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燈飾行業嚴重忽略了的一個問題——消費場景!
要如何和我們的顧客建立有意義的情感連接?可以提供怎樣的服務或體驗創造差異化,讓消費者渴望我們的品牌,而不是滿足需求而已?
陌上花開
陌上花開
譚維維
00:00/00:00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能接觸到各行業各品類的朋友,雖然信息量以恆河沙數,但有價值的信息總是閃閃發光,或停留腦間久不散去。與朋友交流,向人請教,閱讀,經常使我茅塞頓開。消費場景,就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問題。
在2016年我寫過你的店面能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嗎,當時,我還買了關於「體驗經濟」的專業書籍,產生過一些簡單粗暴的創意。但當時,對於消費場景的思考,我還停留在孤立的線下體驗店層面,對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對新媒體時代的社交引流,還相當缺乏思考。
其實很多小夥伴也都是這麼考慮的,店面裝好一點,飾品多一點,不就是軟裝嗎,不就是情景體驗展區嗎。但是,這不是消費場景的完整內涵。
最近,我讀到兩篇重磅的新媒體推文,一篇是尼爾森的《中國新零售白皮書》,一篇是《波司登,那個草莽輩出的江湖已漸行漸遠》,我也在快魚公眾號分享了這兩篇文章,但閱讀量屈指可數。無奈之下,我今天自己動手,以與燈飾行業聯結更為緊密的思路,分享我一直以來關於「消費場景」的思考。
消費場景,並非簡單的交易場景,而是從消費者起心動念開始,如何接觸到你的產品信息,經由何種路徑進入線上或線下的店面,他在店內的體驗如何,完成消費後的評價與傳播如何。再放大一點,消費場景決定於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
燈飾行業在古鎮,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歷經政策大好的招商階段,快速發展聚集的階段,品牌孵化,產業集群效應顯現的階段,再到幾乎是全民創業的無序競爭階段,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銷售培訓,對消費場景的思考基本停留在店面裝修層面。
讓我們先看一個案例,波司登羽絨服的發展歷程與燈飾行業頗多相似之處。
「投入+製作=暴利」
時代里的草莽江湖
1976年,波司登羽絨服最初的前身,在高德康的帶領下,以村民裁縫小組的名義悄悄開張,地址就是民營企業最早蓬勃起來的江蘇常熟一個小鎮上。兩年後,高德康把工作組改製成了工廠,一直得風氣之先。
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改革開放。他花兩千萬建起了7萬平方米的公司,隨即,想著要有一個洋氣些的名字。在那個人人都想走出去看世界的年代裡,美國在所有人的心中扎了深根,於是同「波士頓」名字相近的「波司登」出現了。
1995年冬,波司登走向市場,一炮而紅,賣出了68萬件,佔了當年全國市場份額的16.98%,防寒服的頭把交椅從此一坐19年。
2006年是波司登的巔峰,全世界1/3的羽絨服產自波司登,據權威數字顯示:波司登是世界產量鰲頭,中國銷量鰲頭,同類產品國際貿易量鰲頭。
2007年10月11日,波司登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在港籌資約8.36億美元,是
香港第一家上市的羽絨服生產企業。業內人士估計,擁有51.44億股份的高德康
身家超過160億港元,按新股首發兩成的漲幅計算,高德康的身家火速超過200
億港元。
到這裡,波司登在傳統的消費場景里,一直穩坐羽絨服第一把交易。
時代的力量究竟可抗嗎?
公元2010年,國內外資本實力雄厚的列強們,舉起「快時尚」的戰旗迅速進場,並且默契無比地全方位覆蓋了各個消費層次。那一年,原本已經被電商搞得苦不堪言的傳統服裝業都感到了震驚和膽寒。
2006年,在波司登一覽眾山小的日子裡,優衣庫在中國只有上海兩家、北京兩家、香港一家,總共5家店。等到2015年波司登關了5035家門店,優衣庫門店數量則在2017突破五百大關。
2012年,波司登一年內新增門店從4665家至13009家,2013年全國關閉門店為3000多家,2015年,直接關閉門店約5000家。
2013-2016年的這段日子裡,波司登像極了諾基亞,艱難地改變著自己的理念。一邊試圖譜寫自己的行業規則,一邊又夾雜著在新時代同仁的炮火里掙扎求生。
2014年,自創女裝品牌Rucci也被關閉,年報中表示:集團計劃終止盈利能力不強的服裝品牌,讓集團資源集中於核心業務上。2015年五月底,波司登每股1.2港元跌落到2016年6月2日0.62港元,到2018年3月22日,0.74港元。
2018年平昌冬奧會,國家隊防寒服是安踏做的。
這意味著什麼呢,哪裡出了問題?
