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量子自旋液體、細胞衰老調控、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復旦科研團隊新突破

量子自旋液體、細胞衰老調控、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復旦科研團隊新突破

復旦大學近期理工醫主要科研成果掃描

科研新動態

過去2個月,復旦大學理、醫、工科團隊近期又取得了若干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2月主要科研成果

物理學系李世燕課題組

合作研究在量子自旋液體領域

取得系列新進展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0/45394.html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實驗室李世燕教授課題組與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溫錦生教授、李建新教授、於順利副教授等合作,在量子自旋液體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其中兩項研究成果分別以《Kitaev蜂窩晶格磁體α-RuCl3在磁場致相變前後的極低溫熱導率》(Ultralow-temperatur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Kitaev honeycomb magnet α-RuCl3 across the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和《三角晶格材料YbZnGaO4中的自旋玻璃基態》(Spin-glass ground state in a triangular-lattice compound YbZnGaO4)為題,於2月8號和2月22號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微電子學院無線集成電路與系統課題組

成果亮相「集成電路設計奧林匹克」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12/45326.html

美國當地時間2月11日,2018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 2018)在舊金山舉行,202篇來自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前沿成果論文在這一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頂級學術會議中向全世界發布。由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無線集成電路與系統(WiCAS)課題組和腦晶元研究中心模擬與射頻集成電路設計團隊研發的兩項成果雙雙亮相,分別以論文《面向窄帶物聯網NBIOT應用的緊湊型雙頻段數字式功率放大器》(「A Compact Dual-Band Digital Doherty Power Amplifier Using Parallel-Combing Transformer for Cellular NB-IoT Applications」),和《一種75.4%有效功率轉化率、0.1%ASK調製深度和9.2mW輸出功率的13.56MHz無線功率和數據傳輸接收機》(「A 13.56MHz Wireless Power and Data Transfer Receiver Achieving 75.4% Effective-Power-Conversion Efficiency with 0.1% ASK Modulation Depth and 9.2mW Output Power」)在大會上發表,與另3篇中國大陸入選論文一同為本屆「集成電路設計奧林匹克」注入中國智慧。這也是復旦大學自2014年後,時隔4年再一次於該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

微電子學院腦晶元研究中心

模擬與射頻集成電路設計團隊

成果亮相「集成電路設計奧林匹克」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12/45326.html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腦晶元研究中心模擬與射頻集成電路設計團隊日前在無線能量和數據傳輸系統集成電路設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提出了一種無線能量和數據協同傳輸的新型技術,並在高能效無線能量傳輸系統設計中取得了關鍵突破。美國當地時間2月11日,相關成果以論文《一種75.4%有效功率轉化率、0.1%ASK調製深度和9.2mW輸出功率的13.56MHz無線功率和數據傳輸接收機》(「A 13.56MHz Wireless Power and Data Transfer Receiver Achieving 75.4% Effective-Power-Conversion Efficiency with 0.1% ASK Modulation Depth and 9.2mW Output Power」)在2018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 2018)上發表。

生命科學學院麻錦彪課題組

在RNA結合蛋白hnRNP A2/B1

及m6A識別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1/45304.html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麻錦彪團隊在RNA結合蛋白hnRNP A2/B1和N6-腺嘌呤甲基化(m6A)識別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在分子水平闡明了hnRNP A2/B1識別RNA底物的序列特異性與多變性,提出了識別m6A修飾的可能機制,有助於理解hnRNP A2/B1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作用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hnRNP A2/B1蛋白識別核糖核苷酸序列特異性與多變性的分子機理》(Molecular basis for the specific and multivariant recognitions of RNA substrates by human hnRNP A2/B1)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生命科學學院倪挺課題組

合作研究揭示細胞衰老調控新機制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2/45342.html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題為《3? UTR變長是調控細胞衰老新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倪挺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陶偉課題組合作完成,美國貝勒醫學院、南昌大學以及復旦大學藥學院共同參與。該研究發現許多基因的3? 非翻譯區(3? UTR)在多個細胞衰老體系中變長,並且Rras2基因的3? UTR變長可被TRA2B蛋白結合引起蛋白質水平下降,從而導致細胞衰老。這一研究從新的角度揭示了細胞衰老被調控的規律。

生命科學學院王敬文研究員課題組

在按蚊傳播瘧原蟲機制方面取得新發現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30/45513.html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敬文研究員課題組通過解析按蚊免疫系統-腸道菌群-圍食膜-瘧原蟲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瘧疾傳播媒介按蚊免疫系統調控腸道菌群抵抗瘧原蟲感染的新機制。2月28日,相關研究成果以《斯氏按蚊肽聚糖識別蛋白PGRP-LD通過調控腸道菌群誘導的圍食膜形成影響按蚊的載體效能》(PGRP-LD mediates A. stephensi vector competency by regulating homeostasis of microbiota-induced peritrophic matrix synthesis)為題在線發表於《病原體》(Plos Pathogens)。

