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茅以升重遊故地,一定會說:文德橋的欄杆,如今靠得住

如果茅以升重遊故地,一定會說:文德橋的欄杆,如今靠得住

| 都市 | 品質 | 生活 | 分享 |

這是一個為你打造的平台

相信你會深深地愛上這裡

「快看,龍舟來了!」隨著人群中一個孩子的驚呼,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轉向了不遠處的水面上。在鑼鼓喧天、加油助威聲中,秦淮河裡一艘艘龍舟齊頭並進,你追我趕。橋頭上也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就這這時,突然傳來一聲巨響。河上的橋似乎不堪重負,坍塌了。霎時,周圍變得安靜,緊接著幾百號人的呼救聲不斷傳來,一時間亂了套……

最終,大部分的人都被救了上來,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仍有不少人溺亡了,其中就有小茅以升的小夥伴。原本他們約好端午這天一起看龍舟的,但當日他因病卧床,沒去成。夥伴不幸的去世令他無法接受,他不由地想:如果今天他也去了,很可能自己也遭遇不測了。因此,小茅以升在心裡暗下決心,長大以後建造出一座不會倒的橋。茅以升在晚年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橋怎樣才能造得結實,我就是從文德橋倒塌一事中產生了好奇心。」

那一年是1904年,那橋是文德橋。

「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

這已經不是文德橋第一次坍塌了,雖然其歷史夠得上悠久。

據記載,文德橋修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有一個周姓太常寺少卿認為,自嘉靖以來在科舉中南京人很少中試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夷平小衛山建造尊經閣,破壞了夫子廟的風水;二是泮池河水(內秦淮河)西流不息,蓄不住「文氣」。於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改造夫子廟和應天府學的同時,在作為泮池的內秦淮河上,建了一座木橋以蓄住「文氣」。此橋與武定橋相望,遂取「武定」、「文德」之意,名此橋為「文德橋」。文德橋建成的第二年,南京人焦竑考中了狀元。這當然是純屬巧合,然而時人卻信以為真,「文德橋」之名,因此相襲至今。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有名的橋在萬曆年間就曾圮塌過,於是改木橋為石橋。但到了清道光中又塌了,還溺死了數十人。之後便又改回木橋,卻又不幸毀於火。同治九年(1870)、十一年連著修過兩次,還築了羊馬牆。

正因為文德橋來來回回多次坍塌,因此在南京還有了「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的歇後語。

如今文德橋的欄杆——靠得住

不過,今天來看,這句歇後語恐怕得改改了。如今的文德橋是重建的,使用的材料是花崗石,其牢固度、承重度不可同時而語,至今也沒有再坍塌過。我來到此地,立於橋頭,實在難以想像,眼前這結實牢固文德橋竟然塌過那麼多次!

歷史上,在這一段秦淮河兩岸,懸樁拓架,建造了一幢幢精巧的河房水閣,雕樑畫棟,南北掩映,風光秀麗。每當盛夏季節,乘艇招涼,迴翔於利涉、文德兩橋之間,扇清風,酌明月,成為秦淮一景。

另外,由於文德橋特定的位置和結構——正值日晷子午線上,每年家歷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後,在該橋東、西側的秦淮河上,可見水中左右各半邊月亮,此即「文德橋上半邊月」的出處,這一自然奇觀,曾吸引無數遊人前住來此攬。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當年寓居南京時,也曾於此夜漫步文德橋,見此奇觀,不禁詠詩一首:「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

眼下正是仲春時節,兩岸桃李花開,紅白相間,與秦淮碧水交相呼應。橋上行人絡繹不絕,畫舫穿梭水上,船下划出一道道波紋,黃昏下那波紋揉碎了橋上的倒影,甚是可愛,絕勝一幅江南春景圖。不過,要欣賞「半邊月」的特殊景觀還需等上一些時日。

文德橋游舫

君子也過文德橋

如果說沒去過夫子廟,不能算是到過南京;那麼,沒去過文德橋可以說是不算來過夫子廟了。

如今的文德橋,大家來往不拘,但是古時卻有「君子不過文德橋」一說。明清時期,大批士子來此一搏科場,在文德橋北面是大名鼎鼎的江南貢院,而南邊則是雲集的酒館妓館。既然是求學,便不該流連風月場所,於是便有此說。

不過現如今,這一切都「六朝舊事如流水了」。那科場早已成了歷史陳跡,那風月場也已凝固成了歷史的雲煙。只有這厚重的橋巋然不動,見證歷史的滄桑。想必當年的茅以升也沒有去過文德橋南岸,若重回這裡不知當作何感想?

當然,除了觀看歷史遺迹之外,文德橋還是觀賞秦淮燈會的好地方。它毗鄰大成殿,連接夫子廟中心廣場。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流光溢彩。空中、水中光影交接,橋上人頭攢動,如果茅老先生看到了,肯定會脫口而出一句「小心,橋會塌!」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老先生,不必擔心,結實著呢」。可以想像,老先生一定是笑著穿過了文德橋。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

自從那一次塌橋事故之後,茅以升對橋產生了特別的興趣,每次看到橋都要仔細觀察橋的各個部位,從橋面到橋墩。他喜歡看各式各樣的橋,還特別注意人和車從橋上路過時橋會有什麼反應。

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寫橋。他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樑——錢塘江大橋,被譽為「中國橋樑之父」;他在中外報刊發表文章200餘篇,主持編寫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及《中國橋樑———古代至今代》,著有《錢塘江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科普創作選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茅以升先生曾說過一段充滿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一征途爾,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樑以渡,橋何名歟?曰奮鬥。」茅以升先生以奮鬥的一生,為祖國架設了一座座有形與無形的橋,他自己則化作一道絢麗的彩虹永留人間。

可以說,那年的文德橋事件為茅以升一生的發展軌跡埋下了一顆種子。如今的南京,不僅秦淮河上有了更多堅固的橋,就連「天塹」長江上也架起了好幾座「巨龍」。

站在橋頭望著水中的倒影,我不禁想:假如,那一年的小茅以升遇到的是現在的這所橋,也就不會出現那次事故了。但是,果真那樣,茅以升日後還能成為一代橋樑專家嗎?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或許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112歲的茅以升重遊故地,一定會感到欣慰的。

來源: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順 圖/文

----------END----------

讓閱讀成為享受

如有新聞線索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陵晚報 的精彩文章:

小心!尿路感染亂用抗生素真能得腎病

TAG:金陵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