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作者/江韻

在當今社會,女校的存在總給人一種奇妙的神秘感。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神秘感,促使8年前17歲的我決定在申請美國大學時只申請女校,把自己的大學四年交給一所美國女子文理學院(women』s liberal arts college)。當時的我並不清楚選擇女校意味著什麼,只是單純的對將要來臨的女子學院生活充滿著好奇和嚮往。

然而,我的家人和朋友們彷彿對女校頗有了解。大一入學前的那個暑假,外婆會時不時的跟我說她非常喜歡我去讀女校,因為女校能把我變成一個淑女;媽媽說女校會注重對女生的形體培養;爸爸說女校安全,我不會受壞男生欺負;同學說我會因為找不到男朋友而變成蕾絲邊。

我對這些話不置可否,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不屑一顧。在準備大學申請時我就對美國各女校的校訓有所了解,它們強調的不是淑女,形體,安全,或者男朋友,而是深刻思考,博取學識,尋求真理,尊嚴生活,迎接挑戰,和領導世界。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事實並沒有讓我失望,在女校的經歷給我帶來的收穫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在一個對女性沒有質疑,沒有偏見,沒有歧視的環境里,我被鼓勵發表不同見解,無所顧忌的討論自己的理想並得到全面支持;我和所有學生一樣,有平等的機會競選和擔任各種學生活動和組織的領導;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讓我覺得領導者的角色不屬於我,沒有人讓我覺得理工科不適合我,沒有人讓我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能面對挑戰,實現目標的能力。

很多人也像我一樣體會到了單性別教育(single-sex education)的好處,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單性別教育的興趣在過去20年又高漲了起來。眾所周知,女性受教育權的獲得是女權主義者多年抗爭的結果。在女性受教育剛剛興起時,男女分校是常態。在美國,早期的大學絕大部分只招收男生,除了極少數大學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招收女生,當時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學校都是女校。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美國女校Smith College1917年畢業生

但早期的女校依然以把女性培養成賢妻良母為目的,對女性的職業教育也大多限制在教師和護士等服務性工作。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稱公立的單性別大學違背了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平等保護條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受此條款影響,美國大部分男校開始招收女生,形成了現在的以男女合校為主流的高等教育系統。

但私立的男校和女校在美國依然存在,不只在大學,還在中小學,男女分校在有些國家和地區依然頗受歡迎,其中就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新加坡和香港。並且現在的女校也不再只把女生作為賢妻良母和服務型工人培養,而是把每一個女生都視為有自由靈魂和無限潛能的未來領袖。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大家或許會問,既然男女合校已是主流,女性和男性有相同的受教育機會,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男女分校,為什麼還有人會支持對男女生進行隔離教育?的確,反對單性別教育的人會說,性別隔離教育只會助長性別歧視,而且在工作和其它社會生活中的很多場合都需要男女交流合作,單性別教育無法培養學生與異性交流合作的能力。

首先,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表明單性別教育會助長性別歧視。但已有許多研究表明受單性別教育的學生更不容易受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比如,和男女合校的女生相比,女校女生認為自己在數學和科學學科的能力更強;和男女合校的男生相比,男校男生認為自己在文學學科的能力更強。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美國女校Wellesley College

另外,目前同樣沒有可靠的研究數據表明單性別教育會限制男女與異性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我們需要注意和思考的是,怎樣才算有與異性交流合作的能力?怎樣定義與異性交流合作能力強?

以現有的社會結構看,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多人會認為在男性表明觀點態度時,女性如果能做到沉默,認同,或者委婉,小心翼翼的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就說明她與異性交往合作能力強;同樣,在女性表明觀點態度時,男性如果能做到堅持己見,決策果斷,就說明他與異性交往合作能力強。然而這種定義是錯誤的。如果女性在男性面前能直接果斷的表達不同看法,如果男性在女性面前能認真聆聽採納其意見,這不是能力弱,而是有平等的自信和意識,這正是單性別教育里的男女生學到和做到的。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美國教育部在2005年發布的對比單性別教育與混合性別教育的系統報告中指出,雖然結果仍然有爭議性,但已有部分數據表明單性別教育對學生更有利,尤其在學業成就和學業志向方面更有利。保持其它主要變數一致,受單性別教育的學生比混合性別教育下的學生各學科成績更好,應對挫折和挑戰的能力更強,獲得的學業成就更多,但在其他方面兩種學校教育下的學生並無顯著區別。

