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霍金下葬威敏寺墓園,將與牛頓、達爾文比鄰而眠

霍金下葬威敏寺墓園,將與牛頓、達爾文比鄰而眠

霍金

霍金是個無神論者,但他的家人仍然支持劍橋在教堂為他舉辦葬禮,以便人們紀念和緬懷他。因為「他對很多人來說有重要意義,無論他們是否篤信宗教」,而這樣的葬禮「能反映他生活的廣度和多樣性」。

文 語冰 黃昉苨

編輯 張慧

世界上最有名的電動輪椅,空了。

當地時間2018年3月14日凌晨3點46分,它永遠失去了主人。

3月31日下午兩點,劍橋為霍金舉行悼念儀式,隨後,他的骨灰被安置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園,與牛頓和達爾文為鄰。

英國宇宙學家、黑洞專家霍金去世那天,恰好是科學家阿伯特·愛因斯坦139周年誕辰。

巧合的是,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那天,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有20萬嬰兒和他同一天來到這個世界,但多數人與物理學的緣分僅限於此。

從哥白尼到伽利略,從愛因斯坦到霍金,在探索宇宙起點和時間的終點上,人類一直孜孜以求。

霍金常被稱作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發展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做了平民化的解讀和延伸。霍金有資本顯得驕傲,但他覺得,「愛因斯坦第二」的讚譽是媒體的炒作——公眾渴望英雄,然後塑造英雄。

霍金去世後,照片被幻燈打在劍橋大學的建築上。在那個擁有800多年歷史的磚牆上,他專註地看著遠方,充滿好奇。建築旁邊,灑滿璀璨的星星,人們不知道,霍金在這裡面的哪一顆,看到了整個宇宙。

更多的時候,早年熱愛騎馬和划艇的霍金,只能斜躺在輪椅上。

12歲的霍金,他少年時代喜歡玩火車、飛機和船隻模型,還經常自己發明遊戲 圖/視覺中國

英特爾公司承包了輪椅上的硬體設備。霍金的女兒回憶,輪椅上的父親,總是以很快的速度前行。輪椅每天辛勤地載著它的主人,從劍橋西路5號的家,經過劍河、國王學院,再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系裡為方便他的輪椅行走,專門修了一段斜坡。

半生的時間裡,霍金全身能活動的地方逐漸萎縮,最終只剩面部的部分肌肉可以活動。他的大腦長期被軀體禁錮。

輪椅——這個霍金最忠實的伴侶,在漫長的時光中,和他相互依傍,幾乎成為他身體的延續。霍金操縱著上面的電開關,探索著宇宙的終點。

印在封面的輪椅

輪椅從1969年開始全面接管霍金的生活。

對日後陪伴了自己50多年的輪椅,他一開始並不接受。人們勸說了很久,他才同意使用。

早年,霍金有一輛三輪殘疾人用車。那是他從國家健康基金貸款買的。但後來,霍金髮現,自己不能操控那輛車了。

選擇變得越來越少。從拐杖到輪椅,從可以模糊說話,到靠拇指、眼球控制電腦語音合成器,霍金對生活的自主權正在慢慢淪喪。有時,他也會閃現出一絲和命運對抗的狡黠,比如把輪椅調到最高速度,肆無忌憚地衝過街道。

2012年10月19日,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劍橋大學 圖/視覺中國

他去世後,劍橋的埃及學家和「太空考古學家」莎拉·帕卡克在悼念霍金的推文中,回憶起兩人「差點殺死彼此」的遭遇:「15年前,他的輪椅在兩輛停著的汽車之間衝出來時,我就坐在自行車上。我在最後一刻轉身。100%是他的過失。上帝保佑你,祝你安息。」

至少有4位科學家分享了類似的故事,他們因為險些成為「殺死霍金的人」而後怕。

最嚴重的一次「車禍」,是在霍金60歲之前。他撞壞了電動輪椅,也摔斷了腿,打著繃帶出現在生日的慶祝活動上。此後,他終於承認自己「是個糟糕的司機」,但仍然飛速「飆車」。

