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雪域名將,對印反擊戰的前線總指揮,他的過早去世令中央措手不及

雪域名將,對印反擊戰的前線總指揮,他的過早去世令中央措手不及

開國中將張國華來自井岡山,因此被毛澤東親切地稱呼為「井岡山」。他歷任紅1軍團巡視團主任、八路軍第115師教導4旅兼湖西軍區政委、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政委、豫皖蘇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18軍軍長、西藏軍區司令員、成都軍區第一政委等職。先後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邯鄲、淮海、渡江、西南等戰役戰鬥,率部進軍西藏,指揮昌都戰役,參與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著名的雪域名將。他勇於開拓、甘於奉獻,在西藏工作了整整17年,為解放、建設和保衛西藏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井岡山走來的「井岡山」

張國華原名張富桂,1914年12月22日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懷忠區北鄉官山當邊村。1927年10月,隨著毛澤東率領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的到來,永新縣霎時間燃起了革命的火焰。幼年的張國華因父親參加了紅軍而遭到地主的扣押、折磨。但他並未畏懼退縮,而是緊跟父親腳步,於1929年3月參加了中共永新縣西北特委游擊隊,後編入紅4軍第32團,成為一名紅軍戰士。

張國華於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先後擔任團黨支部書記、政治指導員、連長、教導團政委、軍團巡視團主任等職。在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中,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光榮地被中革軍委授予紅星獎章。

長徵到達陝北後,張國華先後參加東征、地下工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當時,正趕上毛澤東講授唯物論、辯證法。這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進行的哲學思考和總結,無論對於中國革命還是張國華來說,都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通過學習,張國華認清了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思想路線的危害,樹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這次學習為張國華進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奠定了重要基礎,他很快就嘗到了甜頭。

1937年8月,張國華以八路軍第115師宣傳隊隊長和戰士劇社社長的身份,率部向山西挺進,深入抗日戰爭前線。部隊先是在山西山區發展抗日武裝,後於1938年12月向山東平原地區發展。張國華歷任師直屬隊政治處主任、魯西遊擊第7支隊政委兼魯西抗日工作團主任、獨立旅第2團政委兼運西軍分區政委,做了大量團結進步力量、打擊頑固分子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

1940年3月21日,第115師決定組建第343旅黃河支隊,南下微山湖以西地區,鞏固發展抗日根據地,任命張國華為支隊政治委員、彭雄為支隊長。6月,張、彭率隊抵達湖西金鄉縣,開始領導一個地區的全面工作。

當時的湖西地區,鬥爭形勢極為嚴峻。日偽軍、國民黨頑軍、土匪、反動會道門等各色反動勢力,遍及各地,殘害百姓。而且,該區剛剛發生過一起重大冤假錯案,一批黨政軍幹部被錯捕、錯殺,工作基礎被嚴重削弱。在這樣複雜的形勢下,張國華從實際出發,一手抓軍事,一手抓政治,很快打開了局面。

黃河支隊初到湖西,國民黨頑軍就集結了2.5萬餘人,氣勢洶洶地東西對進,企圖消滅黃河支隊。張國華等人判斷,頑軍雖然人多勢眾、傾巢出動,但其內部矛盾重重,後方必然空虛。張國華、彭雄指揮黃河支隊以主力牽制正面,以兩股精銳力量分別襲擊沛縣頑軍後方、單縣頑軍老巢,同時,命令地方抗日武裝摧毀國民黨頑固派地方政權。經過層次分明、連續不斷的打擊,國民黨各路頑軍前顧後盼、疲於應付,最終全線潰退。

在政治工作上,張國華尤其重視群眾紀律。他反覆教育官兵,寧可自己挨餓,也不動群眾一草一木,寧可露宿村頭,也絕不允許驚擾百姓。遇有部隊幹部工作態度不好時,張國華必然命令其賠禮道歉,加強團結。經過不懈努力,黃河支隊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短短半年,就由1000餘人發展到了5000餘人。

湖西抗日根據地建設沿著正確的軌道,在鞏固中發展,在發展中鞏固,不僅多次粉碎了日偽軍的大規模「掃蕩」,擊斃日軍指揮官山崎三郎,擊退國民黨頑軍第七路軍朱世勤部的進攻,而且和湖西地方實力派建立了良好的統戰關係,使湖西地區局面日益穩定。1941年2月,湖西軍分區成立,張國華任政委兼中共湖西區委書記。9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指示,成立湖西軍政委員會,以張國華、鄧克明和潘復生等人組成,統一領導湖西地區的抗日鬥爭。

