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耶魯校長:大學應始終對全世界優秀學生敞開大門

耶魯校長:大學應始終對全世界優秀學生敞開大門

為參加在3月24至26日間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於近日帶領多位學院院長與知名教授訪問北京。在中美關係漸趨緊張的當下,耶魯如何看待與中國之間的交流往來?在全球化刺激輿論場兩極分化的21世紀,擁有逾300年歷史的耶魯又將如何自處?圍繞這些問題,世界說記者在耶魯北京中心對蘇必德校長進行了採訪。


中美關係:全球治理,共同耕耘

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在耶魯北京中心接受記者採訪 來源:視覺中國

耶魯大學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與中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早在1850年,出身廣東的容閎進入耶魯大學深造,成為中國第一位在美留學生,也令耶魯成為北美第一所接納中國人就學的高等院校。時至今日,耶魯校園內的中國留學生與學者已超800人,佔全體國際生的近五分之一,中國已成為耶魯大學留學生的最大來源國。

今年是蘇必德連續第三年來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此前他剛結束了對非洲的訪問。蘇必德以本屆年會上的議題「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為例,表達了對中美關係長期走向的預期。蘇必德指出,「包容性增長」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旨在討論如何讓經濟增長更普遍地惠及社會各人群,「中國遇到了這個問題,美國遇到了這個問題,我剛從非洲回來,非洲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類似實現包容性增長這樣的議題離不開全球範圍的共同努力,也表明國際社會對中美之間更加緊密的合作仍有強烈的期待和需求,兩國之間擱置疑慮、建立互信才是重中之重。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 來源:視覺中國

後真相時代,大學的社會責任

在全球化對本土社會造成的衝擊之下,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多國都在近年出現了民粹主義崛起、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的現象。在2017年夏季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民意調查中,只有55%的美國受訪者認為高等教育對美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大學在日益意識形態化的輿論場中難免被貼上「精英主義」「左翼」的標籤,作為知識權威的傳統地位有衰落之虞。

2018年2月27日,蘇必德在美國教育界媒體《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發表評論文章,提出了解決大學公信力危機的兩點建議:一方面,大學應當「說出自己的故事」,向公眾更好地傳達高等教育對社會總體帶來的增益,而在根本上,大學應當在本職工作中更好地踐行社會責任。

2017年民調顯示美國不同政黨支持者對高等教育態度迥異 來源:Pew Research Centre

在採訪中,蘇必德強調了高等教育在「後真相時代」的必要性:「大學應該教育學生識別真與偽、觀念與實證的區別,掌握批判思考、鑒別理據的技能,這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而在培養學生理性判斷力的同時,蘇必德認為高校也應通過研究對社會產生積極作用。「大學為研究事物提供了最不受拘束的環境,在這裡我們可以用學術研究挑戰世界上最難的難題,」他說,「大學應該堅持自身真正的使命:創造知識,傳播知識,保存知識。」

蘇必德認為,大學通過研究對社會產生的效益不但是長期且宏觀的,也可以是短期而具體的。根據美國在1980年通過的《貝杜法案》(Bayh–Dole Act),研究機構在接受聯邦資金贊助進行科研活動之後可以保留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這允許耶魯效仿鼓勵本校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的商業化留在校園所在的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而非搬到矽谷創業,從而進一步激發地方經濟的創造力,製造更多就業崗位。

20世紀初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的美術課堂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今年年初,耶魯大學管理層開始討論將根據傳統國際關係學綱領組建的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Jackson Institute of Global Affairs)改組為跨學科的公共政策學院,以在對國際政治、經濟與公共政策問題的討論中增強對量化方法與社會科學實證研究的綜合使用。「有太多公共政策問題都陷入了兩極分化當中,人們總是根據各自的意識形態立場互相爭吵。但這些問題原本有一個超越立場之分的真正答案,」蘇必德說,「而得出那個答案的唯一途徑就是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我們應該問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解決方案?」


通識與人格:耶魯期望怎樣的教育?

從20世紀開始,隨著學校規模擴大,耶魯崛起成為一所在全世界擁有聲望的研究型大學,但在蘇必德看來,耶魯直到19世紀都是一所以本科教育為重的學院,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至今都是耶魯的長處與核心價值所在。

耶魯校園 來源:Flickr

耶魯大學在本科教育中堅持「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方針,這一教育哲學要求學生除專註於自身專攻的學科之外,還要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不同領域都修夠一定的學分,從而在不同領域都能有廣泛的探究。在蘇必德看來,「通識教育」的特色不在於培養學生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知識或技能,但能讓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具備獨特的優勢。以金融業為例,蘇必德提到,金融企業在僱傭耶魯學生時看重的是他們在觀點表達、批判思維和廣域思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正是通識教育在僱主眼中的價值所在。

作為一名心理學者,蘇必德在擔任耶魯大學校長前曾以對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研究著稱,他在採訪中也關注了對近年來日趨嚴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蘇必德認為,一方面,現在的學生更願意公開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並向外界尋求幫助,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但在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入學前往往缺乏應對失敗的經驗,這令他們在困難面前缺乏韌性。

「現在的家庭環境普遍比過去更強調對孩子的保護,我們變得不太樂意放手讓孩子們去發現自己、獨立做決定了,」蘇必德說,「這種過度的保護意識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找到,無論是在中國,美國還是別處。我認為,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們多做些困難的決定,這樣他們才能從自己的失敗中學到人生經驗。」

世界說

徐一彤

責任編輯 | 徐一彤

運營編輯 | 賈珍珍

版面編輯 | 彭寧楠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謝絕商用

如需轉載請私信

微博 @世界說globusnew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說 的精彩文章:

除了刷推特,國際婦女還在用什麼方式定義自己?
沒拿年度最佳,但《華郵》可能是行業最佳

TAG:世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