輪椅上的霍金,大多數時候是一絲不苟的。

霍金唯一的中國學生吳忠超曾回憶,「當老師回答問題時,他總是熟稔地以大拇指選著字,絕不忽略任何一個冠詞,造出的每一個句子都力求完美無瑕。有時,從行文中我已能體會其全意,但他仍堅持敲完最後一個標點。」

他努力在尊嚴上保持一種立正的姿勢,拒絕別人的幫助。早年到他家做客的人,驚訝地看見他用15分鐘吃力地爬上一段樓梯,全靠自己。只要能獨立做的事,他從不靠別人。

關於命運和反抗,霍金走過的路比多數人長。為了保持肌肉的張力,霍金堅持用自己的手帶動身體,爬上樓梯,再從樓梯爬到卧室,日復一日,直到只能由護士幫忙的那一天。

噩夢始於1963年。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中,那是黑暗的一年。

在牛津大學碩士課的最後一年,他的父母在聖誕夜為兒子慶祝,不出意外,他將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1962年,21歲的霍金從牛津大學畢業 圖/視覺中國

那一晚,接過父親遞來的紅酒時,霍金髮現,自己拿酒瓶的手開始顫抖,酒灑了,桌布上留下一片突兀的紅色。這讓他想到此前幾次毫無緣由地平地摔跟頭。

霍金被診斷為肌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症。這種病,一般在2—5年內導致人癱瘓。大腦逐漸淪陷在一個慢慢衰朽的軀體中,然後是死亡。醫生告訴他,或許有一天,他會死於呼吸肌喪失功能。

當霍金被確診患病時,他對自己的期望幾乎降到零。他說,自那以後發生的一切都是意外之財。

他慢慢變得無法動彈、無法寫字、無法說話,剛開始時,他心情沮喪到極點,只能待在屋子裡,做噩夢,聽瓦格納,充滿末日降臨前的憂傷。

他懷念輪椅出現之前的日子。那真是一段自由又肆意的大學時光。他給同學留下了「寧可去挑教科書錯誤,也不做每章書後習題」的印象。霍金上課睡覺,不太記筆記,會把試卷丟在廢紙簍里,覺得反正老師也講不出什麼太有用的東西。

「或許,沒有必要再堅持下去了。」疾病剛開始侵略身體的那兩年,霍金常常這樣想。身體殘疾使睡眠變得十分困難。他就去想一些問題,然後又因為集中注意力思考,更加無法入睡。

醫生預言他的生命只剩下兩年,但兩年後,霍金還活著,他開始接受這樣的生活。「我盡量正常地生活,不去挂念身體狀況,也不為做不到的事感到遺憾,事實上我不能做的事情並不多。」他曾在自己的網站上寫道。

霍金慢慢學會操縱輪椅,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延伸。輪椅的動力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增加了他的運動能力。在波士頓、在紐約、在倫敦,在各種科學聚會上,人們已經習慣了霍金駕著輪椅呼嘯而過的吱吱呀呀聲。

1988年9月1日,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英國劍橋大學 圖/視覺中國

「在我的病確診前,我覺得生活非常無聊。」1993年,坐在輪椅上的霍金在西雅圖大學對一位同樣行動不便的觀眾說,接到醫生的「死亡判決」後,他反而能夠專註研究。

在另一個世界裡,黑洞不斷地挑戰著他,又不斷地吸引著他。

為什麼要研究黑洞呢?霍金覺得,這就和人們為什麼去爬珠峰一樣,因為它就在那裡。

1974年,他的發現被公之於眾。

演講廳內,霍金搖著輪椅到桌子前面,投影儀把他的理論發現打在屏幕上。上面出現了一排讓學界震驚的成果。被人們概括為:黑洞不黑。有說法認為這是霍金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被科學家譽為「發現大一統理論後的第一個里程碑,它將重力和量子力學聯繫起來」。

