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館藏珍品《章丘老字號》——聖井的「三恆」字型大小

館藏珍品《章丘老字號》——聖井的「三恆」字型大小

舊時,當鋪(典當業)與「糧棧、金店、錢莊」並稱「民生四業」,而聖井的「恆興當」與「恆蚨」、「恆信昌」兼具當鋪、錢壓、金店三者為一體,在當地頗有名氣,俗稱「山後寨三恆」。

「恆興當」即「恆興當鋪」,是舊社會抵押贖物的老店鋪。與其齊名為一體的還有「恆蚨」(錢莊帶具件),「恆信昌」(錢店帶中藥鋪)。位於聖井鎮山後寨村西頭,前街路北,直至后街。

「恆興當」「恆蚨」、「恆信昌」,西至原畢家衚衕,東至老字號「德元樣」舊址,南北各至街中,面積約八、九市畝。

創建與發展

「恆興當」、「恆蚨」、「恆信昌」創業時間,據調查約在清朝康熙年間,房舍、場坊由明水豪門望族康家所建。康迪吉在明朝嘉靖年間,曾任太原保定知府。除在朝戶部主事政務外,還被指派管理倉餉邊和督察湖廣糧食儲備,一官而兼三職,竟各稱其任,得到了上峰的信任,甚至得到了皇帝的嘉獎曰:「……司徒之屬,所以贊朕財賦出入之政者也,非法已通方之士則不足以持軌而濟務,故朕常慎選之。爾後部廣西清吏司主事康迪吉,早自科甲之彥,授官民曹,志本廉明,才多練暢,俾當劇多,屢著聲,猷最深來聞,朕心益,茲特進爾階承德郎賜之。」因康迪吉年輕有為,一入仕途便頗有政績,越七年至嘉靖三十七年擢升正郎,又派他監管湖北漕糧,兼管江浙關稅,頗具經商理財之才。至清朝,康家又出了不少頗有理財之術的後人,康百臣即為其中之一。康家於清初在山後寨創建「三恆」後,店鋪逐步形成規模。後來,康百臣的妹妹嫁於東野,為東野小名稞子之妻,康百臣便把「恆興當」與「恆蚨」、「恆信昌」一起送於其妹,「恆興當」等便成了東野家所有,到東野華鋒繼承家業時,已是商業凋敝衰敗時期。

但是「恆興當」與「恆蚨」、「恆信昌」無論從建築規模和經營規模在山後寨是獨一無二的。

「恆興當」正門朝南,青磚瓦結構,緊挨大門處有二層崗樓,使整個當鋪籠罩著陰森和威嚴。「恆蚨」、「恆信昌」的店鋪並排於崗樓,從外觀看,形成了「三恆一體」的連鎖經營格局。進大門往裡,共有十二個天井(即院落),從南至北,過屋相通;凡北屋大廳都與過屋相連,大廳重梁四柱,建築宏偉;幢幢樓房,石磚到頂。中間天井有甜水井,後門與九間高大的北屋(老百姓稱大底屋)相連。

「恆興當」經營頗具規模,翟家莊東野家在濟南有「恆慶和」,萊蕪的「恆德」,章丘的「恆泰」,除這些字型大小外,就算山後寨的「恆興」當鋪了。經營範圍地域廣闊,與埠村、龍山等大鎮都有其業務往來。經營品種更多,珍貴的有珠寶玉器,一般的有傢俱衣物。所當人家,許多是家境貧寒急等用錢者即典質救急,也有被逼無路可走者。有些人家也是含羞「當」物,恐他人取笑。一股的當戶到當鋪都和顏悅色、低聲下氣地懇求多「當」幾個錢。等到架貨期滿,逾期不來取贖,「恆興」當鋪有權處理;但是也用不著他們自已去張羅拍賣,自有估衣鋪、金店,來號競買。當鋪表面上打著兩益的幌子,實際是乘危打劫。當時社會上,普遍流傳的諺語曰:「窮死莫噹噹,屈死莫告狀。」正因為噹噹,告狀,最後結果,都是窮人吃虧。有的貧窮之家,因家無隔宿之糧,多在清晨先把衣被入當,質錢買糧,白天賺錢,晚上再贖回來,謂之「早當晚贖」。雖然為一天,也要出近十天的利錢。有的則在夏天當掉冬天的棉衣,到了冬天則再當夏天的單衣,勉強維持寺生存。正如當地俗語:「冬當單、夏當棉」。