對於這段經歷,張國華總結道:「環境的複雜性,鬥爭的艱巨性,鬥爭形式的多樣性,對自己理論水平的提高,以及從實際出發執行上級指示和方針政策,尤其是獨當一面地在一個地區做全面領導工作的鍛煉都是很大的。」從井岡山一路走來,張國華具備了開闢新區、獨當一面的工作能力。1950年10月,毛澤東在接見張國華時,對這位從井岡山成長起來的幹部十分賞識,從此便以「井岡山」代稱張國華。

劉伯承贊他「會捉戰機,會打游擊」

1942年8月,組織批准張國華去延安學習。難得的機會令張國華十分高興,他交代完工作後即啟程前往延安。當他經過太行抗日根據地時,卻突然接到八路軍總部的電報,要他立即返回到冀魯豫根據地工作,擔任第4軍分區政委。

第4軍分區的形勢與當年的湖西地區類似,正陷在極端的困難之中,日偽軍瘋狂「掃蕩」並佔領了大部分地區,當地正在遭受著百年不遇的旱災,抗日軍民鬥爭、生活都十分艱難。

張國華到任後,憑著豐富的經驗多方尋求突破。一邊執行「開展小部隊活動,敵進我進」的作戰方針,用一年時間打破了敵人封鎖;一邊率領軍民開荒種地、熬制食鹽,幫群眾度過了災荒,根據地逐步進入恢復、再發展階段。1943年之後,張國華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穩定和發展內外關係上,一方面紮實開展整風運動,促進黨政軍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建立冀魯豫軍區第二辦事處,強化對偽軍孫良誠等部的爭取瓦解工作,建立起重要的秘密聯絡網和交通線。

1947年9月,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左一)到獨立旅檢查工作,與該旅部分幹部合影。

1944年5月,冀魯豫軍區和冀南軍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改為第9軍分區,張國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此時的軍分區已具備了較強的作戰能力。10月,張國華率領軍民粉碎萬餘日偽軍大「掃蕩」,將孫良誠部趕出了根據地。1945年的反攻作戰中,張國華率軍同兄弟部隊一起連續攻克南樂、大名、東平、延津、封丘、陽武等縣城,取得了軍分區建設和抗日鬥爭的累累碩果。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迫不及待地把槍口指向中國共產黨,挑起內戰,搶奪勝利果實。戰爭初期,搶奪重要的戰略區至為關鍵。中共中央把目光瞄向了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豫皖蘇地區。此地被隴海路、津浦路、平漢路以及淮河所包圍,是中原的中心。抗日戰爭時期,中央就十分重視該地區,指揮新四軍與日偽軍、國民黨頑軍反覆爭奪,著名將領彭雪楓曾長期奮鬥並犧牲於此。

全面內戰爆發後,豫皖蘇地區孤懸敵後,遭到國民黨軍瘋狂進攻。12月12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豫皖蘇軍區,任命張國華為司令員,吳芝圃為政委。

再次受命於危難之間,張國華感到擔子很重。他經常緊鎖雙眉、全神貫注閱讀中央電報,徹夜不眠研究對策措施。妻子樊近真多次勸他注意身體,他總是一句話:「共產黨員嘛,我要對黨負責。」

張國華思路清晰,在軍區成立大會上提出了3點要求:一是團結一致,聯繫群眾;二是嚴格紀律;三是力爭打幾個漂亮仗。他率軍區實行「猛烈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的工作方針,採取「敵進我進」「敵不進我也進」「內線堅持、外線進攻」等一系列作戰指導原則,沿著「依託一分區、收復三分區、開闢二分區」的發展藍圖,僅用兩個月時間,即攻克國民黨軍10餘個據點,建立起6個縣級政權。1947年3月,一舉粉碎了10萬國民黨軍的大規模進攻。豫皖蘇軍區依靠自身的快速發展,在國民黨軍後方站穩了腳跟,成為人民軍隊把戰爭引入國統區的重要「橋頭堡」,在幾次重大戰略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為配合劉鄧大軍,張國華率豫皖蘇軍區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進攻,轉移國民黨軍視線。豫皖蘇軍區力克亳縣、鹿邑、太和、扶溝、睢縣、柘城、太康、淮揚等地,殲滅國民黨軍9000餘人,時而斷路、時而佯攻,大大迷惑、遲滯了國民黨軍行動,有力配合了劉鄧大軍的戰略行動。劉伯承對豫皖蘇軍區發揮的作用表示充分肯定,並稱讚張國華「會捉戰機,會打游擊」。