演講廳外,兩個清潔女工竊竊私語,「裡面那個人,就是那個年輕的傢伙,沒有多少日子可活了,是不是?」

「是啊,他看上去好像快要垮了,連頭都撐不住了。」

這是黑洞之外,霍金真實生活著的時空,它不浪漫,甚至有一些殘酷,疾病一直在蠶食著他的軀體,他撐了那麼久,用那顆驕傲的大腦。

2008年4月21日,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美國華盛頓演講 圖/視覺中國

也有撐不住的時候。

1985年,去瑞士的途中,他得了肺炎。醫生問他妻子簡是不是要結束生命支持,簡拒絕。隨後是器官切開手術,那一刻,霍金想過自殺。

「我短暫地閉氣,試圖自殺,但缺氧的反射動作太強烈,迫使我繼續呼吸。」那次手術後,霍金失去了說話能力。演講或是問答,只能在語音合成器的幫助下實現。

簡是一個紅頭髮的可愛姑娘,認識霍金那年,只有20歲。

「斯蒂芬確診的時候,我們剛剛開始約會,但我已經愛上了他。」說起年輕時的霍金,她總是語氣溫柔,「他有漂亮的眼睛和令人驚奇的幽默感,所以我們總是開懷大笑。那時候我還年輕,精力無限,非常樂觀,不愛走尋常路。更主要的是我愛斯蒂芬,想儘可能讓他過得更好。」

簡向英國《觀察家報》解釋過他們青蔥年華時所懷的理想主義精神:「我們那一代人有種非常強烈的感覺,我們這些人生活在最糟糕的核陰影之下——這個世界可能在幾分鐘之內就走向毀滅了。這讓我們感到,我們必須去做點什麼,我們必須在人生中遵循理想主義的精神。現在看起來,這種想法大概是幼稚的。但這就是我和斯蒂芬在上世紀60年代時的狀態——要最大程度地發揮我們的天賦。」

得知霍金的生命只剩下兩年,簡決定將生命中的兩年全情投入到照料愛人中。對簡來說,發揮自己的天賦包括幫助一個天才實現抱負。

霍金拄著拐杖參加完自己的婚禮。人群中,他帶著黑框眼鏡,看起來瘦削又虛弱。

1965年7月14日,斯蒂芬·霍金和簡·王爾德結婚

簡似乎給了他一個活下去的理由。他們隨後有了3個子女。生活的壓力也撲面而來。

霍金想寫書,和宇宙有關的。他坦率承認,寫這本科普書的目的就是賺錢。當時他已經被聘為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教授,年薪14萬英鎊。但僱用一個醫生、一個護士、一個翻譯並不便宜。英國當局和劍橋大學沒法保障全部的費用。霍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劍橋出版社的一個編輯,提出一個明確的要求,希望能有一筆預付款。

那本書火了,它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時間簡史》,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看懂的暢銷書——全球銷量幾乎達到1000萬冊。

那次熱銷把霍金從學術偶像變成公眾偶像。1000萬甚至更多的人,看到了封面上的輪椅,還有輪椅上的那個人,儘管這裡面大部分人都不懂裡面寫的是什麼。

從此,霍金的形象和他的終身伴侶輪椅相互捆綁,並將繼續捆綁下去。

父親的輪椅,兒子的卡丁車

「不要被他殘疾或者他是個天才愚弄。」一個為霍金工作過的人說,「這一切之下,他只是一個人,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傢伙。」

他是慷慨的父親,女性愛好者,一旦涉及金錢就很強硬的談判對手,要求高度忠誠的指揮官,以及脆弱而憤怒的鬥士,善於使用有限的手段來打擊他人。

人們習慣將霍金抽象為某種樂觀的精神,卻忘記這些精神的載體是一個普通男人。那些愛慕者認為可愛的怪癖,是霍金的真實人格,有時是他家人的噩夢。

女兒露西小時候,對父親的身體狀況非常敏感。她知道自己的父親和同學們的不一樣,每當她跟在父親的輪椅後面走向街角的冰淇淋車,總能感到人們的目光。露西恨這些毫不遮掩的凝視,她會刻意瞪回去,讓對方也嘗嘗滋味。