「恆興當」經營的主要是抵押、贖物。「恆蚨」則是「恆興當」開設的錢莊,也帶賣鐵具,主要是山西鐵鍋等民用品。

俗話說:「要保本,開當鋪;要想富,開錢莊。」所謂錢莊,主要業務是信貸,也可以說是放高利貸。貸款者須找好保人,有些戶要看你的財產,或以土地作押,方可貸款,有的以房地產契作抵押,貧苦老百姓是貸不出款的。放款以銀元、法幣為計算單位,一般為月息一分到三分。每逢五月初五,八月十五,舊曆年,都是還款之日,不還款要付利息,利息不還,逾期翻番,這就是所謂的「驢打滾,利滾利」。

「恆蚨」錢莊的經營業務主要是:收購、出賣白銀,以制錢或銅元兌換碎銀與銀元,以碎銀和銀元兌換制錢和銅元;用東北「奉票」,東北官銀號票、小洋(比銀元小些)兌換制錢;辦理長短期存款,臨時存款,整存零取,過戶往來款,零存整取款等。錢莊發放貸款的對象或資金投向,主要是商店購進貨物,私人購置房地產,婚喪嫁娶的費用等。

民國年間,幣制不統一,各種貨幣同時流通。民國三年「廢兩改元」以前,錢莊掛牌的是「寶銀」(鑄成元寶狀的銀錠)兌換市面流通銅幣的比率。「廢兩改元」以後,掛牌的是「銀元」兌換市面流通的銅幣的比率。

民國二十三年以前,流通的銀元,以袁世凱頭像鑄成的叫「大頭」,以孫中山頭像鑄成的叫「小頭」,每枚銀元為一元,白銀按庫平6.932錢作為一元。「大頭」比「小頭」值錢,但民國八年鑄成的「大頭」成色較差,假的也多,由於偽鈔、假幣充斥市面,金融波動較大,物價不穩,「恆蚨」錢莊,慘淡經營、時好時壞。

「恆信昌」是「恆興當」開設的又一個錢店,連帶一個中藥鋪。錢店與錢莊信貸業務是一樣的,只是「恆信昌」比「恆蚨」規模略少,但「恆信昌」以經營中藥而遠近馳名,在章丘西南部及歷城一帶享有盛譽,老百姓多來買葯。「恆信昌」的中藥種類多,有坐堂醫生為病人看病服務,當時山後寨較大的中藥鋪還有「同予昌」和「恆仁堂」,但實力和規模都不如「恆信昌」。

管理經營

「恆興當」與「恆蚨」「恆信昌」作為典當業和錢莊,其內部組織和經營管理,以及店員待遇,鋪房建築都有許多特殊的地方,如果不懂業務,經營不善,衰落倒閉也快。清末民國初,在山後寨有「德元祥」和「德勝東」等數家老字號,且與「恆興當」比鄰,競爭激烈。「德元祥」店主劉振坤,主要經營雜貨,自製醬菜、糕點,僱員多時達七人,其中帳房先生一人,做醬菜糕點的師傅二人,學徒的四人,實力不小。較「德元祥」有錢而規模相當的「德勝東」,店主劉振東,經營雜貨,兼批發麵粉、煤油(麵粉、煤油多從明水洋行起貨),但不僱員。以上兩字型大小當時在山後寨頗有名氣,但與「恆興」當鋪及「恆蚨」、「恆信昌」相比卻大有遜色。「恆興」、「恆蚨」、「恆信昌」都聘有掌柜經理,下設帳房先生、店員數十幾人。「恆興當」店鋪計十六人(掌柜姓名不祥),「恆蚨」掌柜魏興玉,店鋪共六人,「恆信昌」掌柜韓照春,浪溝人,帳房先生一人,店員五人。三家字型大小共計約三十人。「恆蚨」、「恆信昌」店鋪在外(店鋪四間的三個),「恆興」當鋪在大門裡經營,院內設有四間門頭,高高的櫃檯,有當鋪店員驗貨,成交後寫當票子作收據(當票的雙次毛邊紙,下層有字,印有「恆興」字樣,中間一個大「當」字)。所當之物都存放後邊各個院內倉庫里,用排排杉木做貨架,排列的井然有序。