ZARA、H&M、優衣庫和無印良品,21世紀10年代服裝業四大列強。
西班牙列強品牌ZARA的殺手鐧就是一個「快」字,門店每周都會更換兩次產品樣式,一款產品最長的陳列周期也就兩周。小批量,快設計,高效益,成為了快時尚行業的第一波衝擊。
波司登註定快不起來,設計-生產-銷售的老模式,比起H&M、Zara「設計-外包」的加工模式,和優衣庫/無印良品循環洗腦、繁體字簡約文化鼓吹模式,顯得笨重又破綻百出,淘汰只像是時間問題。
新一代消費者表現出強烈的去品牌化趨勢,只關心品質和價格,且極容易跟風消費。小眾化經濟,個性化的圈子經濟,這些都是傳統的消費場景里所沒有的。在新媒體時代,Zara、H&M、MUJI自帶洋氣的社交屬性早就把公關費自動省了。
重新定義消費場景
通過波司登羽絨服的案例,如果我們對「消費場景」的變化還不夠清晰,再讓我們看幾組數據。來自尼爾森《中國新零售白皮書》。
「新零售」業態的出現,大幅衝擊傳統的實體零售產業,現代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正在急劇改變。而這只是「新零售」改變世界面貌的起點,未來十年,可謂消費者的黃金時代,新一代的被賦予超級社交能力的「超聯」購買者將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選擇及控制權。
尼爾森中國區總經理韋劭表示:「網路購物者在電商發展早期的購買路徑很簡單:不外乎是先搜尋、再比較產品、下單購買,最後再留下評論和回饋。但在今天的新零售環境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趨勢是營銷觸點、資訊來源、渠道都在急速增加。新一代網路消費者的世界會呈現出更複雜、碎片化、變化多端的樣貌。」
誰在網路上購物?他們在購買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為什麼要買、什麼時間買、又偏好在何處購買?
在中國市場,線上線下購物者存在一個極大的差別。以購物者的「性別」來說,尼爾森最新研究發現男性占所有網路購物者的44%,但男性只佔實體店購物者的20%。
尼爾森數據顯示,網路購物者傾向為更富有、年輕、教育水平高的消費者。有接近58%的網路消費者家庭收入高於10,000人民幣,但只有21%的線下消費者達到這個收入水平。
超過一半的消費者(64%)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卻只有45%左右的線下消費者屬於這一年齡區間。另外,網路購物者中有77%的受訪者擁有大學學士以上的學位—明顯高過於線下購物者的41%。
中國消費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偏好特定渠道呢?尼爾森最近的研究指出,大部分消費者偏好在實體渠道進行「日常補貨」或「緊急購物」;而線上渠道最受歡迎的情況,是當消費者在「休閑購物」或商家在「特定節日推出特價或促銷」時選擇上線。
將近24%…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喜歡在線上「休閑購物」,而11%的受訪者說他們會在特定假期期間通過網路平台搶購特價商品。一半的消費者會在實體店面進行「日常補貨」,而20%的購物者會到店面進行「緊急購物」——購買迫切需要的商品。
我們應該怎麼做
預期消費者在何處購買
線上與線下關係互補勝於競爭,漸漸相互融合。消費者在店內購物時,越來越多會先使用網路查詢價格、尋找最划算的方案—這樣的行為被稱為「展廳現象…(showrooming)」或「先逛店後網購」。
但數據顯示,消費者也會反向操作:先上網搜尋,再至實體店面購物…(webrooming)—購買的產品品類包括母嬰用品(39%)、護膚與彩妝(32%)、個人護理(32%)、酒類(32%)、清潔用品(31%)。
即使中國的實體零售店鋪總數還在增加,面對電商的衝擊,實體零售店不是銷售下滑,就是增長放緩,低迷已成為新常態。實際上,數據指出,大賣場的利潤增長已由正轉負(-2%),而小超市(12%)、標超(12%)、便利店(11%)都有微幅增長。
小眾品牌發揮空間大,小眾品牌出頭。
根據尼爾森最新的網路購物者趨勢報告,大部分的消費者是通過網路第一次接觸小眾產品(51%)。除此之外,報告也指出中國十大品牌約佔線上總銷量的19%及線下銷量的58%,但「長尾品牌」與其他公司佔線上銷量的42%…與線下盈收的近兩成(19%)。
想買小眾品牌的產品,去哪裡找?答案是網路渠道為主。尼爾森最新的網路購物者研究報告發現,有超過5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在線上購買該類產品,而只有30%左右的消費者說他們會去實體店面購買小眾產品。
重新思考實體店的定位
根據尼爾森最新的零售監測資料與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線上快消品儘管帶動了整體銷售額增長近29%,但線下渠道銷量仍佔全國快消品銷售額的74%之多。
至少在近期,實體店面不會消失。但它們會隨著電商的蓬勃發展、消費者購買決策行為的大幅改變,轉換角色。新一代購物者期待簡易順暢的購物體驗,比如能將不滿意的網購產品在實體店歸還或換購。
制定全渠道銷售戰略
中國的網路購物者看重「優質產品」與「特價優惠」,在乎商品是否物美價廉,而線下消費者則講求服務與體驗。
偏好網路購物的受訪者認為「價格實惠」是他們更喜歡線上購物的關鍵,此外也包含「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可以節省時間」、「銷售獨特的特色產品」等原因。這些都是電子商務的優勢。
喜歡到實體店面購物的受訪者則說「即到即買」是他們偏好線下渠道的首要原因,購買的當下就能立刻收到商品。其他因素也包括線下有「現場體驗」的機會、「質量更可靠」、「服務好」等等。
換句話說,也就是建議零售商在制定策略時,注意線上渠道有明確的產品差異化。線下的零售商則應該注重服務及體驗的差異化,以避免陷入價格競爭。
最後,提供高品質產品是制勝市場關鍵,沒有產品,任何場景都是無效的!
※智能情景燈泡——光語空間造!小燈泡,大智慧!你肯定用得著!
TAG:LED燈商新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