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獻之《洛神賦》,後世楷書對晉人格調的追摹,無不以其為圭臬

王獻之《洛神賦》,後世楷書對晉人格調的追摹,無不以其為圭臬

王獻之(344—386 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曾官至中書令,42歲英年早逝。死後其職由族弟王珉代之,故又稱獻之為"大令"(稱王珉為"小令")。王獻之書法幼學其父,後習張芝,擅長多種書體。後在王羲之、張芝的基礎上別創新法,形成了生動自然、超逸妍麗的書風。書法成就與其父王羲之齊名,世稱"二王"。

魏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這一時期的士人崇尚玄學,精神上極為自由、解放,主觀表現欲空前高漲,最富於智慧和熱情。這一時期是文人流派書法大發展時期,也是書體演變的終結期,書法藝術走上了自由階段(或稱自覺階段)。

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該版本為無錫博物館藏拓本,小楷,真跡寫於麻箋,至唐代已散破。宋高宗得九行,後賈似道又覓得四行,共二百五十字,遂刻於玉版上,世稱《玉版十三行》。王獻之楷書學其父,又不拘於父法,張懷瓘言獻之"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洛神賦十三行》或為楷書新體的代表作,此作結體舒展,兼有行草筆意,後人評其「沖和疏宕,神采飛越,精麗絕倫,為小楷極則」。其對後世楷書的影響是巨大的。小楷書法之研習,於書家而言,至關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稱書家"之說。然而,此作因為字跡漫漶,給很多書友臨習時帶來困難!

釋文: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弧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弧內為衍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匠之路 的精彩文章:

張旭《肚痛帖》,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
許方俊:第六屆《書法》雜誌「中國書壇中青年百強榜」提名

TAG:大匠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