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慧的城市OR智能的城市,你會怎麼取捨?

智慧的城市OR智能的城市,你會怎麼取捨?

回顧2017年,智慧城市建設穩步向前,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一系列黑科技的加持下,2018年的智慧城市建設繼續穩步前行,不管哪個城市,智慧城市都會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口號。但有時候靜心思考之後,幫尼會對現行的智慧城市產生些許擔憂。

巨大的幻想

想像這樣一種場景:一名男子在街頭突發心臟病,然後被城市監控發現,主動叫了救護車,在救護車趕來前的關鍵幾分鐘,急救服務已先啟動,用無人機送來急需的藥品和設備……類似這樣的設想還有很多,在科技巨頭、工程公司、諮詢機構等企業的傳播下,「智慧城市」的願景也被說得天花亂墜。

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需要無處不在的網路寬頻,無論是攝像監控,還是無線感測設備,都要無處不在的嵌入到所有城市結構中,每一輛汽車、每一輛自行車、每一個路燈,甚至每一個家電,全部都會納入到一個巨大的網路之中,未來人們的生活將會無所不在的處於「智慧」當中。

以上的內容說明了兩點,其一,未來需要更多的監控攝像,其二,未來物聯網建設將會無處不在。無論哪一項,都會創造出非常龐大的市場和工作量,如今全球市場對物聯網估值達1.7萬億美元,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入局,而想要完全實現這樣的智慧城市效果,則需要至少數年才能實現,況且如此龐大的信息量,僅靠人類自身也難以駕馭。

智慧OR智能?

面對大量的數據和監控信息,人工智慧是理想的選擇,通過技術自動識別大數據中的有效成分,自動判別視頻中的重要信息。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人工智慧都只是一項技術,是一種手段,被用來幫助人們解決自身難以克服的業務難題。人們可以將人工智慧技術與安防行業相融合,其去識別人臉、識別車輛,去感知更多圖像中的信息。攝像頭越來越多,視頻數據量也越來越大,判斷信息也更加及時。但人工智慧加持之下的監控畢竟是少數,從成本方面考慮,傳統的監控依舊是主流。

這僅僅是智慧城市的一角,很明顯功能的作用卻戰勝了智慧。而且具體的場景應用性技術難以滿足城市發展長期需要,也難以從宏觀上進行城市智能自動化,從現有數據來看,我國的智慧城市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比如基礎支撐能力不足,這就包括前面提到的基礎設施感知能力、數據採集應用能力、公眾數字化應用能力等等,至少在不少地區,智慧城市更像是浮在空中,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而且在運營實時的過程中,在運營服務和新問題預判方面明顯有些滯後,目前智慧城市仍是工程項目建設的思路,有些智慧城市即使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之後,依舊存在著創新不夠、效果不佳,面對事件缺乏有效防範等一系列問題,原本應該是「智慧」的城市,結果卻以「智能」的形式,在「智能」的方向上不斷努力。

難道,我們誤解了「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差異?

城市的大腦

城市大腦可以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表率,讓整個城市變得更加智能,城市大腦類的技術通過人工智慧的感知方式,加上大規模數據傳輸能力與運算,再反向生成城市智能的主動服務。從而讓整體智能指揮各系統協同運作,達到管理者、機器智能、城市空間的結合,通過大規模協同智能,可以快速應對隨時出現的意外事件。

但是城市大腦的准入門檻非常高,不僅僅需要在計算體系、人工智慧、數據感知與處理技術等多個領域滿足城市大腦的需求,還需要整個城市中無處不在的感知設備源源不斷的提供數據。如果底層的數據感知設備分配不均,或者數量不足以支撐城市大腦的運算體系,都會嚴重影響到城市大腦的協調性,或者重新回到「功能化」的老路上。

幫尼有話說

城市大腦是一個整體,它需要健全的四肢,也就是完善的監控體系和物聯網體系等感知設備,它需要高效的血管來傳遞營養,這就為網路傳輸的速度與質量,以及各自的網路協議標準提出了要求,最後它還需要一個足夠智能足夠健康的大腦來運算,避免出現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局面,那樣的智慧城市最多能被稱為「智能」而已。

如果這所城市中沒有健全的四肢,或是毛細血管的密度、質量出現問題,那麼城市大腦恐怕也無從談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安信聯安防幫 的精彩文章:

5G示範工程;海康人臉識別率;智能家居標準實施
新零售是商品物流的競賽?這是硬體與技術的較量!

TAG:中安信聯安防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