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構建「3×2」模式提高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實效性

構建「3×2」模式提高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實效性

摘 要:「3×2」模式是指守住兩條底線、完善兩個體系、建設兩支隊伍。「守住兩條底線」提出了高校開展宗教觀教育的底線思維方式;「完善兩個體系」將高校宗教觀教育工作分為兩個體系來管理、完善、提升,即宗教觀教育體系和管理體系,認識較之前更加深入和全面;「建設兩支隊伍」將從人員隊伍建設的角度保證和支持宗教觀教育的長效運行。「3×2」模式從思想認識、運行機制、隊伍建設三個宗教觀教育的核心工作層面提出了提升教育實效性的建議,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可操作性,值得高校在工作中借鑒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觀;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實效性

大學生宗教觀及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現狀

本課題組進行的調研工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首都師範大學學生開展的大學生宗教信仰情況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回收691份,回收率為86.3%;第二部分是對北京地區的21所高校開展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情況調查,由各校統戰部門負責填寫。

1.大學生宗教觀現狀

一是信教比例相對不高,但存在部分「宗教曖昧」①現象。調查發現:大學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佔總體比例的10.7%。從數值及數量上看該群體並不佔多數,但一部分調查對象對宗教態度游移,認識模糊,存在一定「宗教曖昧」傾向。二是對國家宗教政策和法規有所了解,但有待系統和深入。44.4%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很熟悉」和「比較了解」國家宗教政策和法規。但進一步調查發現:對於國家宗教政策和法規的具體規定,較多大學生處於認知模糊的狀態。三是認同宗教觀教育的必要性,但對教學效果滿意度不高。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總體理解並願意接受宗教觀教育,57.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開展該項教育。但對宗教相關課程的教學效果,僅有20.4%的學生表示滿意,68%選修過該類課程的學生評價「一般」。四是學生骨幹宗教觀傾向總體正確,但仍存在部分模糊認識。學生黨員、學生幹部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骨幹力量,其心理傾向和行為對大學生群體有著重大影響力。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黨員的信教比例較低,約為5.4%,但部分學生黨員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存在搖擺現象。

2.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現狀

一是普遍開展工作但實效性仍有不足。調查數據顯示:受訪高校主要從四個途徑開展了宗教觀教育工作:第一,開設宗教觀教育課程,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宗教本質;第二,開設宗教觀教育講座,從學生、學生幹部、教師等不同角度組織講座,發揮學生幹部聯繫廣大學生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第三,設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專任教師,提高宗教觀教育水平;第四,將宗教觀教育內容納入黨校和入黨積極分子教育。此外,還有高校採用了將宗教觀教育內容融入現有多門課程體系,以及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對一」的深度輔導談心活動等其他工作形式。儘管這些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高校宗教觀教育的一定的進展,但由於當今社會轉型期的複雜性和意識形態領域教育的艱巨性,該項工作的實效仍待改進與提高。二是高校普遍重視但工作仍存誤區。調查數據顯示:各高校普遍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也存在部分認識誤區。第一,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等同於宗教教育。部分高校對外來講座合理的指導和管理不夠,使一些外來人員在學校講台上得到宣傳宗教的機會,這不僅違背了宗教和教育相分離的原則,而且也勢必會動搖高校作為傳播無神論、科學精神陣地的地位。第二,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等同於宗教學教育。把對宗教的歷史、教義、價值進行學術探究作為宗教觀教育的主要內容,淡化宗教觀教育的政治色彩和無神論信仰色彩。第三,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等同於宗教觀教學。以講課代替教育,忽略學校整體文化建設與宗教觀教育的關聯,忽視學生的參與和自我反思。第四,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等同於馬克思主義教育。把宗教觀與政治觀、經濟觀、文化觀等混淆起來。這不利於學生對宗教現象和宗教問題的深刻認識,不利於宣傳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影響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實效性的因素

1.社會轉型期的複雜環境帶來外部挑戰

當代中國正處於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的全面轉型期,部分群眾信仰迷失,轉向宗教尋求精神慰藉,甚至個別邪教開始滋生髮展,社會風險係數升級;而一些西方反華勢力試圖藉助宗教對中國公民進行滲透和非法傳教活動也在部分地區和人群中得以傳播。同時,社會轉型期的大眾傳媒信息系統更為開放,價值觀也更為多元。娛樂報道中屢見不鮮的明星信教、家居風水、星座運勢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世界觀、宗教觀的形成;互聯網媒體具有快捷、實時和互動性特點,更帶來海量而直接的宗教信息、交流與體驗方式;影視作品中的宗教故事、宗教環境、宗教文化內容,給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以誘惑的同時,也提供了另外一條解決問題的心理暗示。此外,受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以及西方敵對勢力的分化滲透影響,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向校園滲透形勢加劇。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做好抵禦境外利用宗教對高校進行滲透和防範校園傳教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1]18號),加大力度抵禦境外宗教向校園滲透和防範校園傳教行為。

