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謂語文及語文教學——沿著古典文脈前行

何謂語文及語文教學——沿著古典文脈前行

定義。何謂語文?語文=語言+文學。語文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準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而言,語言就是說話藝術。一般認為,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簡而言之,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因為文學的根基也離不開文字,文字是根。如果說語文是語言和文學的話,人們會對文學的定義過於寬泛,難以討論,簡單地說成文字就好理解了。如此一來,語文教學就包括2個方面:吐字發音的教學、識字閱讀理解寫作等教學。

學漢語必然牽涉「國學」這個概念。何謂國學?國學一詞來自清朝,就是現在所謂的語文。民國時期,西風東漸,國學一詞含義少有變化,專指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指儒學。國學、新國學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現的名詞。國學是相對於外語而言的母語。

所謂「中華國學」,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榮明先生在《中華國學》的定義:是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當代生活具有深刻影響的學術思想,其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如易學、儒學、道學、兵學、法家之學、陰陽五行與醫學、人才學、道教內丹和外丹之學、佛教唯識學和禪學、史學等。

從根本上說,四書五經等國學就是語文。我們沒有必要照單全收。

下面略論語文教學。

吐字發音一般學校不教,或者教的不好,沒有意識到要從啟蒙階段就教孩子吐字發音、朗讀、朗誦,除非是才藝班。老師會教漢語拼音,但是拼音與吐字發音又不同,學拼音的目的是為了輔助字,拼音學完了就完了,無後續跟進,因此,拼音學習不是吐字發音的專門訓練課程。其實,學習任何語言,吐字發音是關鍵第一步,字正腔圓地說話、朗讀是基本功,應當重視起來。訓練母語發音的方法類似外語學習,先從拼音開始,然後從每一個字入手,播放錄音,讓孩子跟著錄音學,錄音者都是普通話非常標準的人錄製的,男聲最好。然後置辦好的音響,播放錄音,讓孩子看著書,一字一音地讀,大聲讀,把所學的每一個字按照錄音讀清楚了,字正腔圓,毫不含糊。這是發音訓練。經過一年訓練,孩子的閱讀、朗讀、語感、語速與未受訓者完全不同。

啟蒙與識字。古人識字方法簡單:啟蒙。所謂7歲幹嘛、13歲幹嘛,勺舞象舞等等,指的就是幼兒園到小學的此類內容的啟蒙教育。大家都知道,啟蒙教學的內容無非是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等等,就教學來說,其目的只有一個:認字。其次是培養語感、斷句、韻律、發音。再就是了解文人的行話,我稱之為「文人黑話」,不啟蒙就不知道中國文人在說什麼,上不了他們的道。不過,啟蒙的關鍵任務仍是識字,在文章里識字。中國的啟蒙教育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規則、倫理道德、對大自然的認知、地理等知識的教化、馴化,其中也有思辨與邏輯。中國的啟蒙教育的核心就一個字:人!

古人識字的方法是走量,通過大量閱讀來認字,而不是單個字一個一個來認,不是把字孤零零地拎出來認,他們是把字作為個體放在整體里識別的,在全體里識別個體,在宏觀中觀察微觀,讓孩子對文字、語言、文章有整體性的認識,整體就是水,單個的字是魚,魚離不開水,離開水就死了。這就是通過大量閱讀來識字的內在邏輯。再進一步說,就是在大片森林裡找樹木,而非通過一個樹認識整片森林,更不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是先見泰山,再及草木。

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我們基本放棄啟蒙教育了,而是編寫新的教材,尤其是是1903年編寫的民國課本,已經是現代意義的科學化的、現代化教材了。但是,他們仍然走的是循序漸進、大量閱讀的路子,方法沒變,內容換了而已。

大量閱讀是個循序漸進的,不是一蹴的。但是速度要快,進度要強,眼界要高:更快、更強、更高。從一個字到10個字,到一篇文章,快走的同時邊走邊回頭看,即及時複習鞏固,溫故知新。

識字方向:

字在詞里、

詞在句子里、

句子在段落里、

段落在文章里、

文章在文化里、

文化在思想里、

思想在信仰里。

讀書。大家常告訴孩子要好好讀書,在過去所謂讀書就是識字讀書,主要是指文科,因為科舉不考理科,中國曆來重視儒學,重文輕理,從孔子時代起就認為理科那套東西是雕蟲小技,《孔子家語》就是這麼說的。因此,古人讀書領域不出社會科學範疇,就是文史哲,中國沒有獨立哲學這一科,中國是文以載道,文以記史,有的時候文史不分,所謂有的時候是指往往文史不分家,而有時又分家,得具體地看了。《史記》是歷史,也是文學,中國很多詩歌是文學,也包含歷史,如《詩經》等等。至少說明中國從一開始在分科方面與西方不同,不夠精細,走的是儒學那套通才路子,錢穆先生非常推崇這一套,說我們就該如此進行通識教育,西方分的過細反而不好。這是中國文史的問題。哲學,老莊墨是哲學,也是文學,我們說他們是哲學,是以現代的分科方法來定義的。因此,中國的文史哲在先秦不分家。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暫不論。我們的語文學習往往是通識教學,文史哲打包一起學,這與西方不同。當然「五四」以後情況大為不同。

所以我們說,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習。包括了文史哲,還包括現代意義上的邏輯學,只是邏輯學潛藏期間,沒有獨立出來,也無此名,寫文章就離不開邏輯,沒有邏輯讀者就看不懂了。中國古典文學的邏輯是非常嚴格的,是非常講道理的,就是這個意思。

直通先秦。1949年之前的語文教學是走的直通先秦的路子,即先學古文、文言文,再到先秦。之後走的是白話文、大白話新路子。白話文比古文水,以至於今天出現了「教材體」「雞湯文」 「教材八股文」。於是,我們今天得決定,我們學什麼?前者?後者?或者都不是?兩者都是?這的確是個哈姆雷特式的語文教學難題。我也不贊同孩子只學文言文而排斥白話文,我的做法是先學難的文言文,再學容易(其實也不簡單)的白話文,先難後易,易;先易後難,難。我走的是直通先秦的路子,目標是讓孩子將來直接讀懂先秦文字及後來的文史典籍而無需請教別人。如果只知白話文,讀不懂古文,就出現文化斷層,遇到文言文就懵了。我們現今的語言文化體系里也大量湧現文言文語彙,如大量的成語,當代語言文化的枝繁葉茂是從先秦那個根長出來的。所以,從根兒上學語文。

一開始就學繁體字、讀文言文,然後迅速進入先秦頻道,如《論語》《詩經》,然後往後進步。

甲骨文。有時間、有精力、有能力者,可以把甲骨文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但一開始不能作為主課,否則耽誤教學進度。甲骨文不是孤立存在的,解釋甲骨文必然涉及金文、大小篆、楷書直到簡化字,牽涉漢字的流變、訛變等問題。

把問題簡單化就更具操作性。古人已經為我們實踐了至少2000多年,語文教學回歸古典不會走彎路,不吃虧的。因為漢語言與外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系,外語的教學經驗參考意義不大,甚至風馬牛不相及。漢語難學,要下苦功夫,寓教於樂恐怕效果不好。

作文。何時寫、怎麼寫、寫什麼,因人而異,不一而足。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先輸入,再輸出。寫是扎馬步,是落地,落地要生根。只讀不寫是茶壺煮餃子;只寫不讀是空中樓閣。極端情況極少發生,這裡提醒的是兩者要平衡。

快樂童年。學什麼都得舉重若輕。孩子還是以玩為主,學習為輔,別讓學習剝奪孩子快樂的童年,也別讓學習壓垮孩子。只玩耍不學習,孩子沒有未來;只學習不玩耍,孩子沒有童年。不同之處在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比如彈鋼琴,就是玩,現在有現在的玩法,大了有大了的玩法。但是玩就好好玩,認真玩,玩得專業點,玩出點名堂來,不是玩著學,學著玩,只要儘力即可,不必急功近利,非得成個什麼。學習也一樣,別讓學習成個事,那樣就有壓力了,就不好玩了,孩子一沒興趣就麻煩了。培養其興趣,老師、家長教學方法得當,含金量高,激發、依靠孩子內在驅動力,孩子的學習就能舉重若輕。當然,學習不僅僅憑興趣,更是責任,問題是要讓學習多少有點樂趣,別成為巨大包袱。

