非常多,每種單體其實都有自己的獨特作用,但並不影響甘草作為一個綜合體治療各種疾病。比如,治療咽喉痛,治療脾胃虛,最重要的就是解毒,各種有毒物質都可以用甘草解。

甘草一變,就變成了復方了,比如用陳皮和甘草組合,治療痰氣病;桂枝與甘草組合,治療心悸,治療因為出汗過多導致的心陽虛證;黃連與甘草組合,治療因為濕熱導致的中焦痞滿,腹瀉;桔梗與甘草組合,治療少陰病咽喉痛;芍藥與甘草組合,治療各種肝失疏泄導致的筋脈疾病;大黃與甘草組合,治療闌尾炎等導致的嘔吐,或者便秘導致的嘔吐等等。甘草與其他藥物還有很多組合,這就是中醫的精髓之一,本來是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但是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卻成為了一個致命的弱點。

復方的作用,就是君臣佐使的作用,「今合和之體,不必偏用,自隨人患苦,參而共行。但君臣配隸,應依後所說,若單服之者,所不論耳。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

君臣佐使之間,存在著分工與合作,有的葯治療疾病功效不夠強,所以需要臣葯加強其作用,有的時候出現副作用,必須要用一些反左之葯,有的時候還會需要引精報使,所以要加一些引經葯,君臣佐使之間密切配合,這才導致了中醫藥的「效如桴鼓」,才能一劑知,二劑已。


藥物配合有禁忌

隨著臨床和實踐的發展,現代醫學也慢慢總結出了不少經驗,比如喝酒的時候不能吃某某葯,某某葯不能與什麼葯同時服用等等。中醫在整個發現與驗證中藥療效的時候,就發現了他們之間存在的各種相互作用,各種藥物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有相互制約的作用,有相互之間消除毒性的作用,總之藥物之間存在著各種關係,這些關係是在臨床中必須考慮的。

陶弘景說「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當視之。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所謂的單行,就是單方,所謂的相合就是復方,復方用藥。

相須,就是兩者之間會存在一定的促進作用,功能類似,一起使用使得兩種葯都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比如,用於發汗的麻黃與桂枝之間,麻黃髮表,但是麻黃的發表是皮表,桂枝的發表則是肌表,兩者雖然有深淺的差別,但是膚表的發汗少不了肌表的津液支持,肌表的發汗也少不了膚表的玄府開竅。比如,龍骨牡蠣之間,龍骨主要作用是鎮靜安神,同時有一定的收澀作用,牡蠣則收澀作用更為明顯,又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兩者在一起,就可以更好地發揮功效。比如,金銀花、連翹,金銀花的解毒清熱功能更強,而連翹則宣透清熱功能更強,兩者聯合使用則可以出現協同作用。

相使,則與相須有一些差別,相須是兩者都是主葯,而相使則有主次之分,比如經常用黃芪治療水腫,在黃芪治療水腫的時候加入茯苓,這個時候就會出現黃芪功效增強的作用。

相畏,是中醫臨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吃藥一般都不能犯十九畏,所謂的相畏,就是藥物的藥性被另外一種藥物抑制,以至於不能正常滴表現自己,比如我們開始學中醫的時候必須背誦的十九畏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蔘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五靈脂與人蔘一起用,就會減輕人蔘的功效,這個時候就會使人蔘白白浪費,所以很多時候都不能一起用。但是,也有的時候會同時使用,比如朱丹溪就用五靈脂與人蔘一起用,治療婦科閉經。

又比如,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硫磺是還原性很強的單質,遇見朴硝,也就是遇硫磺發生氧還反應如:2Na2SO4+S=2Na2SO3+SO2,這樣硫磺就消失了,還產生了亞硫酸鹽,對人體也沒有好處。

最要緊的是十八反,一般情況下,不准許出現十八反,這是開始學醫時,開方之後必須檢查藥物,每一次開方都要檢查十八反,必須背誦一遍。一般認為,十八反是有一定的毒性的,所以必須在臨床上禁止。但是,也有的專家認為,十八反不一定就有毒性,所以也支持十八反的藥物一起使用。不管如何,古人提出十八反肯定有一定的緣由,有一定的道理。所以,還是有必要在現實生活中注意。

最後一個需要重視的就是,孕婦禁忌藥物,雖然孕婦需要禁忌的有很多,但是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

芫(菁)斑(蟊)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與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芫花代赭(石)麝(香),大戟蟬蛻黃雌雄(雄黃、雌黃),牙硝芒硝牡丹(肉)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硵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地鱉蟲。

這些藥物大多是活血化瘀,行氣的藥物,其實只要是大泄大補的葯,都不能大量使用,而以活血化瘀的藥物最需注意。

當然,中醫用藥也不是所有時候都按照這個來執行,《黃帝內經》裡面就有一個原則「有故無損」,也就是孕婦生病,有時候該用什麼葯就用什麼葯,比如《金匱要略》的桂枝茯苓丸治療懷孕下血證,也就類似於現代的子宮肌瘤懷孕,並沒有太大的危害。

很多時候,懷孕流產不僅與單因素有關,只要腎氣充足,用一些少量的活血化瘀藥物也並不會有大的影響。但是,對於氣血虛,腎虛明顯的人,就必須注意了。


食療與養生

其實中藥本草的使用,說一千道一萬也說不完,裡面有很多問題與注意事項,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食療就是非常好的養生方式。

食療又分成兩類,一種的禁止食用,比如痛風不吃海鮮,比如腹瀉不吃生冷等等。一種是主動性的吃,比如寒性體質的人則可以多吃薑之類的性溫食物,而體熱之人則可以考慮多吃一些生冷。

其實,古代的辟穀並不是什麼很高端的事情,只是沒有糧食了,不得不吃五穀以外的食物充饑,而在食用這些本草的時候發現,這些本草可以使人體機能變好。所以在本草發展到了明代的時候,就有人出現編撰一本專門指導如何在災荒年份食用五穀以外的食物,從而維繫正常的生命活動。

說到底,養生還是一個漫長的路,本草的使用很多時候能夠增強我們的機體功能,但是最終能否健康,還必須合理用藥。

正確的使用中草藥,需要很強的辯證功底,特別是疾病的病性病位;要了解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了解人體氣血的運行狀態,有時必要的還要了解氣候因素、情志因素等等,藥性的寒熱溫平涼和人體的經絡,五味對人體的作用等都是運用好中草藥的關鍵點。

一句話,欲用好中草藥,須有紮實的中醫基礎。

學好中醫,才能用好本草:從神農談起

更多內容,歡迎點擊了解更多

本文由馬純陽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慶余閣 的精彩文章:

誤服六味地黃丸,會有什麼後果?

TAG:慶余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