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最懂我的人卻傷我最深

為什麼最懂我的人卻傷我最深

世象萬千,看你咋說

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大數據的時代。所謂大數據,即海量的信息,它能夠勾勒出用戶的人像,進行精準定位。不論是投放廣告,或者觀看喜愛的文章以及視頻,都能在前排推送給用戶。

而所謂「大數據殺熟」,顧名思義,就是企業通過對用戶的使用習慣和使用記錄進行分析,從而對不同用戶開出不同的報價方案。

【1】網友質疑滴滴大數據殺熟,引發共鳴

3月23日,網友@EricTsui在微博爆料稱,不同系統、不同級別的用戶,在使用滴滴軟體叫車時,會出現路程相同卻存在價格差異的情況。一時間,網民紛紛在社交平台曬出「實測」結果,有的顯示價格一致,有的則存在差異。

【2】滴滴官方回應,堅決否認大數據殺熟

當天晚18:00,「滴滴出行」官方微博發出CTO張博在滴滴內網論壇帖子截圖,稱「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張博解釋稱「預估價」和「實付車費」不同,客戶定位、實時路況、優惠券、客戶網路環境等均會對價格產生影響。

【3】各行業的「大數據殺熟」被曝,引發集體焦慮

微博上、知乎上,網友紛紛開始分享自己關於大數據殺熟的遭遇。在線票務、旅行網購、酒店預訂、網購電影票、視頻網站會員等成了網友吐槽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1】大數據殺熟不該有

國際在線:殺熟是小聰明,過於急功近利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隨著部門整合推進,監管力度勢必更集中,在這種背景下,加上廣大用戶權利意識的增強,做企業的切勿耍小聰明,過於急功近利,更不能傷害了用戶權益而不知悔改。不尊重用戶,這樣的企業終究走不遠。

中華網:大數據殺熟會導致集體焦慮

消費者對APP「殺熟」反應激烈,不僅由於一次消費多付了幾元、幾十元,更在於面對不知不覺來臨的大數據時代,每一個普通人的信息、習慣被收集、掌握,進而被篩選和「吃干榨盡」,而這一切,普通大眾毫無還手之力,甚至毫不知情。

央廣網:數據權力必須尊重用戶權利

大數據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術的貪慾」,既要求擁有技術者不丟失克制的美德,更應構建與大數據發展相適應的消費權利觀念。畢竟,面向萬物互聯的未來,大數據的深度利用與廣泛共享是無法扭轉的趨勢,無論是通過大數據營銷快速撮合交易,還是依靠大數據分析完善社會治理,數據正在極大地改變人們生活。

光明日報:無關技術,關於倫理

本質上說,大數據技術並無原罪,由此所衍生的「殺熟」,歸根結底不過是一種商業套路。這一定價「潛規則」,正是依據大數據所形成的用戶畫像和消費習慣進行精準溢價。但反過來說,它也可以對老顧客實行精準優惠。所以,不必將「大數據殺熟」視為大數據發展的必然現象。真正要擔心的是,這一現象可能給大數據這一技術的未來發展製造「污名效應」。

【2】靠制度、監管、公眾意識保護網路隱私

人民日報:「大數據殺熟」帶來監管挑戰

「大數據殺熟」的出現,意味著商家手上海量的用戶個人數據與消費者的信息佔有之間已經出現了極端不對稱的信息鴻溝。更本質的問題是身處一切都在被數字化的時代里,個人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數據權利。在技術進步與個人權利之間尋找平衡點的過程,必然要經歷反覆博弈與試驗,但首先是要馬上行動起來,不能讓個體在數據競爭中太過落於下風,毫無招架之力。

界面新聞:用新技術治理新技術

不是要摒棄大數據,而是要讓大數據能夠得到更為安全的使用,要解決這些問題,唯有從源頭著手。一方面需要靠用戶輿論以及政府監督來糾正這些商業公司的錯誤引導,另一方面也要著重發展大數據的演算法。抱著積極而警惕的心,才是我們面對新技術該有的心態。