基礎醫學院黨永軍課題組

揭示新型彌散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

腫瘤分子靶標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3/45306.html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黨永軍團隊在《血液》(Blood)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脯氨酸4羥基酶通過羥基化Carabin促進B淋巴瘤的發生》(Prolyl 4-Hydroxylase 2 Promotes B-cell Lymphoma Progression via Hydroxylation of Carabin)的研究論文,揭示免疫負調節蛋白Carabin和羥基化酶P4HA2是一對共同調控彌散性大B淋巴瘤發生和發展的關鍵蛋白分子,探討了其潛在分子機制,並提出脯氨酸羥基化酶P4HA2是DLBCL潛在的診斷及預後的分子標記以及治療靶標,為後續的針對羥基化酶的藥物研發和新的針對DLBCL的治療方案奠定了理論基礎。

藥學院沈曉燕課題組

在酒精性肝損傷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23/45333.html

國際著名肝臟學雜誌《肝臟病學雜誌》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2.486)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沈曉燕領銜團隊的研究論文《SNX10調控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活化改善酒精性肝損傷及脂肪變性》("SNX10 mediates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y and steatosis via regulating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activation")。該研究工作證實,分選連接蛋白10(SNX10)缺失可抵抗酒精過量引起的肝損傷和脂肪變性。這一發現為減輕酒精過量引起的肝損傷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成為治療酒精性肝病的潛在靶標。

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建青課題組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感染神經細胞的新機制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3/45308.html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雙聘教授徐建青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題為《AXL分子通過拮抗I型干擾素信號通路促進寨卡病毒感染星形膠質細胞》「AXL promotes Zika virus infection in astrocytes by antagonizing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的論文。該文主要對寨卡病毒入侵神經細胞的關鍵分子進行研究,揭示了寨卡病毒感染神經細胞的新機制。

生物醫學研究院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揭示代謝對腫瘤化療敏感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07/45323.html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題為《乙醯化調控的PFKFB3胞漿定位轉換促進糖酵解並保護細胞免於順鉑化療誘導的凋亡過程》(「Acetylation accumulates PFKFB3 in cytoplasm to promote glycolysis and protects cells from cisplatin-induced apoptosis」)的科研論文。該論文報道了代謝酶PFKFB3的乙醯化修飾對糖酵解和腫瘤化療敏感性的重要調控作用。

生物醫學研究院溫文玉課題組

揭示蛋白相變調控細胞命運決定因子定位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23/45334.html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溫文玉課題組題為《果蠅神經幹細胞不對稱分裂時Numb/Pon複合物的相變調控其底部聚集》("Basal condensation of Numb and Pon complex via phase transition during Drosophila neuroblast asymmetric division")的科研論文。該論文報道了蛋白質的相變調控了細胞命運決定因子極性聚集進而促使神經幹細胞分化。

生物醫學研究院顧宏周課題組

詮釋基於DNA納米技術的新型遞葯系統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224/45335.html

國際頂尖期刊《化學評述》(Chemical Review)雜誌在線發表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宏周課題組的綜述文章《基於DNA納米技術的遞葯系統》("DNA Nanotechnology-Enab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該文全面、深入地評述了DNA納米載體的各式構建、遞藥方面的機制機理及其轉化應用。論文受到了「青年千人」計劃、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支持。

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建青課題組

研究揭示CD8+T細胞功能耗竭

與禽流感H7N9感染重症化有關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5/45345.html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雙聘教授徐建青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H7N9致命性感染時多克隆CD38+HLA-DR+CD8+ T細胞持續上調》(「Clonally diverse CD38+HLA-DR+CD8+ T cells persist during fatal H7N9 disease」)的論文。該文揭示了急性重症流感如H7N9可以導致CD8+T細胞功能耗竭,從而影響H7N9感染康復。

生物醫學研究院葉丹課題組

揭示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新機制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5/45346.html

2月27日,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葉丹團隊在EMBO Reports上發表研究論文《SIRT5通過抑制過氧化物酶體代謝酶ACOX1增加細胞氧化應激能力》(「SIRT5 inhibits peroxisomal ACOX1 to prevent oxidative damage and is down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揭示了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新機制。在論文中,葉丹團隊報道SIRT5蛋白除了定位於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還通過其N端過氧化物酶體定位信號PTS2定位於過氧化物酶體。

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夏景林課題組

合作研究在肝癌轉移方面取得新發現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6/45369.html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夏景林教授與中科院細胞生化所陳洛南研究員課題組進行合作,首次成功鑒定肝癌肺轉移發生前的臨界階段,發現原發性肝癌肺轉移存在驟變拐點,並首次報道了鈣離子傳導蛋白(calmodulin-like-protein,簡稱CALML3)可抑制肝癌生長和肺轉移。相關研究成果於2月14日以「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 indicates pulmonary metastasis at the tipping poi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附屬華山醫院董強課題組

發現新型血漿生物標誌物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06/45367.html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董強教授團隊發現自發性腦動脈夾層(spontaneous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 簡稱sCAD)新型血漿生物標誌物,標誌著sCAD的早期診斷取得創新性進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value of plasma fibrillin-1 level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神經病學界臨床研究雜誌Neurology。