9月26日,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率西線兵團向豫皖蘇邊區挺進。張國華率軍區部隊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行動,大規模破擊平漢、隴海鐵路,攻擊國民黨軍補給基地,迫使其頻頻回援,有效策應了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作戰。在這個過程中,陳毅對豫皖蘇軍區部隊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對著張國華豎起了大拇指,說道:「你的獨立旅是這個!」

到1948年春,豫皖蘇軍區已發展到1個獨立旅、8個軍分區,總兵力由1.4萬餘人發展到4.9萬餘人,成長為人民解放軍重要的前進基地。

戰略進攻愈演愈烈,張國華率豫皖蘇軍區部隊先後參加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出色完成了艱巨的阻擊任務。淮海戰役中,馳援黃百韜兵團的黃維兵團被豫皖蘇軍區部隊阻擊,舉步維艱,黃百韜兵團被圍殲時,黃維兵團仍在100餘公里之外。黃維後來嘆道:「東進行動受到解放軍的攔截和追躡,所遭困難實非臆想所及。」

另外,在淮海大決戰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的後勤保障任務由豫皖蘇軍區承擔,光每天吃飯人數就高達130多萬人。張國華指揮軍區設立總站、分站、糧站,開辦印染廠、剪裁廠,動員群眾踴躍支前。戰役期間,豫皖蘇群眾共捐獻糧食1.05億公斤、柴草2.65億公斤、組織擔架12.5萬副,為戰役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1949年2月18日,豫皖蘇軍區部隊和其他部隊合編,組建第二野戰軍第18軍,成長為人民解放軍的一支強大作戰力量。張國華任18軍軍長,開始率領這支隊伍走向更具傳奇色彩的新征程。

「地主」張國華揮師進藏

第18軍成立後,在張國華率領下,一路向國民黨軍追擊,以優異的作戰能力和頑強的戰鬥作風,贏得了第二野戰軍首長劉伯承、鄧小平的認可。劉鄧尤其賞識張國華,不約而同地叫他「地主」。

張國華這個「地主」,不是封建地主,而是「人才地主」。第二野戰軍所屬9個軍中,第18軍隨營學校人員多達4500餘人,超過了其他各軍隨校人數的總和。人們私下議論:「張軍長如此富有,真是個『地主』!」

第18軍經過74次戰鬥,出色地完成了渡江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成都戰役的戰鬥任務,殲滅國民黨軍1.7萬餘人,進駐川南。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軍里的大批幹部被派往川南各地擔任縣市領導,準備踏踏實實過日子。但是,1950年元旦剛過,一紙電令突然改變了這一切。

第二野戰軍命令:18軍就地待命。張國華敏銳地察覺到:任務有變!

果然,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野戰軍根據毛主席的指示,並經過反覆研究,決定由善於做開闢新區工作、善於培養人才的張國華擔任解放西藏的艱巨歷史任務。劉、鄧首長的原則是,先定下「地主」張國華,部隊隨便挑。張國華思索了一會兒,堅定地回復:「我還是想帶18軍擔負進藏任務。」

1950年2月,張國華在52師排以上幹部會上作進軍西藏動員報告。

率軍進藏,遠比想像中困難。首先一點,就是部隊的思想工作怎麼做?得知進藏消息後,18軍許多官兵難以接受,出生入死這麼多年,好不容易能夠安定下來成家立業,下進藏的決心實屬不易。一些人選擇不辭而別,當逃兵。有的班甚至一天之內只剩下了班長、副班長,急得幹部晚上輪流守門,不敢睡覺。

張國華氣得虎眼圓瞪:「去,把他們都給我抓回來!」兵抓了回來,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張國華轉念一想,進藏是中央交給的光榮任務,不能讓這些人敗壞18軍的名聲。他規定,凡是逃兵一律不準進藏,就地轉退地方。規定一出,立即收到了奇效。決心書、血書紛紛寄來,要求進藏。

