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3歲孩子要定期體檢,不說話謹防患孤獨症

1-3歲孩子要定期體檢,不說話謹防患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組以社會交往障礙、言語和非言語交流障礙、狹隘興趣和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發育障礙性疾病,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發病率越來越高。

近期合肥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篩查出因語言問題而就診的215名1~3歲兒童中,孤獨症高危兒童達到100例,比例達到46.51%。

兒童孤獨症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

遺傳因素對孤獨症的作用已趨於明確,但具體的遺傳方式還不明了。

2.圍生期因素

圍生期各種併發症,如產傷、宮內窒息等較正常對照組多。

3.免疫系統異常

發現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輔助T細胞和B細胞數量減少、抑制-誘導T細胞缺乏、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減低等。

4.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

與多種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功能失調有關。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的單胺系統,如5-羥色胺(5-HT)和兒茶酚胺發育不成熟,松果體-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軸異常,導致5-HT、內啡肽增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減少。

兒童孤獨症臨床表現

1.語言障礙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孤獨症的重要癥狀,是大多數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與交流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孤獨症兒童有語言發育延遲或障礙,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在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終身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和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2.社會交往障礙

患者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年幼時即表現出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也無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父母和別人的擁抱、愛撫予以拒絕。分不清親疏關係,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患者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夥伴關係,例如,在幼兒園多獨處,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看見一些兒童在一起興緻勃勃地做遊戲時,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願望。

3.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

患者對於正常兒童所熱衷的遊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並且可以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對玩具的主要特徵不感興趣,卻十分關注非主要特徵:患者固執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動程序不變,如上床睡覺的時間、所蓋的被子都要保持不變,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患者可有重複刻板動作,如反覆拍手、轉圈、用舌舔牆壁、跺腳等。

4.智能障礙

在孤獨症兒童中,智力水平表現很不一致,少數患者在正常範圍,大多數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國內外研究表明,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發現5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於50),25%為輕度智力缺陷(智商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於70),智力正常的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症。

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專家建議:1~3歲適齡兒童家長要定期帶兒童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健康體檢,對照兒童保健手冊上12月齡、24月齡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預警徵象關注兒童發育狀況。體檢不能通過的要及時與社區醫生聯繫轉診、及時就診,做到早期發現問題。「我們可以利用0~3歲兒童未成熟腦可塑性大的特點,進行早期干預,效果會非常明顯。」本文澳真國際早教轉載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澳真早教 的精彩文章:

生一胎和生二胎的區別,看完笑出眼淚了

TAG:京師澳真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