實話說,這並不是我想看到的情況。如果男女享有同等的尊重和自由,我們不應該看到受單性別教育和受混合性別教育的學生在任何方面有任何顯著區別。然而事實說明,現實生活中各種難以消除的顯性與隱性的男女不平等使我們在單性別和混合性別環境里的心態和經歷都產生很大不同。支持單性別教育的人一般會從以下幾個角度解釋單性別教育的必要性:

1) 男女生學習方法,習慣,興趣不同;

2) 異性在場會引起注意力分散,甚至增加性侵事件的發生機率;

3) 讓每個學生相信自己能成為領袖並提供給每個學生平等的培養領導力的機會

4) 讓學生更容易找到與自己相似的榜樣,不受傳統性別偏見的約束,增強自信自尊

我個人並不贊同第一第二點。在我個人看來,第一點並不成立,男女生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學習方法,習慣,興趣不同,大多數人認為的男女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後天社會環境塑造的; 第二點中的現象,因異性在場而分散注意力或者激發性侵事件,不能單單通過隔離性別來解決,也不是單性別教育在當今社會應該存在的主要原因。我認為第三和第四點才是單性別教育能夠給學生帶來的主要價值。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美國女校Emma Willard School

混合性別學校確實給男女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門票,但光有門票並不足夠。在混合性別學校里,男女生依然受著不平等的性別偏見影響。學校里大部分高層是男性,大部分教授是男性,大部分學生組織的領導是男性,女生常常感覺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當女生或弱勢群體男生想爭取領導機會時,當他們想繼續朝更高的學業目標邁進時,他們常常會受到被質疑的壓力。

然而,在單性別學校里,這種壓力極少存在。這在女校尤為明顯,當大部分學校高層和教授是女性,領導學生組織的是女性,女生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得到支持,這對女生來說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環境,使她們不會因外界因素而不斷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在女校,女生不需要面對任何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裡對女性形成的固有假設與偏見,女校里崇尚進步,平等的價值觀使女生感受到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力量和自由,不受任何桎梏枷鎖所限制左右。她們能感受到真正的自信自強自立是什麼感覺。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獲得這種感受不需要大學四年,有時或許只需一年,半年,幾個月。經過這種短暫的性別隔離,離開女校進入社會後,女性更能辨識性別不平等現象,也更能夠區分她們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是來源於內在自身因素,還是外界社會因素。女校的存在並不是要把女性與社會完全分離,而是要幫助她們認識到自己真正的能力和位置,完全由自己主宰的能力和位置,為女性提供龐大的社會支持網路,在遇到性別不平等現象時,會發聲,會抗爭,並且依然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自信的繼續在社會裡打拚。

單性別教育環境之所以能帶來這些好處,正是因為現階段社會裡的性別偏見還根深蒂固,揮之不去,屢見不鮮。等到足夠的男性和女性從崇尚平等的單性別教育環境出來,懂得,認識,並且以身作則的踐行平等,到那個時候,單性別教育就可以不復存在了。

我在美國讀女校 | 崇尚進步,平等使我感受到應有的力量和自由

在現階段,女性依然經常發現自己在追求自我目標的過程中缺乏歸屬感,自信,以及社會支持,感受一段時間的女校教育正能滿足這方面需求。或許,在中國建立高質量女校,通過短期的性別隔離給女性增強歸屬感,自信,及社會支持,會是減輕中國現有的顯性與隱性男女不平等的有效途徑。

當然,這一切能成立的前提是,女校的成立和運作,要基於女性是平等的社會參與者的原則,以培養獨立自由平等的女性領袖為目的,而不是落入傳統,旨在讓女性變成淑女,回歸家庭,做賢妻良母。

我無法回到17歲的年齡再讀一遍男女混合大學,因此無法對兩種大學作更精確的比較,我只能根據我的個人經歷,以及我接觸過的女校畢業生們(包括耶魯大學副校長羅琳達Linda Lorimer)的經歷來說,至少對於我們,女校給予我們的是更快樂,自由,充實,完整的人生。

還記得入學女校一個月後我就決定畢業後要繼續讀博士,兩個月後在不遠的混合大學,我進行了上大學後第一次與年齡相仿男生的交談。知道我想讀博後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為什麼?女生幹嘛要讀博?」我突然意識到在這之前沒有人問過我為什麼。面對男生們的不理解和不相信,我只回了一句:「沒有為什麼。」

就在那一刻,我深深的理解了女校對於我的意義。

本文作者江韻,由海悅家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悅家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投資美國房地產=股神+銀行?
華人在美國會受到歧視嗎?聽聽美國人怎麼說

TAG:海悅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