1987年,霍金為他的兒子(右一)和兒子的朋友買冰淇淋 圖/視覺中國

人們聽不懂霍金說話時,露西就擔任翻譯,但這個小姑娘還不明白什麼時候應該幫助父親。人們有時候會湊到霍金旁邊,慢慢地問:「他想喝杯茶嗎?」9歲的露西會回答,「我不知道,你們自己問他去。」露西說,她從未問過父親,是否因為自己當年的袖手旁觀受傷,現在已經沒有了發問的機會。

霍金從沒和孩子談過自己的病。簡曾經試圖向露西解釋,但是年幼的露西嚎啕大哭,「還以為爸爸第二天就要死了」。朝不保夕的健康條件決定了,霍金和孩子們很少討論未來,他們只能活在當下。

小兒子蒂姆記得,他年幼時父親還能用自己的聲音說話,但他從來聽不懂父親口齒不清的發音。「5歲之前,我和他都沒有真正的交流。」

霍金徹底失去自己的聲音反而成了他和蒂姆建立父子關係的起點。霍金會默許兒子跳進他的輪椅,把它當卡丁車用,或者用他的發聲設備說髒話。

孩子們從小在劍橋長大,有著快樂的童年。「因為爸爸坐在輪椅上,我們從來沒有被人欺負過。」露西回憶,她和兩個兄弟也會幫著照顧父親,露西負責把食物剪碎,幫霍金進食。

霍金有時整個周末都窩在輪椅上,手肘放在膝蓋上,就像羅丹的雕像思想者,對妻子和孩子們的活動無知無覺。簡說,「物理學才是他的偶像,我一點也不嫉妒,但是有時候會擔憂。」不過到了周一早晨,霍金很可能會回過神來,抬頭微笑說,「我解開了這個問題!」

身體狀況決定了霍金和兒女少有肢體接觸。露西不知道在父親的臂彎里打滾撒嬌是什麼滋味,「我說不好會不會為此遺憾,因為我從未體會過。」小時候,他們比同齡的孩子更敏感,會想辦法讓父親盡量參與他們的生活。

1977年,霍金和妻兒在劍橋的家中

「每個周日的下午,我們都會和他一起下棋,或者出去散步。」露西回憶,她承認自己曾經盼望父親能夠走路,但父親活著更重要。

霍金1974年就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成員。「當時他才32歲,身體已經很虛弱,行動和說話都十分困難。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他在科研前沿的日子所剩無幾了。但就在這一年,他提出了對科學最突出的貢獻:霍金輻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馬丁·瑞斯在訃文中提到,他是霍金在劍橋大學就讀時的同窗好友。

科學成就並沒有改善霍金一家的生活,他們無法負擔聘請全天護士的費用,簡向NHS求助無效,只好向美國的慈善基金會「行乞」。

1988年《時間簡史》出版後,霍金迅速成名。經濟條件變好了,但他們的家庭生活變得「非常複雜」。

「霍金是我的丈夫和我孩子的父親,沒人會對自己的丈夫說『天啊,你太聰明了,我要跪倒親吻你輪椅的輪子』。但他周圍的很多人都持這樣的態度。」這樣的變化令簡沮喪,而情況真正變得糟糕是霍金需要24小時專人照料,必須有陌生人介入他們的生活。

露西將護士的入駐稱為「入侵」,家簡直變成了醫院。

簡一方面感到精疲力竭,需要別人幫助;另一方面又希望護工能夠尊重霍金以外的家庭成員,但後者很難實現。

有一次,露西正在桌前看報紙,「被一名護士把報紙從眼皮底下搶走,放在餐桌另一邊,供斯蒂芬閱讀。而斯蒂芬至少還要10分鐘才能下樓。」這種除了霍金、別人都不重要的家庭氣氛,讓簡窒息。