3月4日至7日,第18軍召開進藏誓師大會。張國華把自己心愛的女兒、不滿3歲的難難也帶到了會場。大會上,張國華的動員擲地有聲:「進軍西藏,解放西藏人民,不準帝國主義侵略我們偉大祖國的一寸土地,保護和建設祖國邊疆,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毛主席的偉大戰略決策。這一艱巨的歷史任務交給18軍完成,是毛主席、黨中央和劉、鄧、賀首長對18軍的最大信任,也是全體幹部戰士的光榮」,「你把西藏看成不毛之地,可英帝國主義卻從不嫌它荒涼,長期以來拚命往那裡鑽。現在美帝國主義也在積極插手。難道我們對自己的國土反倒不如帝國主義熱心?」

道理越講越透,台下漸漸騷動起來,剎那間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會場一片歡騰。人們被動員起來了。原第52 師師長吳忠後來回憶:「張軍長的講話有的放矢,講到大家的心坎上,會上大家情緒活躍,會下感到順氣,一些人原來緊繃著的臉舒展了。」親臨會場的鄧小平還高興地為18軍題詞:接受與完成黨給予的最艱苦的任務,是每個共產黨員、每個革命軍人無上的光榮!

張國華率領的第18軍勝利到達拉薩。圖為部隊進入拉薩時的情形。

思想準備只是第一步,繁重的準備工作接踵而來。西藏地區情況極為複雜、極為特殊,藏區政教合一、排斥漢人,高原高寒、地形陌生,經濟落後、物產貧瘠……一支新的大軍入駐,面臨的問題數不勝數。

籌備物資、學藏語、研究政策,張國華忙得幾乎沒有一絲閑暇,就連女兒難難生病住院也一次沒去看過。有一天,張國華正在開會,警衛員慌慌張張找來,說難難情況不好,叫他快去。

張國華一下子火了:「三萬多人要進藏,百事都要有個譜,在這動輒千軍萬馬之際,我這個軍長能離開嗎?」警衛員噘著嘴返回了醫院。晚上,張國華來到醫院,人們卻都在躲他。他來到難難的病床前,霎時驚呆了!可愛的女兒已經手腳冰涼,永遠閉上了眼睛。張國華強忍悲痛,付出了進藏的第一個犧牲,繼續埋頭繁重的進藏準備之中。

18軍於3月29日開始分批進藏,打土匪、修公路、籌備物資、做群眾工作,歷盡艱險。遇到糧荒時,部隊堅決貫徹中央「不吃地方」的原則,挖野菜、捉麻雀。藏族人視老鷹是天菩薩、魚是水菩薩、老鼠是地菩薩,部隊就規定嚴禁打鷹、釣魚、捕鼠。指戰員們說:「我們寧可餓死,也決不違反部隊紀律和民族政策。」後來,鄧小平在給毛主席彙報18軍進藏情況時說:「連康區藏族頭人夏格刀登都說,下大雨,不讓進就不進,不讓住就不住,你們的政策太寬了。」

進藏最後一個阻礙,就是西藏的反動勢力。他們鼓吹「藏獨」,拒絕中央人民政府的和平談判,並將藏軍2/3兵力及部分士兵,計8000餘人,部署在昌都、金沙江西岸,妄圖扼守入藏要道,阻止人民解放軍。

為掃清障礙,西南軍區決定發起昌都戰役。9月5日,張國華抵達甘孜,立即指揮部署戰役。為殲滅藏軍主力,防止其退逃,張國華決定實施大縱深的迂迴包圍作戰。10月6日,昌都戰役打響,18軍分南北兩個作戰集團,翻山越嶺、長途奔襲,戰至24日,共殲滅藏軍及土兵5700餘人,勝利結束戰役。

昌都戰役意義重大,劉少奇稱讚:「昌都戰役是解放西藏的淮海戰役」。經此一戰,西藏地方政府終於派出代表團到北京談判。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即十七條協議)簽署成功。當天下午,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張國華,高興地說:「好哇,辦了一件大事,這是一個勝利。」

1951年5月23日,張國華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在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上簽字。右起:李維漢、張經武、張國華、孫志遠。

25日,毛澤東簽發《關於進軍西藏的訓令》。8月28日,張國華、譚冠三政委率軍從昌都出發,克服嚴寒、缺氧、冰雪,沿著世界屋脊跋涉進行艱苦的「第二次長征」,翻越12座大雪山,橫渡數十條江河,穿過森林、沼澤,於10月26日抵達拉薩,完成了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歷史性任務。西藏終於得到解放。

