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國之行——別了,曼德勒!別了,緬甸新葡京!

佛國之行——別了,曼德勒!別了,緬甸新葡京!

清晨,我們已經是在曼德勒碼頭醒來。

這裡是我們此行終點,緬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巴利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系敏東王1857年命名。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就在曼德勒近郊,也因此旅緬華僑都習慣稱它為「瓦城」。

七點半左右,Belmond專程安排了我們走上碼頭為當地僧侶的布施活動,這是一項古老的宗教儀式般活動。為示虔誠,布施檀越需要脫鞋,站在鞋上再進行布施行為。

道長談到南傳佛教嚴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傳統。因此出家僧人通常托缽乞食,持不沾金錢戒。所持之缽,主要是供檀越們布施食物所用。又因為過午不食的原因,所以僧人一般化緣都在清晨時分,半晌即已回歸僧院了。如今,在仰光、曼德勒街頭,若你在午後看到街頭化緣的絕對是假和尚。看官們若訪問緬國,可以注意這些細節,不至被騙。

儀式完成,我們乘大巴前往曼德勒皇宮旁邊的Skwenandaw(金色宮殿僧院)參觀。

這是一座古老的純柚木雕建築,精工細琢,典型的緬甸敏東王朝木構風格。

最初這座建築位於皇宮之中,是敏東王和皇后的寢宮,敏東王最後也在這裡駕崩。繼任者Thibaw王為避諱,將整座建築拆遷到皇宮外現址,將其變成一座僧院。

原來整座建築里外都用金粉塗刷,故人們將稱為金色宮殿僧院;可惜在戰爭期間,寺內和尚離開後,一些人把木雕上的金子刮掉了。現在僅能在外部高處的犄角旮旯處和內部看到殘留的金色。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木雕,現在外部木雕用黑漆塗刷。雖然不再金光閃閃,卻永遠籠罩著神奇之光:

寺外原來種有參天大樹遮蔽,在英軍攻佔曼德勒時沒被發現,躲過炮火;在二戰中也躲過日軍轟炸;特別是19世紀末曼德勒毀滅性的大火災,燒毀了四周的大樹和不遠處的阿都瑪希寺,這座宮殿寺院卻毫髮無損,為曼德勒王宮留下唯一的珍貴建築。

目前,金色宮殿僧院尚可以脫鞋步入二層訪問,但緬甸政府正在籌備申遺,如果成功了,今後估計不會再讓遊客隨便進出了。

清晨柔和的陽光下,這座古老的木建築,散布著謎一樣的光輝。

第二站,我們來到曼德勒山麓廣場,在這裡我們讀到了天底下最大的書——曼德勒石經。

1871年,緬甸敏東王邀請緬甸和錫蘭高僧約 2400人聚會於曼德勒宮的東廳,共同商討《毗那耶》等佛教經典各版不同之點,前後費時 5個月。

為使佛經永久保存傳至後代,敏東王組織人力花了 5年的時間,把整理後的經文鐫刻在 729塊碑石上,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高2米的一片白塔林,蔚為奇觀,故又稱石經院。

石碑因有塔體保護,保存極好,成為研究緬甸佛教文化的重要資料。敏東王因此而獲「第五次佛教結集之護法者」的尊稱。

這片潔白莊嚴的白塔林,如今除了成為修行者們的聖地,也成為了曼德勒男女們拍攝婚紗的愛情聖地。

與石經院融為一體的,旁邊毗鄰的著名的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意為「王室的功德」,也系敏東王於1857年仿照蒲甘瑞喜宮塔建造。

南傳佛教另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是只拜釋伽牟尼佛像,因此固都陶佛塔也是以單體塔主體,圍繞著四面佛為特徵。

日光漸熾,金色的寶塔燦爛奪目,一隊修行誦經隊伍正在舉行著重要的禮佛儀式。

我們繞塔頂禮,愈加感受到這濃濃的修行氛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灰塵 的精彩文章:

澳門:一個連空氣都瀰漫著讓人難以抗拒誘惑的城市

TAG:歷史的灰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