東南日報:不能因大數據「殺熟」而殺死大數據

大數據「殺熟」是新表現,但「殺熟」本身卻是老問題。事實上,大數據「殺熟」與傳統經濟中的「殺熟」並無本質區別,都體現了一種滯後的商業文明。解決這個問題,監管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真正做好常抓細抓長抓的大文章;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學會「有態度的消費」;新經濟行業也應增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形象。需要注意的是,輿論要有理性態度,不能因大數據「殺熟」而殺死大數據。

看看新聞:即便能脫身於法律,殺熟仍要付出代價

「殺熟」會對商家的口碑產生巨大影響。平心而論,誰吃了啞巴虧心裡不會堵得慌,想找個地方發泄一下,偏偏現在社交媒體這麼發達,一人吐槽,能引發眾人開懟。

中國青年報:保證透明,讓信息對稱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殺熟」現象的規避還是要依靠企業的自律以及政府的管控,「定價追求公平公正,對於特殊的價格也要公開聲明」。監管部門怎麼做呢?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大數據殺熟的行為涉及面比較廣,需要很多政府部門參與監管,比如工商、商務、交通運管、工信、網信辦等,牽扯到多個監管部門,權責很不清。目前看來,首先要明確各類問題、各個環節應該歸誰管。

@裝睡的鹿先生:親身經歷過攜程軟體的大數據殺熟。在攜程買機票時,一下單就漲價,取消訂單後價格更是蹭蹭漲。小夥伴用異地電腦端查詢同行程、同班次的機票,便宜好多好多好多。

@子xu:互聯網運營的思路就是找流量,所以要不斷吸引新客戶,給新客戶很多優惠,這就是「殺熟」的原因。

@廖師傅廖師傅:發現很多「聰明」的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李慶Lee:把盜取用戶信息美其名曰「大數據」,連偷竊都變成了合法行為。

@Rit銳: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是這樣操作,因為獲取新用戶成本高,那他就把老用戶價格提高補貼新用戶獲取成本。但這種方式是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

@Brian_ONES:其實這種現象不止是互聯網,你所有需要的服務,很多也有這個套路。

@老槍l:記得貨比三家!並且,時常換換常用的APP。

「大數據殺熟」是一個新近才熱起來的詞,不過這一現象或已持續多年。

就國外而言,早在2000年,美國亞馬遜公司便曾對老顧客設定的碟片購買價格比新顧客的要貴幾美元,引起用戶不滿。之後亞馬遜方面回應稱「這只是隨機價格的一種測試」,並向高價客戶退還差價。

在中國,近日中國青年報針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59.2%的受訪者指出大數據面前信息嚴重不對稱,消費者處於弱勢。

在正常情況下,數據的收集不管對於企業還是用戶來說,都是有利的,企業可以利用這些數據對老顧客提供更加智能與個性化定製的商品與服務。而用戶也能夠很輕易的找到自己想要找尋的內容。但如果遭到商家濫用,隨意超越邊界,就會損害到消費者利益,甚至個人隱私的泄露,引發集體焦慮。

需要明確的是,技術無辜,殺熟的不是大數據,而是操弄大數據的機構。換言之,作惡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背後的人。即便沒有大數據,在畸形利益驅動下,一些機構也會想方設法欺騙用戶。而大數據的廣泛運用,只不過為其提供了更精準坑人的工具。

應對大數據殺熟問題,商家和企業首先要明確,一旦「殺」光了熟客,也意味著自殺。另外,消費者要提升警惕,制度更要與時俱進,讓企業的自覺轉化為企業必需的價值選擇。

王方 整理

下載浙江24小時app

大新聞,小日子

在下方留言

參與錢報【眾議】欄目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評論 的精彩文章:

中國式養老:不是彎道超車,而是進入無人區
別讓網紅帶跑了,中堅力量更精彩

TAG:i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