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中青報記者講述《震後十年》

聽中青報記者講述《震後十年》

新聞背後的故事? 原聲再現 (第六期)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中國青年報記者袁貽辰決定走進「汶川大地震博物館」重拾那段記憶,並警醒我們以史明鑒。

問題1:

當時怎麼想到這個選題的?

其實是機緣巧合。我本身是四川人,大一之後我也不怎麼回憶地震這件事了。有一次我們的主編提到四川有一個胡慧珊紀念館,我就想去看看這個博物館現在是否還在經營,結果無意中發現了這個不被人熟知的博物館,並且存在了十年。面對這麼沉重慘痛的歷史,依然有上百萬的遊客來到這裡,說明我們國人對於災難歷史的承受能力是有的,我們沒有選擇迴避。於是我決定寫這篇文章。

問題2:

這個博物館和其他有關汶川地震的博物館所展出的展品不太一樣,它存在的意義在哪裡?

我採訪的博物館在成都市安仁鎮,有個叫樊建川的人在小鎮里建了各種各樣的博物館。樊建川原是四川某地級市幹部,下海從商後有了創建博物館聚落的想法,2005年他在安仁鎮創建了現在的博物館聚落。汶川大地震博物館就在其中,除了汶川大地震博物館,那裡還有文革博物館、知青博物館等許多近代以及當代博物館。

我沒有去過汶川,但去過受災最重的三川之一的青川,青川也有很多博物館,它們大多是官方運營、政府興建,展覽內容主要以照片為主,目的都是表現政府在抗震救災過程為保護人民做出的貢獻,還包括一些抗震救災知識,總體來看都是宏大敘事,距離我們較遠,給人的觸動不是很強。而汶川大地震博物館讓人們最觸動的是:展品都是地震遇難者的遺物,均來自災區實地,360度無死角地把人們拉回到地震的情境中,其他博物館做不到這點,這就是它存在的價值和我寫它的原因。

如果按文物規範來界定,這些遺物沒有幾百年的歷史,也沒有多高的收藏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但是它們有非常強大的歷史價值,是歷史的一面鏡子,不管十年、百年後人們依然能看到那個時候的中國發生了什麼,這才是博物館的真正意義。

問題3:

來博物館參觀的是當地人多還是外地遊客多?

按檢票員的說法應該是當地人較多,外地人較少。來參觀的外地人中參與過抗震救災的人居多,哪怕過了十年,他們心中有些情緒可能還沒有撫平,來這裡看看是對情緒的宣洩。而那些沒經歷過地震沒參與過抗震救災的人,關於地震的記憶在逐漸消失,加之這個博物館距成都較遠,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局面。

問題4:

講解員劉小敏在博物館講了八年,是什麼支撐她一直從事這份工作?

她比我們大不了幾歲,之前一直做著普通的工作,後來陰差陽錯做了這裡的講解員,開始她不太願意麵對地震這樣沉重的事情。地震當年,斷電、斷水,電視有了信號後,每天都在播放震中悲傷的故事,看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對她來說,這段記憶、歷史是特別想忘記的,忘記了再繼續生活。可當她做了講解員後,她會想,「我是幸運的,我和我的家人躲過了這場地震,可是那些地震中遇難的人就活該死掉嗎?如果我們都輕鬆地把他們忘記了,那是不公平的,所以做這件事是有意義的」。

人們不僅需要學習抗震救災的知識,更需要通過參觀地震博物館看到一些人禍的因素,然後學著規避,比如建築的質量問題,比如中小學平時疏於對地震的演習,比如是否該關注抗震救災後人的精神狀態、心理問題,其實值得人們關注和警醒的問題有很多,絕不僅僅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

很多人參觀完博物館後覺得活著真好,應該更加珍惜生命。尤其對一些已經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初、高中生來說,參觀這樣的博物館對他們日後的三觀形成很有幫助,我想這也是劉小敏能堅持八年的原因。

博物館裡有這樣一幅照片,抓拍的是一位母親痛哭著給自己的孩子穿一雙Nike球鞋。劉小敏原本以為這就是一位媽媽在給自己的孩子下葬,後來一位經歷過地震的遊客告訴她,這個高中生一直特別想要一雙Nike鞋,但他媽媽覺得貴就沒給他買,母子倆還因此吵架,後來這個高中生在地震中不幸遇難,他媽媽在他下葬前給他買了雙Nike鞋。

那時劉小敏意識到,很多父母在經歷喪子之痛後沒有選擇一輩子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選擇彌補、償還和救贖自己。很多父母后來又生育了孩子,是想要儘可能地彌補之前的遺憾。這個故事對於劉小敏來說意義很大,所以她現在對自己的孩子態度很平和,沒有強迫孩子報任何課外班,覺得孩子能健健康康、無拘無束地成長就夠了。這是她從地震中領悟到的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問題5:

除了文章中提到的講解員劉小敏、庫房管理員張體君等等,還有沒有一些讓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當時地震發生後,樊建川立刻給博物館打電話表示要進行文物搜集工作。一開始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覺得很危險,進去還會給營救工作添亂,但最後樊建川他們還是去了,去了之後發現四周的人和事都陷入了死寂,當地人的生活、夢想全都破滅了。他們去的意義是不讓災民失去一切,要幫助他們保留住與親人之間的一段記憶,也要警醒人們,讓他們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他們本能的想去為同胞多做一點兒努力的想法是最打動我的,這讓我覺得寫這篇稿子很有意義。

問題6:

這次採訪後你的感受頗多,還有沒有想和大家分享的?

一位博物館學者告訴我,中國人對博物館的認知是有偏差的,大家覺得博物館裡的文物應該都是精美的、技藝傑出的,其實並不是,博物館的真正意義應該是無限趨近於歷史,之所以展出那些有歷史價值的物件,是為了透物見人,透物見事。地震博物館也是,只有去到裡面,才能知道八級地震給人的感受是什麼,地震後的情況是什麼樣的,才能以史明鑒。

他還告訴我,日內瓦有一個國際紅十字會總部,裡邊展出的都是紅十字會參與全國各地救援時的資料照片,那場景可以說是恐怖的。儘管恐怖,但他們依舊被展出。所以,我們不應該選擇迴避那些沉重的災難,正因為沉重我們才更應該正視它,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我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走進地震博物館,我相信在那裡人類最本能的情感都會被觸動。

文字整理:馨瑤 姍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友 的精彩文章:

TAG:讀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