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要理解並如何理解人性?

為什麼要理解並如何理解人性?

獨昏悶|| 專註於人性解讀,感情分析。

人性的研究者不應該懷有太多的輕率和傲慢,相反,他們應當謹言慎行。理解人性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自遠古以來就已經成為我們的文化目標,但它並不是一門只允許少數專家研究的科學,其本質決定了人性必須由全人類共同探討發現。

從孩提時期起,我就對人性理解甚少——家庭的限制使我對外界社會理解甚少。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我不能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對於理解人性的科學和藝術至關重要。缺乏溝通使我和其他人逐漸疏遠,因而我常常會誤解他們的行為,並難以進行客觀評價。人們常說:我們每天碰到許多人,與他們說話聊天,但感覺他們跟陌生人一樣,缺乏親密感。這種陌生感不僅表現為社會陌生感,而且表現為家庭陌生感。大多數父母不止一次地抱怨他們與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而大多數兒童也不滿於被父母誤解。

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取決於我們與他人的熟悉程度,因此這種熟悉程度構成了社會交往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對人性有深入的理解,我們將可以更和諧地與他人相處,而我們的社會關係也會得到改善。我們深刻地意識到,相互理解的缺乏正是造成大多數困難和分歧的根源,它使我們易於誤解他人或被他人的表面行為所欺騙。

人類靈魂根源在於童年早期。這並不是什麼重大發現,因為前人已經得出類似的結論。但這個發現的新穎之處在於,我們用無可辯駁的連續模型聯繫了童年期的經驗、印象、態度和成年的行為,這也意味著,我們能夠根據童年早期的經歷和態度預測成人期的經歷和態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發現:單個靈魂外在表現不應當被孤立起來理解,事實上,它應當被納入個體分析中。總之,我們只有從個體整體行為、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的角度對單個表現進行評價才不會有失公允。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隱蔽的童年想法決定了成人的生活態度。簡而言之,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講,兒童和成人的思維並沒有差別,儘管有些想法的外在行為和語言發生了變化,但童年的根本目標和動機一直都指向相同的心理學目標,並未發生變化。例如,具有緊張性格的成人可能滿腦子充斥著疑慮和猜忌,總是企圖脫離社會,而這種性格特徵和精神活動可以追溯至三或四歲。

在兒童身上,人們可能更易於發現異常的性格特徵,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如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我們決定將後續研究的重點放在患者的童年時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得以根據一些人的童年表現推斷出他們的成人特徵,而不必等患者向我們敘述。事實上,我們所觀察到的成人特徵是童年經歷的直接投射。在傾聽了大多數患者生動的童年回憶後,我們通過正確分析這些回憶,可以準確地重構患者當前的性格特徵。我們始終認為,個體難以擺脫早期行為的影響,儘管有人發現他們的成人期與童年時期的生活差異巨大,但罕見有人在童年時期就嘗試改變生研究了防止惡劣性格特徵形成的方法,希望能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的研究自然也與教育學有關,這也是每一個心理學家研究多年的領域。教育學是心理學研究者的偏愛,因為它為應用人性研究成果提供了合適的平台。

不同人對生活經歷的解讀各異,即使是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觀點也有區別。理解人性的終極意義在於提升我們對人類自身的理解,換言之,它必須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更完整和更健康的人。

有的人可能會反覆犯同一錯誤,如果你指出他的錯誤,他的反應可能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他可能會說:「你說得對,我下次會改正的。」這不是常見的反應。

其二,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會拒絕你的批評:「我已經習慣了,這種習慣根本改變不了!」有些人還會抱怨是父母或教育造成他們犯錯,並責怪沒有人理解他們的感受,或他們的處境是父母溺愛造成的,或他們自小備受虐待,缺乏母(父)愛。無論他們找了何種借口或使用哪些託辭,他們總是在逃避責任。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試圖使自己的行為正當化,從而逃避眾人的批評——他總是不犯錯誤的那個!

如果他自己把事情做砸了,那也是別人的錯誤!這些人所忽略的一點是,他們很少會主動克服困難從而避免重複犯錯。他們更願意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卻強烈地譴責是「他人」造成了糟糕的後果。他們可能一生都用著同樣的借口。人們可以從多個方面理解同一經歷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有的人不願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卻選擇了通過逃避、扭曲、歪解事實獲得舒適感。自知之明難得!改變自己更難得!

我們的自知力隨著我們對自身行動力和思想活力來源的闡明而得以增加。人們應當在掌握人性理論和技巧後再開始嘗試啟發他人,否則一切將困難重重。總之,我們不僅應該學習並有意識地應用人性科學原理,還應該常常思考人性的社會意義。

獨昏悶:專註於人性心理研究,歡迎大家有什麼疑問在評論區留言,在評論區發現不同的聲音,舉一反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老師情感心理 的精彩文章:

獨昏悶:理解什麼是心靈,減輕情感壓力

TAG:獨老師情感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