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軍每天必需品,本土無法供應,怎麼辦?日軍日記告知你憤怒真相

日軍每天必需品,本土無法供應,怎麼辦?日軍日記告知你憤怒真相

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發生了事變,日本發動了對華的全面侵略。

戰爭時期,對兩軍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糧草。古人云:「兵馬未動而糧草先行」,可見食物的重要性往往會影響一場戰爭的勝敗。那在抗戰期間,日本軍人又是如何得到寶貴的肉食呢?

侵華日軍

當時,日本士兵的口糧標準有兩種,一種是不打仗的士兵們的伙食,也叫駐地伙食。而另一種則是戰鬥中士兵的伙食。

第一種的駐地伙食一般是:「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煙20支(約一包)」。

侵華日軍

這是1938年4月15日,日本出台的《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根據在中國一年多的作戰經驗,他們做出了這樣的調整。

而戰士伙食,則是在駐地伙食里加了一些餅乾和罐頭之類的改變,伙食的水平並沒有低於駐地伙食,就連調料都有嚴格的規定。關鍵是,日本的士兵們不僅每頓都能吃上大米,還必須每天都吃鮮肉。

如此一來,問題便出現了。在戰火頻頻的戰場上,為何日軍能保持如此高水平的伙食

與罐頭和肉乾之類的東西不同,鮮肉的儲存期極短,那麼遠離國土的日軍又是怎麼保證這種鮮肉的供應呢?

侵華日軍

其實,這些肉都是從本土的中國人手中搶走的。在汪偽的控制地區,因為顧及著那些所謂的東亞共榮,沒法直接搶,所以日軍便想出用沒價值的軍票『購買』的這一方法。其實這樣做和搶掠沒什麼差別。但若是到了其他地方,他們連這些表面功夫都不會做,燒殺搶掠,所有雞鴨魚肉都統統收入囊中。

侵華日軍

侵華日軍東史郎在自己的日記里也記錄了這一點,日本士兵每經過一個地方便搶奪當地的雞鴨牛羊,用來補充自己的伙食,這就是當初日本軍總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鮮肉的主要原因。

文/凡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另一個德國,另一個希特勒,建了一國中國,現依然身穿納粹軍裝
此國在困難時無一國幫忙,中國毫不猶豫提供百億援助,最後被坑慘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