2.高校宗教觀教育體系的不成熟影響教育實效

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高校對學生開展了宗教觀教育,但教學評價不高,教育實效性不強,其原因與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校園管理工作均待提升有關。一是從課程教學來看,各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學仍處於探索期。教育素材的選擇、教學形式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水平均存在不足,學生反映某些課程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理論和實際結合不足,難以被學生接受。二是從學生教育工作來看,與宗教觀教育有關的學生課外輔導工作有待加強。目前,較多學校開展的宗教觀教育仍停留在課堂教育,課外教育的施行和骨幹師生培訓未有效開展。三是從校園管理來看,高校為學生創造一個凈化的、有意義的教育環境意義重大。在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向校園滲透形勢加劇的背景下,打著學術講座、社團交流的幌子對校園進行宗教滲透的事例屢見不鮮,在校園內、學校周邊向學生傳教、拉學生參加團契活動的傳教行為屢禁不止。

3.大學生信念困惑、家庭朋輩影響干擾宗教觀形成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階段,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社會轉型期泥沙俱下的思潮泛濫給他們帶來困惑和迷茫,紛繁複雜的社會問題使部分大學生對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馬克思主義產生懷疑。部分大學生因信仰困惑、迷失轉向宗教尋求真理。此外,大學生受周圍的家庭、朋輩影響較大。某些學生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入大學前就已信教。調查顯示:校內傳教的主要渠道仍是「朋友介紹」途徑,這些家庭淵源、朋輩影響因素均干擾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實施效果。

提升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作、整體聯動。在頂層設計方面,上級統戰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等須從全局角度統籌資源協調關係,給予高校全方位指導與支持。教育主管部門是溝通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和統戰部門以及高校之間的橋樑,要加強統籌協調,幫助高校認清形勢,明確任務職責;健全制度機制,組織建立應急處置機制和保障機制,對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工作提供製度、技術、人員、財政支持。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和上級統戰部門是抵禦防範宗教滲透的重要渠道和重要信息來源,要牽頭組織協調防範應對各種宗教滲透,和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高校之間建立暢通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和會商研判機制,及時通報有關宗教滲透的各種信息和發展趨勢,組織有關部門和相關高校定期不定期地對宗教勢力滲透以及校園傳教的現象和事件進行研究,取得共識。在具體實施方面,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應努力構建「3×2」模式,即「守住兩條底線、完善兩個體系、建設兩支隊伍」,從思想認識、運行機制、隊伍建設三方面有效提升,切實增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實效性。

1.守住兩條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大學生作為國家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宗教觀認識和態度對國家未來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的實施者,各高校在開展宗教觀教育方面首先需具備底線思維,堅守兩條底線:一是要求大學生不能信仰邪教,不能受邪教的蠱惑反社會、反人類;二是要求大學生不能受西方敵對勢力的利用,不能有任何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行為。這是每個大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行為規範。嚴守這兩條底線有助於高校防範和化解風險確保安全穩定,並將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從根本上是我黨在新時期進行的意識形態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意識形態領域鬥爭對於黨和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性,反映在高校的任務上就是繼續發揮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堡壘的作用。高校在底線思維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將促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宗教本質,不斷樹立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世界觀,實現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最終目的。