「恆興當」「恆蚨」和「恆信昌」的掌柜權力很大,掌柜主管一切業務,不像「德元樣」、「德勝東」主要是東家說了算,帳房先生要聽東家的。外界都知道「恆」字型大小是翟家莊東野家的,說起「恆」字型大小,百姓都直呼某某掌框,這算是「恆」字型大小的一個特徵。在民國前,「恆」字型大小已達到鼎盛時期。

在管理制度方面,「恆興」當鋪更有其獨特的規矩。

(一)「恆興」當鋪平時對店員管理極嚴,無事不許外出,請假外出,必須4點以前回櫃,不許在外吃晚飯。每年春秋,兩次查對架貨,謂之「對點」,又稱「聽官戲」。

(二)對職工待遇,極盡刻薄之能事。學徒入號,必須有同業或其他殷實商號的經理介紹並擔保。入號第一年,謂之「浮住」,即考驗期間,不給工資,在第一年中,先學珠算,認當字有當字本,又稱「當字譜」(當字譜系明末文人傅山所創,用草書偏旁,為當商專用之異體字),約一千餘字。一年期滿之後,大多數總是被留用的,每年薪金,不過四元,生意好的,年底給些饋送,但最多也不能超過原薪。再過一年,照例調薪,辛苦一年,不過加薪兩毛。

(三)每年從農曆初一到十五日以前,為當鋪解僱店員的日子。在這半個月中,人人提心弔膽,尤其是學徒,唯恐找保人,捲鋪蓋。到正月十六日,當鋪要吃一頓好的,謂之「家宴」,通過家宴,大家才安心做生意。

敗落

辛亥革命以後,局勢更加動蕩,人民生活愈加痛苦,商業也不景氣。「恆興」當鋪及「恆蚨」、「恆信昌」日趨衰落。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恆興」當鋪倒閉。又過了二年,民國十五年(1926年),「恆蚨」、「恆信昌」也不能維持,相繼散夥,民國十六年秋(1927年),紅槍會推開了「恆興」當鋪的大門。隨後,「恆興」當鋪先遭火災後遭搶,至日寇進攻華北,「恆興」當鋪已一空如洗,只有一人看守宅院,此時「恆興」當鋪已成了地方武裝駐紮的好地方,前有高松坡部,後有翟毓尉部、程學通部,也成了王雲慶的團部。至此,名振一時日的「恆興」當鋪、「恆蚨」、「恆信昌」已名存實亡了。

縱觀「恆興」當鋪及「恆蚨」「恆信昌」的興衰史,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在靠經營土地發財致富後,則又時刻盤算,怎樣保全不義之財,不使散失,在患得患失的思想支配下,只有投資當業和錢莊,是最為穩妥可靠的。在封建社會裡,除了特殊的變亂外,從來沒有開當鋪賠錢的。當商、銀號在官府庇護下,既能保本,又有豐厚的利潤,可以說是最合理想的保本生財之道。有錢的人在過去不開當鋪,可謂不足以炫耀自己的財勢。

「恆」字型大小在當時也對本地的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雖然「恆」字型大小有盤剝的一面,也有利國利民的一面。「冬天當單衣,夏天當棉衣」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老百姓的臨難之急,它所經營的生活用品、醫藥用品,是老百姓平常不可缺少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楠木視頻 的精彩文章:

章丘區3月20日、21日、22日停電通知
你聽說過肺結節么?微波消融術 讓患者不再「糾結」

TAG:楠木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