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翰墨情緣天地心——我眼中的書法家張仲亭先生

翰墨情緣天地心——我眼中的書法家張仲亭先生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詩聖杜甫此語,是對濟南歷史人文底蘊的整體描述,而濟南書畫,更是向負盛名,名家輩出。1947年,張仲亭生於山東濟南,受家學影響,自幼臨習書法,60餘載如一日,筆耕不輟,初心不改,成為當今中國書壇頗具影響力的代表性書家。機緣巧合,筆者有幸近距離接觸先生,每每被其人格和書藝所折服。

張仲亭 資料圖泰山奇緣墨為媒 書報齊魯此情深

不久前,聽聞張仲亭先生再登東嶽泰山的消息。了解先生的人都明白,先生之行當不僅僅是遊山玩水、健身登山,依我淺見,那五嶽之巔、巍巍泰山,蘊養著先生問道書藝的初心,孕育了先生書報齊魯的情懷。「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首《望岳》寫盡泰山五嶽獨尊、雄峙天地的大氣象,正因如此,2009年10月16日晚,在濟南隆重開幕的第十一屆全運會開幕式上,這首詩當仁不讓,出現在第一篇章《齊魯魂》徐徐垂下的「碗幕」上。後來人們才得知,屏幕上與奇景、詩意渾然一體、大氣磅礴的書法原作者正是張仲亭先生。意外的是,後知後覺的還有創作者本人。是夜,身在廣西南寧的張仲亭先生,看到電視上《望岳》書法似是出自自己之手時,亦感驚訝不已,及至後來主辦方予以確認並頒發證書,他才恍惚憶起自己與泰山早有前緣。

是的,上一次他充滿訝異地看到自己的作品,地點就在泰山之巔。那是1999年,張仲亭先生攜友人游泰山,在山頂必游的名勝碧霞祠里,他看到自己手書的對聯「入真門秉真心參透真玄真自在,來妙理達妙境展開妙道妙神通」,懸掛在碧霞元君兩側,並不知情的他才知道兩年前托自己寫下對聯的朋友所為何事。喜不自禁、興奮不已,卻又誠惶誠恐、忐忑不安。驚喜自不必說,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誰不想在這萬人矚目的五嶽之巔留名留跡?惶恐卻是因為,仲亭先生總覺得自己寫的還不夠好。彼時,他選擇了沉默,沉默的背後是更加勤奮的習練。

十年磨一劍,礪得《望岳》章,一朝天下知,書就齊魯魂。十年前的山頂偶遇,十年後的《望岳》奇緣,是驚喜,是鞭策,鼓舞他深耕書法創作夢田,追尋書法藝術要義。巍巍泰山默默無言,卻又於冥冥之中道破天機,書法有根,人亦如此,根深方能葉茂,是以「翰墨頌泉城 真情報齊魯」成為仲亭先生之初心。

秉此初心,2010年12月11日,「巍巍岱宗 雄峙天地——書法名家書歷代名人詠泰山」書法展在新落成的山東省博物館盛大開展。又是以泰山為肇始,張仲亭先生自己出資,和蘭亭書法院的同仁們圍繞「一山一水一聖人」,一年一個主題,舉辦了3個大的展覽,吸引全國近百書法名家參與,其中包括17位中國書協主席和副主席,30多位理事。2013年全國十藝節期間,匯聚這3次展覽所有成果的大型展覽,以「齊魯情」為主題在省博物館舉辦,當今書壇不同流派和風格匯聚一堂,這次國家級的高端書法藝術展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展覽結束後,所有參展作品均已捐獻給國家,現存於山東省博物館。先生歷經四度春秋,憑藉堅韌毅力與人格魅力,發揮個人影響力,用書法藝術梳理、弘揚齊魯文脈,再現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的標誌性經典,給齊魯文化留下寶貴財富。

2018春暖花開,泰山腳下喜訊又來。先生題寫的「泰山國際馬拉松」被組委會選中作為賽事用字,先生贈送的一幅《杜甫詩?望岳》被組委會永久收藏。真是緣未了、情更深,縱已聞名全國、走向世界,先生仍然念念不忘、大願不移。

按: 2013年,得知泰山碧霞祠需要重新修繕,對聯需要重新鐫刻後,張仲亭先生便主動提出重新書寫。2014年5月,重新書寫鐫刻後的新作,又懸掛在了碧霞祠里。難得糊塗善為魂 求實求是愛較真

「蘭亭旭」畫廊專營張仲亭先生書法。一日,先生題寫的掛在門口當「招牌」的那幅已裱好的「蘭亭旭」,不知什麼時候被人摘走了。畫廊經理想通告尋找,還要查看監控。仲亭先生得知後,立即制止,重寫一幅贈與畫廊。並言道:「喜歡,就送給他了。這不也說明我的書法作品受歡迎嗎?哈哈……」 古有書聖王羲之題寫春聯屢屢被盜的逸聞,今有仲亭先生題字在監控下遺失的趣事,也是書法界的一樁美談。

