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被清明取代的寒食節

被清明取代的寒食節

儘管一周初始,但想必大家都已經沉浸在清明節即將放假的喜悅中。其實最初清明只是一個節氣,而寒食才是節日。

寒食節,又叫冷節、禁火節、百五節,指的是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二日的一個傳統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這期間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甚至曾割股為重耳充饑。其後重耳歸國為晉文公,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於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然而,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燒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總之,介子推之於寒食節,就像屈原之於端午節,不僅紀念先賢,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神。

吃冷食聽起來就不像在過節。首先我們要端正思想,人類留存並使用火種十分不易,這是一個祭祀性節日,要對自然和祖先心懷敬畏。其次,憑什麼瞧不起冷食?鬆軟味美的子推蒸餅、餡料豐富的清明果、油綠如玉的青團、米香撲鼻的烏稔飯……無不應時當令,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此外,寒食節還有法定假期,《唐會要》卷八十二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

因為有了假期,所以自然而然有許多春天的戶外活動,踏青、鞦韆、蹴球、賞花、鬥雞、牽鉤(拔河)、放風箏……都是古人熱衷的活動。而文人們在節日里免不了詩興大發,歷代寫寒食節的詩篇數量眾多,我們最熟悉的當屬唐代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而宋代蘇軾所作《寒食詩帖》則在書法史上影響巨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那寒食節的習俗為什麼會逐漸融合進清明節呢?據猜測,唐代因為加入祭掃祖先墳墓這項重大節俗而發展到頂峰,但祭祀過程焚化的紙錢又與寒食衝突,於是轉而將祭掃先人這個節俗延後至清明進行。加之傳統的寒食節俗,如禁火、吃冷食日益變得沒有影響力,所以到了宋代時,寒食節的影響力就難敵清明節了。

在隨後幾個朝代的演變過程中,清明的地位越來越高,加之兩個節日時間相鄰,慢慢地就融合在了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北京城的設計師竟是位和尚?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中國古典文學?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