「捷報頻傳,中央、軍委極為高興」

西藏是孤懸祖國邊疆的一個封閉世界,交通閉塞、氣候惡劣,長期處於封建農奴制社會狀態,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較為排斥多民族國家治理模式,帝國主義也不斷從印度方向入侵西藏。經營西藏,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的政治影響。張國華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有人甚至當面對張國華暴露不滿:「過去滿清入藏大臣也姓張(指張蔭棠),只在拉薩設了一個衙門,你們像他們那樣就行了,何必來這麼多軍隊。」

要在西藏站穩腳跟,團結、吃飯、交通運輸問題必須妥善解決。1952年2月至3月,以第18軍為主體組建西藏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中共西藏軍區委員會第一書記,譚冠三任政治委員。在成立大會上,張國華宣布,中央軍委任命阿沛·阿旺晉美、朵噶·彭措饒傑為軍區副司令員,並向藏軍授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打破了解除藏軍武裝、扣留西藏官員的謠言。同時,張國華等人在西藏上層人士中做了大量工作,促成西藏格魯派兩大分支的和解,4月12日,達賴喇嘛與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進行了歷史性會見,大大促進了藏族內部團結。解放軍官兵也按照張國華要求,盡一切可能為藏族群眾解憂幫困,被贊為「新漢人」「菩薩兵」。

為解決吃飯問題,張國華按照中央「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向部隊發出「向荒野進軍,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的口號。他和譚冠三親自帶領部隊到亂石灘上安營紮寨,開荒生產,第一年就獲得了大豐收,收穫糧食20多萬斤。消息傳開,藏胞們都以為解放軍「有神保佑」。到1954 年,駐藏解放軍官兵僅在拉薩西郊就開荒6萬餘畝,產糧170萬斤,土豆76萬斤,蔬菜1200 萬斤。

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西藏始末記》形容西藏:「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難萬狀,不可名態」。藏區運輸基本上靠騾馬、氂牛,從康定、西寧到拉薩,一般要走三四個月以上。要促進藏區經濟發展、加強文化交流,必須修通公路。早在進軍西藏的過程中,張國華就在四川成立了第18軍後方司令部,負責康藏公路建設。張國華把修路當作一項「重要的首要問題」對待。他不停地下達硬指標:「力爭1952年底康藏公路通車昌都」,由昌都向西和由拉薩向東同時對進展開,加快築路速度,保證在1954年底前竣工。官兵們叫響了「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口號,憑著雙手、簡單工具和滿腔熱情,打通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等14座大山,跨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拉薩河等10多條大河,歷時4年,終於在1954年11月,修通了全長2255公里的康藏公路。雪域高原有了現代公路交通,極大縮短了與祖國內地的距離。

1955年5月,西藏軍區升格為大軍區,張國華任司令員,譚冠三任政治委員。9月,張國華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9年的張國華。

正當一切按部就班運行之時,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公開宣布「同中央決裂」,悍然發動了全面武裝叛亂,並於20日凌晨包圍了西藏軍區大院。此時,張國華正在北京醫治心臟病,他密切關注著形勢,於15日趕赴武漢聽取毛澤東的指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西藏軍區發起反擊,至23日平息了拉薩地區的武裝叛亂。

26日,張國華返回拉薩,開始統一領導全區工作。他主持召開會議,深入研究了黨中央、毛澤東「一邊平叛,一邊改革」「關門平叛」等系列指示,制定了「平息一地,鞏固一地,再轉一地」的平叛原則。張國華尤其重視政治爭取,專門明確了「不殺、不關、不判、不鬥」的「四不」政策。清晰的平叛步驟和強大的政策支撐,使得平叛工作進展順利。平叛部隊先後取得山南、納木湖、麥地卡等平叛的勝利,搗毀了叛匪老巢。在被殲滅的叛亂分子中,靠政治爭取繳械投降的佔大多數。

因不少寺廟與叛亂分子存有瓜葛,一些正在氣頭的指戰員主張採取措施。但張國華明確表示:「不能。劃叛亂寺廟要有確鑿的、足夠的證據。」有了這些軍事、政治基礎,西藏全區平叛工作得以更為順利進行,至1962年3月,平叛鬥爭勝利結束。與此同時,張國華領導並大力推進了西藏的民主改革,他深入到廣大農奴之中調查研究,廣泛徵求上層愛國人士意見,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政策。改革大刀闊斧展開,以人民群眾當家的區、鄉政權紛紛建立。幾千年來,西藏農奴、奴隸終於有了自由、權利,有了自己的土地、牲畜,真正實現了翻身解放。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內政外交形勢複雜,面臨著多方面挑戰。恰在此時,印度步帝國主義後塵,於1959年8月開始入侵、蠶食我國西藏地區。