3月主要科研成果

物理系安正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究

首次實現室溫下熱電子的非局域能量耗散過程顯微成像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29/45481.html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安正華研究員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陸衛研究員團隊等合作,採用了一種自主研發的、可以檢測熱電子散粒雜訊的紅外近場顯微鏡技術,直接探測GaAs/AlGaAs單晶材料納米輸運溝道中非平衡態電子電流漲落引起的散粒雜訊(shot noise),由此直接揭示熱電子輸運過程中的能量耗散空間分布信息。實驗發現,散粒雜訊引起的紅外輻射具有表面倏逝波特性(evanescent wave)並能反映對應熱電子的溫度。隨著器件偏壓的逐步增加,熱電子溫度的分布由局域分布向非局域分布過渡並呈現明顯的熱電子速度過沖現象(圖2)。上述成果已發表在2018年3月29日Science預印版(First release) DOI: 10.1126/science.aam9991,該工作第一單位為上海技術物理所,復旦大學為第二單位,物理系安正華研究員和上海技術物理所陸衛研究員為該論文通信作者。該項目得到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學儀器研製項目的資助。

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

揭示黑磷激子束縛能的層數依賴關係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7/45426.html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晏湖根課題組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系統地研究了少層黑磷的激子效應。3月17日,相關成果以《確定少層黑磷激子束縛能及其層數依賴》(Determination of layer-dependent exciton binding energies in few-layer black phosphorus)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4, eaap9977, 2018)。晏湖根課題組博士後張國偉為論文第一作者,晏湖根為通訊作者。物理學系研究生黃申洋、汪凡潔和邢巧霞參與研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Tony Low和巴西塞阿拉聯邦大學Andrey Chaves提供理論支持。

生命科學學院桑慶、王磊研究團隊合作研究在人類卵子受精障礙新致病基因方面取得新發現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30/45512.html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桑慶副研究員和王磊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生殖中心匡延平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發現了導致人類卵子受精障礙的第二個致病基因WEE2,揭示了WEE2突變的致病機制,並針對患者卵子成功進行了分子干預,逆轉了受精障礙表型,為未來患者的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3月30日,相關研究成果以Homozygous Mutations in WEE2 Cause Fertilization Failure and Female Infertility為題在線發表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治療亨廷頓病的小分子藥物候選物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29/45490.html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塤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藥物所謝欣研究員、胡有洪研究員等合作發現GPR52的小分子拮抗劑對神經退行性病變亨廷頓病的潛在治療作用。相關研究成果以《靶向Gpr52可降低突變型HTT水平並拯救亨廷頓舞蹈病相關表型》(Targeting Gpr52 lowers

mutant HTT levels and rescues Huntington』s disease-associated phenotypes)為題,於3月28日在線發表於《大腦》(Brain)。

生物醫學研究院科研團隊

國際合作研究揭示RNA m6A調控新機制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7/45427.html

3月15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刁建波、施揚、石雨江團隊和芝加哥大學何川課題組合作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Zc3h13調控核RNA m6A甲基化修飾及小鼠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Zc3h13 regulates nuclear RNA m6A methylation and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self-renewal)的研究論文,揭示了Zc3h13對 RNA m6A的選擇性調控機制。

腦科學研究院視網膜研究室

在青光眼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2/45395.html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視網膜研究室在青光眼Müller膠質細胞激活的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多巴胺D1受體介導的BKCa電流上調減緩慢性高眼壓實驗性青光眼視網膜Müller細胞膠質化激活》(Dopamine D1 receptor-mediated upregulation of BKCa currents modifies Müller cell gliosis in a rat chronic ocular hypertension model)為題在線發表於《膠質細胞》(Glia)上。

腦科學研究院楊振綱課題組際合作研究

顯示成年人腦海馬區內沒有新生神經元

相關論文發表於《自然》雜誌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10/45393.html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結果為成年人類腦內是否有新生神經元的長期爭論提供了否定性新證據,顯示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相關論文日前以《海馬腦區的新生神經元在兒童腦內顯著下降,在成人腦內沒有發現》(「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團隊合作研究

在蠶絲蛋白顱骨固定系統領域取得新發現

【圖片來源】

http://news.fudan.edu.cn/2018/0329/45481.html

絲綢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擁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地位,也是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的貿易貨品。蠶絲作為絲綢的主要原材料,一直以來被廣泛用於服飾、化妝品的製作。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毛穎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和信息技術研究所陶虎研究員團隊,採用專利技術從蠶絲中提取蠶絲蛋白,成功研製生物可降解、可定製的顱骨固定系統,在蠶絲蛋白顱骨固定系統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一種用於神經外科/手術的蠶絲蛋白顱骨固定系統》(A Silk Cranial Fixation System for Neurosurgery)為題,作為封面論文發表於《先進醫療材料》(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來 源

復旦大學官網

編 輯

許願、汪禎儀

更多復旦新聞,敬請留意復旦大學官方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衰老 的精彩文章:

衰老後的青春重現?-絕經後卵巢可捫及綜合征
章子怡也老了,那些日漸衰老的女人們都過得怎麼樣?

TAG: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