古今之爭。基督教教育在涉及教材時有個爭議很大的問題:要不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在基督教領域有一種論調徹底否定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化。這是在基督教界興起的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大革命」。

我們要問自己:就教育而論,基督徒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一些人認為在西方、在洋文不在中國更不在中文。他們的根據是:儒家文化是偶像崇拜,因此堅決不能學習中國古典文化。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論點。一個中國人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刻意摒棄乃至嗤之以鼻,就好像一個西方人刻意摒棄古希臘、古羅馬、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所有作品一樣,而這個西方人卻根植其中。文化不僅僅是有形文字,還包括民間影響與習慣、傳統,你學與不學,文化就在你的血液里,根植在你腦子裡。你說中國話、寫漢字就是中國人,就是在運用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僅僅是更加系統深化。一個人想離開自己的文化就像執拗地拎起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一樣不可能啊。

加爾文說,良牧必學者。加爾文本人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異常諳熟,否則他不可能寫出《基督教要義》,他並沒有因為學習帶有嚴重偶像崇拜和人文主義傾向的文化而變成無神論者。「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遊)一個人想真正了解聖經,其功夫在聖經之外,並不在聖經裡面,讀懂聖經的鑰匙與工具在文化知識里。和合本聖經的中文翻譯者如果不熟讀四書五經就不會有今天的和合本,以今天人們的語文水平能翻譯出和合本聖經嗎?看不起中國文化就是看不起上帝在對人類歷史的創造中恩典給中國的文化特性,就是看不起上帝的護理和保守。一個真正的良牧應該學富五庫,虛懷若谷,具有學者涵養和風度。把自己僅僅禁囿於基督教語境里孤芳自賞實乃井底之蛙徒見上帝片瓦之光。脫離文化就是象牙塔里的繡花信仰。因此,要孩子學好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化回歸本位,在福傳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神的人得益處。

今天,中國文化成為我們珍貴的財富,還是成為包袱?是營養豐富的美味,還是食之無味的雞肋?或者是無法啃食的硬骨頭乾脆放棄?基督徒尤其要思考這個問題。中國文化是一座金礦,願我們都是淘金高手,挖掘真金,不要無功而返,或者端著金飯碗討飯吃。

母語不好的人,外語也好不到哪兒去。每個人都是用母語思考的。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和他的母語的程度有很大關係。學好母語的核心就是學好中國傳統文化。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不知古就不識今,今由古自,古乃今身。

有人說中國文化有糟粕,試問:哪個文化沒有糟粕?為什麼總盯著糟粕?如果你看到這個世界的缺陷而認為需要修補,且知道如何修補,那麼你已經發現了神給你修補的那一塊,你儘管去修補好了。但是,如果你只是、總是看到這個世界的錯誤、醜陋的一面,那麼你自己需要讓神修補了。

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使國人對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嗤之以鼻:儒家是奴才學。這是誤解,不是正解。原儒與官儒不同。原儒並非是奴才學。孟子說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原儒是有氣節的,孔子並非不講原則的一味愚忠。

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是建立思想體系,是通識教育。遺憾的是國內的應試教育遠離了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真正、深入、系統、成規模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人欣慰是情況已大為改觀。

鮑鵬山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說,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壓力,我們都知道知識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對大家講的是,儘管知識確實重要,但知識也有局限性。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

動機。學習文化不應成為爭議,值得關注的是基督徒學習文化背後的價值觀,即基督教教育的價值觀,這是基石,把文化根基立在非基督教的沙灘上是危險的。基督徒更應警惕自己學習文化的動機與目的、如何用聖經分辨文化,以及思想體系建立在何處。

2016/7/4初稿

2018/3/31定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樹老師 的精彩文章:

如何讓8歲孩子同時學4門外語:英語、古拉丁語、古希臘語及希伯來語?

TAG:龍樹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