1962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研究中印邊界問題。會上,毛澤東指出:「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

他問張國華:「聽說印度的軍隊還有些戰鬥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呀?我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同志!」張國華充滿自信:「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打得贏!」

19日,張國華率領前進指揮所進至麻瑪地區,統一指揮克節朗地區作戰。第一仗怎麼打?指揮所里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保險起見,吃掉印軍一個營;另外一種意見認為,吃掉印軍一個旅。張國華考慮再三,決定要吃就吃它一個旅!吃一個營,不痛不癢,沒意思。

方案報到北京,有人覺得張國華是在冒險。但毛澤東果斷支持:「他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20日,張國華一聲令下,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打響。解放軍官兵勇猛地向印軍第7旅發起攻擊,短短3天,就殲敵近2000人,收復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的中國領土。

很快,中央軍委一份飽含讚賞的嘉獎令發到西藏邊防:「參戰部隊全體指戰員,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善戰,乾脆地殲滅敵人,取得了初戰的偉大勝利。捷報頻傳,黨中央、中央軍委極為高興。」

之後,張國華指揮部隊通過大縱深戰役迂迴,向侵入西山口、德讓宗、邦迪拉、瓦弄等地區的印軍實施反擊。戰至11月底,反擊戰取得重大勝利,解放軍殲滅印軍7000餘人,俘其王牌旅長達維爾、准將旅長辛格。

1963年2月,張國華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專題彙報了反擊作戰情況。當張國華彙報全體指戰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奮勇作戰之時,毛澤東十分高興,說「我贊成這個口號」,並感慨道:「撼山易,撼解放軍難。」

西藏地區終於迎來了和平。張國華也拖著病體投身建設改革任務之中,他先後擔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成都軍區第一政委兼西藏軍區司令員;1969年,當選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1971年8月,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

1972年,周恩來總理向張國華家屬慰問。

長期在高原環境和高強度壓力下工作,張國華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1972年2月20日,在主持一次會議時,張國華突然倒在了會場,當天夜裡猝然離世。他的去世,令中央領導措手不及。周恩來總理親自到首都機場迎接將軍骨灰,傷心地說:「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時候,他卻過早地走了。」不久,毛澤東罕見地拒絕了四川會議代表見面的要求,黯然地說:「不見了,再見也見不到張國華了。」

感恩回饋

陽春之際,為了回饋廣大粉絲

黨史博採準備了圖書

每天贈送給大家!

本期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提供的

《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

贈予黨史博採的忠實粉絲。

本次活動為期10天

每天送出五本

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

本書由黨史大家、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創作。全書第一次沿著心靈深處的聲音走近毛澤東的內心世界,第一次由情感激越的文字來探尋他和現當代歷史的互動關係。全書分24章,將公開發表的毛澤東全部詩詞,以年代為序,以歷史變革為線,以情感歷程為論述場景,將毛澤東激揚文字的青春,婉麗悲歡的愛情,運籌帷幄的決斷,抑鬱困頓的沉浮,坐地巡天的浪漫,風流人物的慷慨,亂雲飛渡的從容一一展現出來。文字優美飄逸,筆觸酣暢淋漓。從毛澤東詩詞釋讀的全新角度來解讀這位歷史巨人的絕代風華,是傳承文化和積累智慧的必要方式,是對人格光輝的弘揚,是文學和歷史相會的一場盛宴。

想得到這本圖書很簡單

請抓緊參與我們的活動吧

活動參與方式

1.關注「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已關注用戶可以省略此步!

2.在每天的「黨史博採」本篇文章)評論區留言。

3.每天篩選出五名優質留言粉絲,每位將收到一本贈書。

注意事項:

所有獎品一律包郵。

由於個人原因導致圖書郵寄不到,與黨史博採無關。

活動獎品寄出後,由於快遞失誤導致的獎品丟失所造成的損失與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無關,由用戶自行與快遞協商解決。

本活動最終解釋權歸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擁你入懷裡 的精彩文章:

TAG:擁你入懷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