「名氣會讓任何人改變,他也不例外。」露西說,「名和利都來了,然後爸爸就離開了。」

1990年,霍金和簡分居,5年後正式離婚。離婚4個月後,霍金娶了自己的護士伊蓮·梅森。

1995年9月16日,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伊蓮·梅森結婚 圖/視覺中國

離婚之後,簡也能夠用崇拜的目光來看霍金了,她說自己仍然愛霍金,但是和早年充滿激情的愛不同了。

她擔憂「斯蒂芬成了國際知名的重要人物,未來恐怕會有人寫聳人聽聞的回憶錄,而我也會被牽扯其中」。憂慮之下,她未雨綢繆地寫下了回憶錄《飛向無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它後來被改編成電影《萬物理論》。

離婚之後,簡和霍金仍然是好朋友,她的住處距離霍金只有10分鐘路程。她認為,「我們的婚姻很成功,斯蒂芬達成了他的目標,我們攜手共度了很長的時間,並且共同養育了傑出的孩子們。」

父親再婚後,露西幾個月能見到父親一次,但不再有和父親獨處的機會。霍金的身邊總有護士或工作人員寸步不離。

霍金的身上開始出現不明傷痕,警察介入調查,遭到霍金夫婦的拒絕。有人說伊蓮粗暴地對待霍金,很多工作人員耳聞目睹過她對霍金的不耐煩,但霍金一直維護她,稱「沒有她我活不到現在」。

露西說,霍金拒絕調查的原因之一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其次是不希望警察染指他的私生活。

霍金給子女的家訓有:第一,不要只看腳下,要仰望星空;第二,永遠不要放棄工作,工作才能給你存在的意義和目標,不工作生命空無一物;第三,如果你幸運地找到了真愛,要記住愛很稀有,不要棄之如敝屣。

露西在身體力行父親的建議,她成了作家,生活在倫敦。「我從沒想過會成為像我父親那樣了不起的人。」成年之後,她一直在努力將身上的標籤從「斯蒂芬·霍金的女兒」轉變為「小說家露西·霍金」。

2008年4月21日,美國華盛頓,霍金和女兒露西演講 圖/視覺中國

露西的兒子3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她感到崩潰和無助,無路可退。但母親告訴她,要堅持不懈,然後找到準確的方向。「那正是我媽媽幫我爸爸做的。這是她教給我的關於人生的重要一課。」

抬上長城的輪椅

2007年,霍金曾短暫地脫離他的輪椅,那是他畢生的願望。

剛剛過完65歲生日的霍金,在佛羅里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登上特殊改裝的波音727零重力飛機。這種安裝了襯墊的飛行器,會沿著過山車式的軌跡飛行,創造暫時的失重。這是霍金為了實現登上維珍銀河公司太空船二號進行太空之旅的願望,而進行的準備。

「那幾分鐘內,我就是超人。」2014年,他向NASA的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談起失重時感覺到「真正的自由」,「熟悉我的人說,他們在我臉上看到了最大的笑容。」

被問為何要冒這個風險時,霍金回答,「我想讓人們看到,只要精神沒有殘疾,人就不應被身體的殘疾限制。」

2007年4月26日,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體驗零重力飛行 圖/視覺中國

霍金身下的輪椅,上世紀80年代從遙遠的不列顛,漂洋過海,被抬上了中國的長城。此後,霍金又兩次到中國。

人們都歡迎他:有大學或者機構想藉助霍金來訪提高其知名度;渴望知識和談資的學生們期盼和宇宙中最聰明的大腦建立聯繫;黃牛們希望藉此賺錢——2002年第二次訪華時,2000人的會場被擠得滿滿登登,黃牛票炒到800元一張,當年北京市的月平均工資是1727元。

