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曾經血淋淋的屠宰場,變成了時尚圈的狂歡聖地

曾經血淋淋的屠宰場,變成了時尚圈的狂歡聖地

上個世紀,上海被稱為「東方巴黎」。

有錢人家的小姐少爺,穿著打扮緊隨英美潮流,逛百貨泡咖啡館上西餐廳,洋氣得很。

但當時的城市公共設施比較糟糕,無論他們多麼有錢,也很難保證吃下的牛排是衛生的。

開埠的頭30年里,上海人買到的肉都是來自私人屠宰場的。衛生環境惡劣,設備簡陋,出品都沒經過檢疫。

後來英國人建了一個屠宰場,可惜場地太小,滿足不了大上海的胃口。

直到上世紀20年代,上海市政府才開始籌建一個大規模的現代化宰牲場。

但一個大都市裡怎麼建屠宰場?沒有一個人懂。

於是,上海工部局找到紐約衛生部,詢問北美大城市屠宰場的規劃經驗。

這可把各地衛生局樂壞了:教人煎牛排的機會很多,教人設計屠宰場的機會可太難得了!

所以,各地屠宰場的負責人傾囊相授:

洛杉磯衛生局說,屠宰場必須用混凝土,不吸水。

多倫多屠宰場建議,要在頂樓屠宰,方便把廢棄物扔下去。

多倫多的市屠宰場。

約翰內斯堡強烈推薦在樓層間建斜坡,讓牲畜自行走上屠宰室。

綜合國內外的經驗,英國建築師們提出了不下9個版本的設計草案。就這樣,一個集全球屠宰場之大成的設計方案出爐了。

八角形的外廊,圍著一棟圓形大樓,中間有26座斜橋互相連接,暗合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

人們在圓形大樓里屠宰,把凍肉送到外廊樓里儲存。

待宰的牲口會在一樓停留24至48小時,平復恐慌的情緒,等待檢疫。有病的牛會關鎖在東南角,健康的則會沿著坡道往上走。

這些坡道狹窄,牲畜只能向前走不能掉頭,正像張愛玲在《金鎖記》里所說:一級一級上去,通往沒有光的所在。

抵達頂層3樓的屠宰室,成年的牛會被22mm口徑的手槍擊斃,其它的都會接受電擊,之後放血剝皮。

在超過兩公里長的流水線上,動物的血用專門的桶來收集,內臟和皮毛通過不同的管道滑降到下面的樓層處理。

一旦牲口被懸掛在天花板的架子上,到達冷藏庫前都不會再碰到地面。

入冷庫前,肉質最好的蓋紫色圓印,二等蓋深藍色方印,劣質品則加蓋「劣品」,運到廢肉拋棄所燒掉。

據說,這「敲印章」的動作變成了上海俚語。

這座宰牲場不僅在設計中參考國際經驗,連施工也是國際級的。

1931年,工部局在虹口沙涇路買下18畝地,交由余洪記營造廠來建造。

一座現代化的宰牲場在1933年11月竣工,所用鋼材都從外國製造商那裡採購,沙子指定用寧波或者吳淞的。

竣工後,宰牲場的國際化之路並沒有停下來。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外國人進出上海不用護照。大蕭條里失業的美國人,和躲避歐洲大屠殺的猶太人,在租界里相遇。

各地區的人對肉類要求各不相同。英美人愛吃牛羊肉,中國人喜愛豬肉。

按照猶太習俗,屠夫須以一刀割斷喉管的方式來殺死動物,不能用電擊或槍斃。

於是,宰牲場專門從英國訂製專門的牲口欄,還為猶太人屠夫準備了禱告室。

1934年1月,上海市宰牲場投入使用,成為當時遠東地區最大規模的宰牲場。

在這棟大樓里,每天至少有500頭羊、300頭牛和100頭牛犢被宰殺,變成130多噸各類肉食,送到全上海各國人的餐盤裡。

在後來,戰火洗禮、經濟轉型,血水被沖刷乾淨,人們把這裡當做食品廠、製藥廠、倉庫

直到2007年,華麗轉身成為時尚園區,改名「1933老場坊」。

如迷宮般的通道,曾經是牛羊們的「黃泉路」,如今成為電影《小時代》里奔跑的場景。

頂樓的屠宰室裝上了玻璃穹頂,在曾經無數頭牛羊倒下的地方,奢侈品牌發布著新品,時尚人士在聚會狂歡。

一棟融合了全球智慧的屠宰場,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大變身。

但沒有變的,是上海的國際范兒。

一座國際化的城市,不一定要有多少摩天高樓,而是能用高水平的設施和服務,滿足各種居民的需求。

哪怕是一座屠宰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大阪 | 有紋身就是古惑仔?這樣粗暴的邏輯仍在盛行。
「菌」臨天下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