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遊記

石窟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遊記

甘肅武威古稱姑臧,五胡十六國之北涼的都城,北涼第二位皇帝沮渠蒙遜(公元401年——433年在位)篤信佛教,選黃羊河畔開鑿佛窟,此後歷經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西夏沿至明清創修不斷。

1959年,黃羊河攔壩修建水庫,有一部分石窟將淹沒在水位線以下,經過文物單位的保護性搬遷,部分石窟造像、壁畫運至甘肅省博物院保存。

目前景區僅有一處開鑿於唐代的佛窟對外開放,也是天梯山最大的一窟,窟內有大型佛像七尊,壁畫數幅,當年修建水庫時在佛窟前圍起了一道大壩隔開河水,這也造就了現在天梯山石窟獨特的景象。

佛窟內主佛高28米,兩旁各有三位侍者,佛像建造方式與甘肅境內其他一些石窟類似,以山體岩石為基礎,表面覆以混合著秸稈的土漿再進行塑形。

天梯山石窟之所以被譽為石窟鼻祖,得提到一位傑出的和尚,也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涼州人曇曜法師。

公元412年,法師受沮渠蒙遜委託來到天梯山建造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公元460年,北魏王朝文成帝時期,曇曜法師又受託在平城(今大同)城西開始了新一座石窟群的開鑿,就是雲岡石窟,現在以雲岡石窟標誌性的露天佛像為主的、最早開鑿的五窟被稱為「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第20窟,曇曜五窟之一)

公元493年,曇曜的弟子們跟隨著北魏遷都洛陽的步伐,在洛陽龍門西山又一次開始了新的營造——龍門石窟。

公元516年,北魏孝明帝時期,從洛陽出發的一批官員前往敦煌,也帶去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工匠,自此開啟了莫高窟造像的第一次盛期。

所以不論從時間跨度,還是曇曜法師及弟子一代又一代的營造歷程來看,天梯山石窟對其他幾處石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可稱為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歷史上幾經磨難,1927年的古浪大地震對這裡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附屬樓閣及部分洞窟毀於一旦。到了1959年,修建水庫,又需淹沒一些洞窟,當時文物部門對蓄水線以下的洞窟進行了搬遷,可遺憾的是,當年的技術水平有限,計算的蓄水高度有誤差,蓄水後的水庫水位並未達到已經搬遷洞窟的高度。

現在景區內的天梯山石窟陳列館成為了之前搬遷佛像、壁畫的新家,未來時機合適部分造像也會位歸原處。

如今,天梯山石窟因為各種原因已無往日之輝煌壯觀,但美麗的黃羊河水庫和獨特的攔水壩又為石窟增添了不一樣的美景。

歷史不會為誰停留,總是滾滾向前絕不回頭,既然千年前的盛世景象難以再現,那不妨站在發展角度看待今天的天梯山石窟,是美的歷經再多苦難也依然光彩奪目,因為骨子裡飽含著千年的洗禮,歲月帶走的只是浮雲,帶不走的是越積越厚的神韻。

逛洛陽

不止逛洛陽

關注逛洛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逛洛陽 的精彩文章:

高處不勝寒——洛陽及周邊三座樓閣

TAG:逛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