霍金首次來華的時間,因為人們對他的保護和擔憂而遲到了4年。

中科大發出的邀請,被英國駐華使館拒絕。理由是「合肥是小地方,交通不便,不適合重度殘疾人訪問。霍金的飲食特別,是專門製作的。要從英國帶來,或空運來。北京和英國之間的交通還可以。而合肥就太差了,沒法保障必要的補給能及時運到合肥。」

中科大的工作人員只能先邀請霍金的學生卡爾來作講座。

卡爾回到英國後,向霍金報告了對合肥的考察——它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1984年,中科大再次向霍金髮出邀請。

這次,英國使館沒再反對。1985年,霍金來到中科大,被安排住在稻香樓賓館——毛澤東曾在合肥下榻的地方。

霍金在合肥待了4天後,北京師範大學將他請到了北京。

2006年6月18日,霍金第二次訪華期間,去天壇祈年殿遊玩 圖/視覺中國

隨後就發生了著名的「我要上長城,不讓上就自殺」的故事。故事充滿乖張的色彩,暴露了霍金身上孩子氣的一面。

結果,北師大物理系的幾個小夥子,把霍金抬了上去,帶著輪椅一起。

此前,家人擔心霍金的身體,反對把他帶到長城。長城當時沒有無障礙通道,畢竟2000多年來,它最原始的使命是防抗抵禦、設置障礙。到霍金2002年第二次訪華時,長城已開通了從日本引進的觀光纜車。

帶著輪椅爬上長城實在太難了。爬到一半時,有隨行的教授提議返程,被霍金拒絕,只好接著爬。

雖然看不出表情變化,但隨行人員感受到了霍金的興奮。他操控著輪椅,遇到烽火台,就由兩位研究生抬著輪椅爬上去。

快到終點時,霍金才開口,緩緩說了三個字,「可以了。」

霍金性格中的幽默在中國為他持續圈粉。他的中國學生吳忠超在《杭州七日》里回憶,「記得老師在中國的記者招待會上,其中的一道問題是:『你認為下個世紀最偉大的發現是什麼?』霍金回答:『如果我知道的話,我就已經把它做出來了。』他一面說,一面看著我,露出孩子般頑皮的笑容,有一種小惡作劇後的得意。」

他總會給出惹人喜歡又接地氣的答案。「您對中國什麼最感興趣?」霍金第三次來到中國,有人問了這個毫無創意的問題。

「中國的文化、食物我都感興趣。」他經常光顧劍橋大學的中餐廳,坐在靠窗的角落,最喜歡的食物是土豆,霍金土豆片是那裡的招牌菜。

輪椅空了

在最終永遠地離開他的輪椅前,霍金無數次地戲弄了死神。

1993年10月4日,斯蒂芬·霍金出席「與我對話」的展覽 圖/視覺中國

很多醫學專家對他能夠活這麼久感到震驚,甚至懷疑對他的診斷是否準確。

「他是個特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神經科教授奈吉爾·利2002年表示,「我沒見過其他漸凍症患者能夠活這麼久。」

到後來,霍金已經找到了和輪椅相處的方式,輪椅成為霍金意志忠實的執行者。《天空與望遠鏡》雜誌的記者回憶,「有一次,我執拗地拒絕理解量子物理學中的某些主張,霍金一氣之下在電梯里用輪椅碾過了我的腳趾。」在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網路遊戲「科學家格鬥」里,輪椅被「霍金先生」玩得遊刃有餘。

霍金被高估了嗎?

