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到底是不是賣國賊?看完就知道,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李鴻章到底是不是賣國賊?看完就知道,其實我們都被騙了!

甲午戰爭的慘敗是清朝走向亡國的重要原因,許多人把失敗歸結於「避戰保船」的李鴻章身上,這其實是不符合史實的。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向宗主國清朝請求支援,結果日本乘虛而入,蓄意挑起戰爭,清政府內部形成了以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主和派,後中日兩國和解調停失敗,戰火延續了8個月之久,以清朝慘敗告終。在此期間,李鴻章一直以主和派的角色出現,世人便認為其投降賣國,更因為李鴻章曾「避戰保船」,所以便將失敗的原因歸結在李鴻章一人身上,但事實上,李鴻章只是個背鍋俠。

首先,並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李鴻章選擇當縮頭烏龜,在黃海海戰之後,李鴻章給丁汝昌的指示是「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後專在北洋各要口巡擊」「口外有無敵船?若敵船少,應出擊,多則開往口門,與炮台夾擊」。從中可見李鴻章在戰爭階段一直是持主動出擊的態度,而所謂的「避戰保船」策略是李鴻章是為保存實力以給日軍造成威懾力的戰略而已。

李鴻章不僅沒有在戰爭中退縮,還傾盡全力將自己親手創辦的「淮軍」派上戰場,淮軍是晚清清政府主要國防力量,是李鴻章一生的心血,清政府又怎麼肯讓他一個漢臣手握軍政大權呢?於是,利用此戰消耗淮軍力量乃一舉兩得。在甲午戰爭當中,清政府總兵力共96萬餘人,而真正參戰的只有淮軍(10萬左右),遠不如日軍的17萬大軍。正是因為清政府內部的權利傾軋矛盾重重,才使得援兵不到,下不聽上令,作戰一片混亂。

甲午戰爭時中日戰鬥裝備綜合實力其實明顯的是中弱日強,失敗並不意外,李鴻章「以一人而敵一國耳」本就非常不容易,不僅如此,他一生為晚清創辦新式的陸軍、海軍,高峰時期曾經位冠亞洲,使晚清在一片亂局中苟延殘喘了半個世紀,可謂是殫精竭力,堪稱清政府的大忠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妹妹去看望姐姐,卻因貌美被姐夫輕薄,姐夫也因此成為亡國之君!
皇后害死寵妃,遭到皇帝的陰險報復,最後被活活燒死!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