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晉書家司馬光,砸缸可砸不出這樣的書法

三晉書家司馬光,砸缸可砸不出這樣的書法

人們對司馬光的熟知,莫過於小學課本中「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其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這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繼司馬遷《史記》以後最優秀的一部通史巨著。或許是其史學價值過於耀眼,但其實司馬光還是位頗有成就的書法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

手札 33.8cm×130cm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司馬光《資治通鑒》手書殘稿。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鑒》全世界唯一手稿。手稿為一長卷形狀,共計29行465餘字,記東晉永昌元年事,殘稿改動塗抹處頗多。司馬文正公的字,字體較拙,筆畫內斂,但字體別有一種洒脫的感覺。隱隱感覺,起筆收筆明顯受顏真卿顏體的影響。

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 局部

司馬光留存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勁方正,一筆一畫都寫得十分規矩,即使是長篇大幅,也毫不馬虎。如此端勁的書風,與他忠直嚴謹的個性也是相似的。

司馬光之書法的成就,主要是由於他具有對書畫和金石的學識與鑒賞之能,並根據個人胸臆,博採眾家之長,融秦篆之圓勁、漢隸之凝重、晉人之蘊藉、唐楷之剛健於一爐,從而形成鮮明的個人面貌和風格,這在宋人書法中無疑是自成一家、獨樹一幟。

司馬光《真書寧州帖》

紙本 32.7cm×57.6cm 上海博物館藏

此帖為司馬光答覆其侄子司馬富的手札,叮囑其辭官歸里,侍養尊親,為司馬光六十七歲時所作。其書法結體方正,用筆的起落明晰利落,古雅淳厚,並寓隸書筆意。鈐有元滕用衡、蘇大年,明沈周、項元汴,清江德量、伍元蕙、羅天池、潘延齡等鑒藏印記。

司馬光《真書寧州帖》 局部

黃庭堅《論書》就曾評價說:「溫公正書不甚善,而隸法極端勁,似其為人,所謂左準繩,右規矩,聲為律、身為度者,觀其書可想見其風采。」黃庭堅是一代大家,最重視作品的氣韻,能得到他的激賞,說明司馬光的書法成就的確過人。

司馬光《天聖帖》

紙本 30.3cm×48.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天聖帖》凡十七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司馬光這幅跋語以工整的小楷書寫。通幅結體端正、嚴謹,橫平豎直的筆畫中,隱隱可見些許隸書的波磔之美。而在起筆收筆或勾挑處的用筆與唐代大書家顏真卿相似。事實上,北宋士大夫書家的書風,大多受顏真卿影響。司馬光的這件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司馬光《王尚恭墓誌》 開封博物館藏

刊於《中國書法》1999年第2期

司馬光《王尚恭墓誌》 局部

《王尚恭墓誌》為司馬光晚年所書的一方墓誌。志石布局分上下兩列,這種形式可能在書寫此志文時為手卷形式,故摹勒在方形志石上只好分為上下兩列。這樣反而使志石布局疏朗明快,形式新穎別緻。就司馬光書法而論,此墓誌書法取法不高,似是承襲曹魏《王基殘碑》等「銘書石」而來,故其淳古不及漢隸、流美不及唐隸,但其用筆方折斬截,筆力力透毫端,筆畫沉澀剛勁,結體多取縱勢。字體雖小,而意氣雄厚。轉折之處,鋒棱宛然,剛柔相濟。線條以直弧相參,於樸拙之中帶有十分秀美之態。其隸法之外兼帶楷意,無一般唐隸多見的肥滿之弊,有不怒而威的風致。在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風盛行之際,可謂難得之佳作。通觀整篇志文,朴茂高古,氣勢雄渾,透露出很強烈的金石氣息。

司馬光雖不以書法名揚天下,但他能根據個人胸臆,博採眾家之長,融漢隸的凝重、晉人的蘊藉、唐楷的剛健於一爐,形成鮮明的個人面貌和風格,在宋人書法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趙孟頫晚年傳世名作《光福重建塔記》高清欣賞
書法和寫字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