似乎沒有人能夠回答。

《紐約時報》稱,對科學家來說,霍金會被永遠銘記,是因為他發現了讓宇宙發生彎曲,並決定著宇宙命運的引力(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形式)與宇宙中被無助地捲入時間長河中的原子的隨機性之間的關係。因此,霍金象徵著神秘、好奇,以及了解我們所處之地的決心。

也有人認為,媒體對霍金的每一句話都太過重視和過分曝光了,特別是英國媒體。他提出的最重要理論——黑洞不黑等理論都尚未得到現實的印證。他們覺得霍金身上——比如年紀輕輕與病魔鬥爭——符合炒作的熱點,「而且操作起來毫不費力」。

還有人認為,如果霍金在宇宙學以外的其他科學領域裡取得這般成就,他很可能不會引起全世界人民如此熱情的關注。因為「一顆被禁錮的心靈在宇宙中翱翔的概念」,最適合激發人們的想像力。

霍金去世那天,有人用尚在世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和霍金類比,認為霍金取得的成功是商業上的成功,而不是學術的。

2015年2月8日,英國影星艾迪·瑞德曼與霍金合影 圖/視覺中國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瑞斯教授曾提到,霍金的地位和知名度,使人們對霍金的觀點和看法,賦予了超過常人的重視和誇大,尤其是在霍金並沒有權威的領域,比如哲學、外星人以及人工智慧等方面。

這些聲音不影響崇拜者對他的讚美。

在他們眼裡,霍金是人類堅韌不拔和好奇心的象徵,是那個即使坐著電動輪椅在劍橋街區摔斷了腿,還會在幾天後的60歲生日時,坐上熱氣球升空的人。

而到了70歲生日,他接受《新科學》雜誌採訪時,宣稱還有一個謎題待他去解決,那正是他終日思考的問題:「女人,她們才是真正的謎。」

這些都已不太重要了。唯一確定的是,這個「半隻腳踏入黑洞」的男人,將在不久後,被安葬在「升天墓園」——一個埋葬了超過2500人的地方。在這片1.5英畝的土地上,躺著很多偉大的靈魂——三個諾貝爾獎、七個英國功績勳章得主。霍金即將成為他們中的一個,與牛頓和達爾文為鄰。

那裡很大,樹很多,平時很少有人去。2002年時,霍金曾說,他希望把霍金輻射公式刻進自己的墓志銘。

霍金去世後,素未謀面的人毫不吝惜地表達自己對他的依賴。霍金生前所在的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小教堂里,有人跪在地上,在弔唁簿上簽名。劍橋大學下半旗致哀,並在官網上登出霍金年輕時的照片。

8歲的斯蒂芬·霍金 圖/視覺中國

世界各地的人,都努力尋找自己和霍金的關係。甚至一些騙子,也打起了主意。他們到處發簡訊,說霍金的死只是謠傳,聲稱其思維被禁錮在倫敦實驗室,呼籲大家支付5000英鎊解救霍金。

霍金給人類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劉慈欣給了一個答案,「世界上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就眼皮能動,思想卻在遨遊太空。而很多人身強力壯,但是思想卻一輩子都癱在輪椅上。」他說,「我們都是陰溝里的蟲子,但總得有人仰望星空。」

霍金是那個仰望星空的人。他曾提出「萬物理論」——它作為一套相對完整的法則,能為「宇宙如何誕生」提供參考。霍金真誠地發問,「宇宙將何去何從,又是否會結束,如果會結束的話,它將如何結束?」

人們不知道宇宙將如何結束,提問者帶著他自己的答案,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去世那天,霍金生前的一張結婚時的照片被人們翻了出來,那張黑白照片替人們留住了一個站著的霍金。他會為自己努力做一個顧家的男人而驕傲,更喜歡人們叫他斯蒂芬。在那一天,斯蒂芬梳著偏分,胸前別著一朵白色的玫瑰,笑得很甜。

那個解釋時間的人,自己也被時間帶走了。斯蒂芬·霍金,在一個周三的清晨,終於脫離了讓他受盡苦難的皮囊。

斯蒂芬·霍金 圖/視覺中國

在劍橋西路5號,留下一個空空的輪椅。

本 文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轉 載 或 商 務 合 作 請 留 言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試驗室 的精彩文章:

表白周一圍,埋汰雷佳音,「卡粉男孩」郭京飛變著花樣兒上熱搜
兩會明星提案:鞏俐言行不一,濮存昕成就感最強,崔永元最努力

TAG:火星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