習練書法一絲不苟的先生,生活中卻有著如此這般難得糊塗的豁達。某地教育局向先生求字,想作為教師節獎品表彰優秀教師,或是有某學校希望先生幫助題寫校名、校訓,先生聽了總是有求必應,必是精益求精,最後還堅持分文不取,問起原因,先生的回答只有四個字:「尊師重教」;參加惠民拍賣會,先生對主辦方再三叮囑,自己參與的目的是讓書法藝術作品走進尋常百姓家,定價千萬不要太高,要考慮普通百姓的經濟能力,錢多錢少不重要,問起原因,先生還是四個字:「惠民利民」。我漸漸明白,先生難得糊塗的背後,是一顆善良溫厚的心。

若因上面的種種覺得先生事事「糊塗」,卻又是大錯特錯了。先生較起真兒來,可真是小到一個字、一張照片都不肯放過。記得有一次,某期刊編輯為仲亭先生編文配圖,忙活完了興沖沖發給先生分享,不想很快接到先生打來的電話,說是其中的一張人物配圖有誤,誤把為仲亭先生題詞的歐陽中石先生配上了畫家於希寧先生的照片。編輯說看起來也差不多,仲亭先生說:「差不多可不行。當然,歐陽先生和於先生的外貌的確很像,就算是我的夫人剛才也沒認準。我清楚記得照片中的人物是誰,標註確實是錯的,還是儘快撤換修改……」還有一次,在書寫「泰山之顛」時,我問先生,到底是「巔」還是「顛」,先生沒有根據書寫習慣敷衍回答,一個人查了很多資料,最後確定,雖然在書法創作中這兩個字可以通用,但從對青少年的引導教育考慮,最終選用了更準確的「泰山之巔」。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難得糊塗也好,喜歡較真也罷,皆因先生堅信「做人第一」的道理。仲亭先生喜歡讀卞毓方先生的文章,他記得卞先生曾說:「人在少年時,比的是才氣;人在中年時,比的是學問;人到了老年,既不比才氣,也不比學問——那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太矯情,老年比的是人品,人格。」他喜歡這段話,因為這正是他做人、習書所堅持的。蓋因如此,先生的書法作品浩然之氣長在,深厚學養可感。苦練書藝古為根 與時俱進敢創新

旁人也許會覺得,仲亭先生在書法創作方面業已頗有成就,自然不必每日勤學苦練。初識先生時,我也是這般想法。隨著交往的深入,卻發現先生不僅保持著天天習練的習慣,而且堅持每日臨帖,像是給自己布置的作業。在這個求新求快的時代,先生的做法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似看懂了我的疑惑,指著自己臨帖的習作向我道:「這是一個書家一輩子的事情,一輩子熱愛書法,就要堅持一輩子不斷臨帖。臨貼的功底越來越深厚,創新的天地才能越來越寬廣。沒有不臨帖就能成為書法家的天才,也沒有不臨帖、不繼承古人的優秀書法傳統,就能搞書法創新的道理。」在先生看來,唯有「守正」,才能「創新」,堅持臨帖,堅守傳統,不為墨守成規之「不變」,而為繼往開來之「萬變」。

2016年,張仲亭先生就嘗試了一次「跨界」創新。他為散文大家卞毓方先生新書《日本人的「真面目」》創作書法拉頁,實現了書法創作與文學創作的一次「創新融合」,二者在書中不是簡單拼接,而是有機交融。其實,在傳統文化藝術創作中,書法與文學常常交織在一起,交相輝映,只是隨著科技發展,鉛字取代墨香,文學、書法也似乎漸行漸遠。雖然有些文學作品中也會插有書畫作品,但多是簡單點綴其間,而這部書,無論是書法拉頁的獨特設計、還是書法內容的精心選擇,都可謂一次創新性嘗試。以「微言大義」的形式摘選書中精彩片段或觀點放於書前,採用書法藝術手法加以呈現,一方面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同時,讓讀者迅速了解書中的重要觀點,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達到了「1+1>2」的效果。從市場和讀者的反饋來看,書法和文學的結合相得益彰,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和肯定。

雖然已經年逾七旬,但仲亭先生依然執著於對書法傳統的堅守和對藝術創新的追求。正是根植於傳統書法的厚土,得益於求新求真的態度,先生悟出了書法藝術創作在傳承中不斷延續的正途。

這就是我眼中的書法家張仲亭先生。樁樁件件,皆是小事,亦師亦友,皆為實感,有緣相識,幸甚至哉!

作者:鄭國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濟南 的精彩文章:

你的穿衣習慣,暴露了你的生活品質
從平陰走出去的「帝王之師」 在家鄉留下了哪些「足跡」?

TAG:愛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