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陰陽變化周期篇第一

陰陽變化周期篇第一

人們的知識來自於哪裡?來自於記憶、歸納和總結。如果一件事情,連續出現一次或兩次,我們可以根據出現的情況和條件,判斷出第三次出現的時機,從而形成經驗。如果我們通過分析事件的過程和機制,找出其發生的原因,那麼經驗就上升為科學。經驗和科學都能稱之為是知識,它們都是對事物變化發展過程的掌握和總結。

人們希望通過知識去掌握事物發展最大的確定性,而這些確定性中,周期性是最常見一種規律,比如經濟周期、股票價格漲跌的周期等等。研究中國古代聖賢留下來的知識遺產中,我認為最重要尋找有周期性的知識。

研究古代文化遺產,自然離不開陰陽。陰和陽是二個對立的狀態,最容易區分,並且陰陽相互轉化,是動態的平衡,具有周期性,因此用它來描述世界既符合實際又單明了。描述歸描述,我們的認識是用來改變世界的,而不是用來解釋世界,在具體的應用,陰陽的概念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中國古代的聖賢們又發明了許多種概念,比如三才、五行、八卦、天干、地支、60甲子、64卦等等。這些概念中哪些有周期性呢?

三才:天、地、人,是世界觀的一種表達,人生於天地之間,既沒有鬼也沒有神,人是頂天立地的,所以中國古代無本土的宗教。三才沒有周期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表示事物運動的狀態,表示一年四季節時有周期性,表示東、南、西、北、中方位時無周期性。

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表示方位和自然界的事物,無周期性。

天乾和地支:表示時間的,有周期性。

60甲子:天干地支的組合,有周期性。

64卦:八卦的組合配對,表示多種事物的狀態,無周期性。

那麼這些概念又怎麼被發現並應用的呢?

陰陽是個全世通用的認識規律。在遠古的農耕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入息息,生活條件簡陋,簡單的金屬器械和牲畜是高檔的物品,當他們仰望星空,思考世界時,陰陽是最簡單的認識方法:有和無,高和低,美和丑,長和短,寒和熱……最容易識別。於是陰陽的概念誕生了。電子線路電壓的高低不好測定,但有和無最容易測定,於是電子計算機採用二制,因為這樣易於電路邏輯設計。因此陰陽可不是中國古人的獨家發明,這是全世界的通用的認識規律。把陰陽看成中國道的核心思想,那就太小兒科了。有人說加上陰陽轉化和變化,變成太極圖樣就是中國古代道的核心思想,這樣對嗎?依然有問題。

看看各種應用演化就知道哪裡不對了。陰陽轉化,如一年氣溫的寒熱轉化,怎麼不對了?因為人們發現只有寒熱不符合實際應用,四季更合適,於是就有了四分法。後來又發現四分法也粗淺了,於是分出了八卦。當我們用八卦來表述社會與人生的變化時,感覺不太夠用,於是八八組合形成了64卦,這下夠用了。

古人又發現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能概括我們日常看到的所有物質,於是又發明了五分法。

10天干、12地支及組合的60甲子,是計時法,但依然會隨帶有陰陽和五行屬性。10天干與10進位有關,12地支可能一年之內能容納12個月亮的變化周期。

不論是陰陽,五行,還是64卦,都表示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臨時狀態,而不能代表其全部,於是乾脆用了一個統一概念「道」來表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某些看似簡單的劃分,比如為什麼有好?是因為有壞;為什麼高?是因為有低。但是好與壞,高與低都是臨時的,是事物瞬間的狀態,當事物變化時,它們都不存在了。於是一切變得「恍兮惚兮」,就是不明不白,不好不壞,不高不低。真實的世界是不可描述的,不可能明喻的,當你描述了,就會有概念的相對性,就會有局限性,事物只有在這相對的局限中才是正確和真實的,於是才有了《道德經》的開篇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黃帝內經》是基於陰陽五行等古代道家思想完成的醫學經典。現在如果以現代科學為基礎重寫《黃帝內經》,那書中的內容一定不能是概念模糊而非、似是而非,而應當是概念清明、邏輯清晰,那麼《黃帝內經》中原有的概念中哪些能滿足上述標準,用量化或准量化的方法證明其存在並準確表述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2經絡與健康 的精彩文章:

TAG:12經絡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