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能力遭質疑,卻堪稱晚明第一忠烈,全家殉國,墳墓被球場覆蓋

此人能力遭質疑,卻堪稱晚明第一忠烈,全家殉國,墳墓被球場覆蓋

高陽人孫承宗算得上晚明歷史上的一個風雲人物。

《明史》對他的讚譽極高,稱:孫承宗以宰相的身份再次出鎮邊疆,算是粗有成效啦,可惜朝廷的閹豎小人從中使壞,孫承宗本人被迫下野,賦閑于田野,最後闔門忠烈報國,而國家又沒有恤典。這個國家是如此忠奸不辨、好歹不分,想企求不會傾覆,怎麼可能呢?當時的形勢,對明軍而已,那是攻不足而守有餘,以孫承宗的才能,雖說尚不足以收復遼東,但如果堅持用他守邊,則守土維持原狀不成問題。偏偏廷論紛呶,亟行翦除。那是天眷有德,氣運將更,再也沒有辦法了。

這啰里啰嗦的一大段話,總結成一句,就是:誰也救不了明朝的滅亡,孫承宗例外。

雖然《明史》把孫承宗捧得這麼高,但仔細研究一下明朝史料,就發現有些問題。

孫承宗是在天啟二年憑藉自己是天啟皇帝老師這一資歷進入朝廷政治核心的。這時候遼東局勢每況愈下,瀋陽城已丟,防線收縮到寧遠山海關一帶。

孫承宗滿腔愛國熱情,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身份到遼東督師,一擲千金,修築大小城堡幾十座,步步為營,想把城堡一點點修向瀋陽。

但是,柳河一場敗仗下來,遼東十二萬人,逃散了六萬多人。這逃散的六萬人中,有一些是在三岔河直接溜號的,但有更多是在大凌河、松山、寧遠,甚至山海關就跑路了的。

孫承宗的治軍水平和作戰水平,因此遭到了群臣彈劾。

最終,孫承宗只好辭職不幹。

《明史》對孫承宗總體評價中提到的「孫承宗以宰相的身份再次出鎮邊疆」,是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中。

彼時,皇太極率領十萬精兵繞道突破喜峰口,直抵京師。

年近七旬的孫承宗得朝臣成基命等舉薦,再次出山。

皇太極孤軍深入,長年累月,既對明朝京畿地區搶掠、侵擾已達到目的,就班師出關。

孫承宗調度各地來京的勤王之師,跟著清軍出到關外,躊躇滿志地收拾關寧防線。

但是,在關外與皇太極的爭鋒中,大凌河城慘遭失守。

這種情況下,孫承宗匆匆告老還鄉。

孫承宗兩次下野,並不是《明史》所說,是「朝廷的閹豎小人從中使壞」,的的確確是他本人喪師失地後的引咎辭職。

孫承宗的能力雖然有限,但浩然忠義之氣卻足以標榜後世、萬古流芳。

崇禎十一年,多爾袞率軍侵擾京畿保定一帶,兵臨高陽城。

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領百姓誓死守城。

在經過激烈的高陽保衛戰中,孫承宗的六個兒子、兩個侄子,十二個孫子和侄孫相繼殉國。

城陷後,孫承宗保持了大明臣子的氣節,從容自縊,壯烈殉國,時年七十六歲。

孫承宗全家男女老少共百餘人遇難。

《明史》中記,崇禎帝得知孫承宗殉難,「嗟悼,命所司優恤」,但只是「復故官,予祭葬而已」。

老實說,孫承宗全家忠烈殉國,可謂碧血橫塞、浩氣貫天,崇禎居然連個謚號也不上,無怪修《明史》的清朝史官感嘆「最後闔門忠烈報國,而國家又沒有恤典」了。

所幸,南明弘光帝登位後,還是給孫承宗「贈太師,謚文忠」。

滄海桑田,世事變幻。

歷經時代變遷,現在的河北高陽西庄村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與孫承宗相關的遺迹,僅在高陽西庄村南二里的溫馨家園小區內籃球場一側存留著一塊碑,碑上刻:「明大學士孫承宗之墓。」但是,孫承宗的墓已經看不見了,興許,已經被籃球場覆蓋住了吧?

彰顯千秋大義的愛國英雄,身後連葬身之墓也被剷平了,真令人唏噓不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講史 的精彩文章:

農家藏康熙五彩聖旨,專家稱已出現風化跡象,建議上交,遭到拒絕
慈禧喜愛一物,養活美國一大礦場,慈禧死,該礦關閉,礦工失業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