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Spotify成立至今從未實現盈利 未來前景仍不明朗

Spotify成立至今從未實現盈利 未來前景仍不明朗

【騰訊科技編者按】海外媒體周日撰文指出,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Spotify將於下周二掛牌上市。與科技公司傳統上採用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不同,Spotify採用的是直接上市,將不發行新股,並繞過證券承銷商為其舉辦的路演活動。雖然已是全球流媒體市場的龍頭,但因為成立至今從未實現盈利,Spotify的前景並不明朗。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在流媒體音樂服務提供商Spotify創辦之初,這家公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僅擁有一個能容納十多人的小辦公室。但就在當時,Spotify聯合創始人丹尼爾-埃克(Daniel Ek)總是喜歡拿公司與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進行比較。

Spotify於2008年上線,正值傳統音樂產業奔潰之時。雖然Spotify隨後向部分歐洲國家推出流媒體音樂服務,但這家公司的壯志雄心在當時看來仍是不切合實際:通過讓唱片公司感到恐慌的免費和付費模式挑戰矽谷巨頭,並成為全球領先的在線音樂服務提供商。

十年之後,這家來自瑞典的初創公司已經證明了自己。截至去年年底,Spotify在全球的用戶總數達到1.57億人,其中7100萬為付費訂閱用戶。Spotify付費訂閱用戶的數量,是三年前姍姍來遲剛進入訂閱式流媒體音樂市場的最主要競爭對手蘋果的兩倍多。

下周二,就如同是所有初創公司為成功所舉辦的慶典儀式一樣,Spotify的股票將有望以超過200億美元的估值開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就像是在招股說明書中標榜擁有破壞者的形象一樣,Spotify在上市時繞開常規的首次公開募股,採用極為罕見且帶有風險的直接上市。在直接上市時企業不會發行新股,且原有股東能夠在上市第一天便拋售股票。

不過Spotify的前景並不明朗。這家公司成立至今從未實現盈利,直接上市也可能會適得其反,令投資者緊張。Spotify的競爭對手包括像蘋果、亞馬遜和谷歌等科技巨頭,它的業務還依賴於為其流媒體服務提供數以百萬計的歌曲的音樂產業,但從創辦伊始它與音樂產業的關係就充滿了煩惱。

「要不是埃克的堅持不懈,音樂產業絕不會擁抱訂閱模式。如果從一開始就屈服於唱片公司,相信他多年前就已經失敗了,」BTIG Research媒體分析師理查德-格林菲爾德(Richard Greenfield)說。

Spotify辯解稱,該公司對音樂產業的財務復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連續15年的衰退讓音樂產業成為互聯網時代所有傳統媒體產業的警示範例,但它卻在2015年突然實現了復甦。根據美國唱片產業聯合會提供的信息,去年美國音樂產業的營收(包括CD銷售、音樂下載和訂閱服務)達到87億美元,創出10年來的新高。其中,流媒體音樂服務佔據了音樂產業整體營收的大約65%。

根據Spotify在最近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報告,該公司預計到2018年年底將擁有9600萬訂閱用戶,年營收達到65億美元。

Spotify掀起的這場對音樂產業的革命已超過了這些數據本身。流媒體也帶來了業務的轉變,改變了其基本的財務模式,並改寫了流行音樂的打榜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改變了音樂的概念,讓它成為了一款商品。因為流媒體,用戶不需要再付費購買CD或通過下載獲得並保留歌曲,他們只需要輕輕點擊便能夠收聽音樂庫中數以百萬計的歌曲。從設計上講,流媒體音樂服務與伴隨著千禧一代(指出生於20世紀時未成年,在跨入21世紀以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熟悉的盜版網站Napster和Grokster並沒有區別。

「Spotify的業務模式能夠奏效,是因為我們了解用戶的行為,」埃克上月在出席投資人見面會時表示。「粉絲們希望能夠立刻免費收聽全球所有的音樂。我們從事的工作,是為他們打造更好的體驗。」

埃克和瑞典投資人馬丁-勞倫特尊(Martin Lorentzon)在2006年創辦了Spotify。他們的服務建立在部分的模仿盜版體驗的基礎之上--多年來它一直使用P2P網路幫助立即播放歌曲--但與此同時,這家公司合法的經營業務,並向唱片公司和版權公司支付專利費。

「音樂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絕不能讓盜版佔領這個行業,」埃克在招股說明書中的信中寫道。截至目前,Spotify對此報道未予置評,稱目前正處於上市之前的沉默期。