2.完善兩個體系

高校宗教觀教育由教育體系及管理體系構成,這兩個體系的完善對宗教觀的有效開展及教育效果提升意義重大。

一是高校宗教觀教育體系的完善是教育實效性提升的動力。分為課程教育和課外教育兩部分:第一,在課程教育方面,多數高校課程教學體系建設不足,學時學分保障、教師配備、教學手段、與現有課程體系的融合、評價體系等各方面均需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為提高實效性,在學科建設上,必須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納入高校教學體系,保障課時及學分,並配備有宗教相關專業背景的專業教師以便長期開設該課程;在課程建設上,應選擇適合大學生接受水平與心理的教材,選擇意義深刻的教育案例,進行自然得體的教育形式設計,注意在教育形式、內容和活動中發揮理智與情感的相互激勵和陶冶作用;在教學理念上,重視引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建立,重視學生的興趣激發和互動性參與;在課程體系整合方面,還應注意將宗教觀教育與高校現有的「三觀」教育進行融入,注重挖掘其內在關聯,做到「三觀」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相互協調與促進,形成教育合力。此外,還應建立起宗教觀教育效果評價體系,對教育的實效性進行常態化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對教育方法、工作思路進行動態調整與改進,令宗教觀教育進入不斷提升的良性軌道。第二,在課外教育方面,其包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心理輔導、學生骨幹培訓、新生教育等多種教育途徑。高校應調動各種校園宣傳媒介和渠道開展正面宣傳引導,形成崇尚科學、理性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中生活有困難、心理有困擾的群體要注意在生活上關照、心理上關注,加強關心和輔導;改變以往對宗教問題和各種社會問題諱莫如深的做法,正視學生的困惑迷茫,正面引導學生理解宗教問題和各類社會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自己得出結論,主動抵禦西方宗教滲透和邪教勢力,逐步建立起正確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自信。

二是完善管理體系對高校宗教觀教育形成保障。嚴格的校園行政管理體系將為學生創造一個凈化的、有意義的教育環境。該體系的建設需經學校各職能部門的統籌分工、密切配合。教務部門需對外請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管理,防止傳教行為在課堂渠道出現;對各類報告會、學術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進行嚴格審批,嚴防打著學術活動的幌子進行宗教滲透的行徑;學工部門應完善學生社團活動審批程序,防止校園傳教從社團渠道滲透;宣傳部門須對校園網進行有效監控,防止在校園網上傳播宗教;後勤管理部門、學校保衛部門等要充分合作,加強制度建設,增強學生學習和活動場所管理,與公安部門通力合作依法取締校園及周邊設立的宗教非法活動點,嚴防外來傳教人員進入學校及周邊非法傳教。

3.建設兩支隊伍

有效開展高校宗教觀教育工作,教師骨幹隊伍和學生骨幹隊伍的作用不可忽視。相關教師及學生骨幹的思想觀念、綜合素質、思維方式,決定了高校宗教觀教育深入程度及教育效果,應大力建設這兩支骨幹隊伍。

一是學生骨幹隊伍的主體是學生幹部群體和學生黨員群體。他們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和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認知水平和取向並影響著其他大學生群體,建設學生骨幹隊伍將有效發揮其紐帶及示範作用。第一,須加強對學生骨幹群體的科學無神論教育,提升學生幹部對邪教的分辨能力;第二,發揮黨團組織對學生骨幹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宗教觀;第三,要加強學生骨幹的自控調節能力,避免不良宗教對學生骨幹情緒的利用;第四,要強化學生骨幹的理想信念教育,用正確的認識把握宗教觀;第五,對於學生黨員群體還應進一步明確強調黨員不能信仰宗教的黨章要求,消除黨員信教情況。

二是教師骨幹隊伍是高校宗教觀教育的從事者及影響者,將對大學生群體發揮重要的教育及引導作用。教師骨幹隊伍包括三部分: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隊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是宗教觀教育授課教師隊伍的主體,是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重要依託,他們對宗教的認識和觀點,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了解程度和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的認知態度。第二,中青年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是大學生專業課的授課主體,他們多數具有留學背景,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被較多學生喜愛甚至崇拜。這個教師群體面對大量學生,其宗教觀及世界觀將在課堂講授以及課外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並對大學生的「三觀」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對中青年教師群體的宗教觀及相關問題培訓值得各高校予以重視。第三,學生工作幹部隊伍。學生工作幹部、班主任、輔導員與學生常年密切聯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者和支持者。確保學生工作幹部具有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提升教育實效性至關重要。對於教師骨幹隊伍的培訓內容包含三部分:第一,教授理論知識,如宗教相關知識及法規政策等,提高這支隊伍的專業素質;第二,提升政治敏感度與反應能力,幫助他們及時有效地發現問題;第三,加強宣傳能力和主動性,使他們能夠主動面向學生開展工作解釋問題並加強引導。(作者單位:丁永為,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煙青、李婧,首都師範大學黨委統戰部)

注釋:

①「宗教曖昧」,指人們對於宗教不但缺乏科學理性的認知態度, 而且在心理與行為上趨於認同的狀態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三路徑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小創客大夢想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