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該如何看待「你」,生活中的致癌物?

該如何看待「你」,生活中的致癌物?

「星巴克事件」甚囂塵上,事實上,「咖啡致癌」早已不是「新聞」,而關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致癌物,也會隔三差五地成為「頭條」。

到底該如何看待「你」——日常生活中的人類致癌物?

咖啡真的致癌嗎?

先來看此次引發熱議的對象——咖啡中的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是一種白色晶體化學物質,在食物的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它廣泛存在於許多加工食品中,不是食品中的添加劑和配料,而是每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以高溫烹調或加熱時,便自然形成的副產物。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焙烤食品、油炸食品、煎烤食品、膨化食品中,也存在於日常高溫爆炒、紅燒、煎炸、烤制等方法烹調的食物中。

基於動物實驗的數據,丙烯醯胺可引起生殖發育毒性和神經毒性,還可以致癌,1994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評估丙烯醯胺的致癌性,考慮到其基因毒性和對實驗動物的致癌性,評定丙烯醯胺為「可能令人類致癌」——2類致癌物(2A)即人類可能致癌物 。但目前沒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學證據可證明,人類某種腫瘤的產生與由食物中攝取的丙烯醯胺有明顯的相關性。

人體對於丙烯醯胺的容許攝取量(TDI)是每天每公斤2.6微克,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一天建議不超過156微克,但因丙烯醯胺不是添加物,而是烹調過程中的產物,難以估算攝取量。

據估算,丙烯醯胺的致癌劑量約為每公斤體重每天2.6微克-16微克。咖啡豆的丙烯醯胺為每公斤288微克-1291微克,咖啡為每公斤13微克-116微克。按成人60公斤體重計算,咖啡需要喝8.6公斤,約等於8.6升,按星巴克最大杯(591毫升)換算,差不多14.5杯。

歐美國家咖啡飲用量頗高,「咖啡是否會致癌」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咖啡曾經在1991年被列為2A類致癌物,然而,收集到越來越多證據後,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咖啡從「可能的致癌物」名單中移除。

從目前的證據看,咖啡已經進入可以降低癌症風險的食物之列。關鍵證據來源於人群研究,該研究發現,飲用咖啡多的人群,罹患子宮內膜癌和肝癌的風險均有所降低。咖啡能降低患癌風險,主要是因為它所含的植物素等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發展的作用,還有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都可以起到抗癌抑癌效果。

一種食物是否與人類癌症有關,需要大量研究搞清楚致癌機制和劑量,還需要獲得人群資料加以證實。咖啡不僅含有可疑的丙烯醯胺,還含有抗癌抑癌的植物素等成分,至於這些成分進入人體究竟產生怎麼樣的作用、究竟是單獨的作用還是與其他成分共同作用,都需要進一步的證據。

至少到現在為止,飲用咖啡並不會導致癌症風險上升。

人類致癌物分哪幾類?

人類致癌物是指在人類生活的環境中,能增加人患癌風險的各種因素,包括化學物、化合物、職業暴露、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從1971年開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組織專家組,收集世界各國的各種因素與人類致癌危險性的研究資料,並對其作出評價。現行的分類有四類,分類的依據是三個標準:在人群中是不是有充分證據證實致癌;動物致癌性實驗中是不是有充分證據證實致癌;有沒有其他證據。根據已獲得的證據,按照上述三個標準,得出不同的組合,分別歸到以下四類中

1

一類致癌物:確定致癌物

一類致癌物指「對人類為確定致癌物」。歸到這一類的致癌物,說明其對人體致癌證據非常充分,建議人們應該盡量避免接觸。

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此類因素有很多。比如,吸煙、被動吸煙和無煙煙草,均被列為一類致癌物。

與飲食有關的,包括酒精飲料、霉變食物產生的黃曲霉毒素、燒烤食物產生的苯並芘、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所產生的亞硝胺、中國式鹹魚等,南方人愛嚼的檳榔果也列在其中。

還有一些生物因素,比如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人乳頭瘤病毒等,這些感染因素是發展中國家癌症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應盡量採取預防措施,比如接種疫苗來避免感染,定期接受體檢,早期發現感染,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控制感染向癌症發展。

這一類還包括太陽輻射,室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家庭燃燒的煤和煙草煙霧);建築裝修材料使用的苯、甲醛、焚燒垃圾產生的二噁英、醫療或其他途徑接觸到的X和γ-射線,以及絕經後的雌激素治療。

上述致癌物的致癌過程一般很長,受到人自身遺傳背景、接觸時的年齡及其他暴露影響。接觸上述任何因素或物質,雖然不會馬上得癌,但患癌的風險確實會明顯提高。所以,切勿心存僥倖,應儘力避免接觸或暴露。

2

二類致癌物:可能對人類致癌

二類致癌物是「可能對人類致癌」。這一類又被劃分為兩種:很可能是人類致癌物;可能是人類致癌物。

不同分組並不代表致癌性的高低,只代表現有致癌性證據的水平高低。同樣,對於一類和二類致癌物,其區別也在於證據水平。一類致癌物的證據是板上釘釘,二類致癌物則是有重大嫌疑。

這一類中,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包括超過65℃的熱飲、腌制蔬菜、滴滴涕殺蟲劑、汽油、柴油、鉛、樟腦丸的主要成分萘、會陰使用的滑石粉等。

從預防癌症的角度看,二類致癌物既然有重大嫌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盡量遠離這些物質和因素。

3

三類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暫不能分類的

由於目前資料不足,尚不能就其對人類致癌性進行分類評價的物質。例如油墨、二氧化硅等

需要注意的是,進入這一類的物質或因素,並不是說不具有致癌性,而是按現有證據無法確定是否具有致癌性,需要對這些物質或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掌握更多證據才能對其是否對人類致癌進行判斷,因而,不能視作安全的保證

4

四類致癌物:很可能不是人類致癌因子

第四類是指在人類和實驗動物中均提示缺乏致癌證據的物質。目前在分類中,僅有一種物質,即己內醯胺磺酸酯,一種有機化工原料,用於生產化纖、塑料等。

這些致癌物的評價,都有一個更新的程序,有的級別會上升,有的級別會下降。出現新證據的話,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會組織專家進行重新評估,重新分類。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

(圖片來源於網路)

【支招】想賞花又擔心過敏?看完這篇就知道怎麼做了

【養生】春天風不小,防病先防「風」

【解惑】體內有毒?專家教你正確辨識與解毒

【周末美食】鮑魚龍眼麥冬湯

【提示】春光明媚,養肺護肺正當時

【轉給父母】這些急救乾貨,別等到需要時才想起來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癌 的精彩文章:

買菜看到這種白菜,再便宜也不要買!甲醛超標、嚴重致癌!
微波爐、WiFi、手機輻射能致癌?是謠言還是真相,快來看

TAG:致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