在創辦之初,Spotify曾被認為是一款免費、受廣告支持的服務。但在意識到如果Spotify擁有付費服務,唱片公司和音樂發行人更願意提供版權之後,埃克和他的團隊開發出所謂的免費增值模式。也就是說,用戶可以選擇收聽帶有廣告的音樂,或者是每月支付10美元刪除這些廣告,並且可以離線收聽音樂。

按照Spotify的說法,免費服務是吸引用戶付費的手段。在Spotify的新訂閱用戶當中,60%最初都為免費服務用戶。

參與過早期Spotify版權談判的音樂產業高管,都對這家公司的技術和做法留下了深刻印象。與當時的其他音樂科技初創公司不同,Spotify為自己塑造了音樂產業合伙人的形象,要幫助音樂產業實現復興。如今,當時許多的音樂科技初創公司早已不復存在。

不過,單純的把所有的音樂都提供給Spotify的構想仍令人感到不安。因此作為提供版權的條件之一,大行唱片公司和獨立音樂數字版權代理機構Merlin都獲得了Spotify的部分股權。如今,這部分股權的估值已達到數十億美元。他們都表示將把出售Spotify股權獲得的收益與藝人分享,只不過現實中要如何操作仍不得而知。

在經過曠日持久的談判之後,Spotify的服務在2011年終於進入美國市場。此時,唱片公司已經看到Spotify的訂閱業務能夠帶來穩定的經常性收入,讓音樂產業從原來的季節性起伏中解脫出來。

「一旦接受了與Spotify的合作,它就會讓我們擺脫過去經常看到的不可預知的周期,」華納音樂首席數字官奧利-奧伯曼(Ole Obermann)說。「過去我們經常指望著假日購物季的銷售巔峰,讓我們的全年業績實現盈利。」

隨著聽音樂的成本障礙的消除,消費者的習慣也開始發生變化。一些獨立唱片公司表示,因為流媒體音樂服務的出現,他們的音樂能夠被更多的用戶收聽。

流媒體音樂服務和社交媒體還產生了流行音樂高於一切的網路效應。Spotify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該公司的使命「是通過為上百萬位創意藝術家提供機會,讓數十億的粉絲享受到他們的作品,並從中受到啟發,從而開啟人類創作的潛能。」但它與藝人之間的關係仍相當脆弱。像泰勒-斯威夫特和阿黛勒這樣的流行歌曲天后已經意識到,即便是放棄與流媒體音樂服務的合作,她們依然能夠銷售出數以百萬計的唱片。

但對於獨立音樂人、主要作曲家等並不是家喻戶曉的人而言,用戶每一次的點擊只能帶來不到一美分的收入,而且還要Spotify、唱片公司、發行方、藝人和作曲家共同分成,這讓除明星之外的人很難通過流媒體音樂謀生。

「目前的流媒體模式從根本上反對處於中間階層的藝人和新興藝人,」一直公開批評Spotify和Pandora的獨立音樂人布萊克-摩根(Blake Morgan)說。「在90%的營收當中,只有區區1%歸屬藝人。」

因為擔心Spotify越來越強大,將會給藝人施加更大的影響力,該公司與主要唱片公司之間的關係也開始變得緊張。Spotify在其招股說明書中就提到,該公司希望繞開唱片公司與藝人進行更緊密的合作。

Midia Research數字媒體分析師馬克-穆里根(Mark Mulligan)表示:「Spotify必須向唱片公司傳遞出他們是唱片公司第一合伙人,要幫助藝人和唱片公司獲得成功的信號。但與此同時,這家公司在介紹自己的未來時,暗示將不再需要唱片公司。」

Spotify憑藉自身能否實現盈利?在過去的5年中,這家公司的凈虧損累計高達28億美元,並把絕大多數的營收都支付給了音樂版權所有人。Spotify的免費增值服務,意味著必須為免費收聽歌曲的用戶產生的數以千萬美元計算的成本提供補貼。

「成為全球最大的流媒體音樂訂閱服務提供商的代價非常高昂,」Spotify首席財務官巴里-麥卡錫(Barry McCarthy)表示。當然,Spotify擁有明確的盈利途徑。麥卡錫指出,雖然Spotify仍處於虧損之中,但該公司運營虧損所佔營收的比例一直處於下滑之中,而且過去兩年中自由現金流一直為正值。

麥卡錫還表示,在可預期的未來,Spotify將繼續通過投資獲取增長。這也就意味著Spotify將會犧牲利潤。Spotify未來的股價可能取決於華爾街對這一戰略的耐心程度。(編譯/明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一線】王峰對話消費鏈楊寧:區塊鏈給90後重新洗牌的機會
在線旅行社Orbitz數據外泄 88萬用戶信用卡信息被盜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