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人才華備受諸葛亮推崇,劉備非常器重他,卻間接導致關羽的敗亡

此人才華備受諸葛亮推崇,劉備非常器重他,卻間接導致關羽的敗亡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76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提起諸葛亮,沒有人感到陌生,他是劉備麾下的頂尖謀士,也國蜀漢的頂樑柱,不管是軍事謀略,還是政治謀略,他都有過人之處。除此之外,他還長於巧思,有過很多偉大的發明。如此看來,他幾乎可以被譽為全才。可是,人無足赤,金無足赤,諸葛亮也有令人詬病的地方,例如無知人之明。他不聽劉備之言,執意起用馬謖,最終導致街亭之失,被迫結束第一次北伐,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在歷史上,除了馬謖之外,他還對一個人看走了眼。這個人非常不簡單,不但得諸葛亮錯愛,還得到了劉備的重用,最終被為關羽之死埋下了伏筆。這個人是誰呢?劉備和諸葛亮又是如何對他看走眼的呢?

此人名為廖立,字公淵,是荊州武陵郡人氏,在劉備被舉為荊州牧時,他便已經在劉備麾下效力,並被任命為從事了,而且這個時候,他尚不足三十歲。而劉備對他的賞識,並不僅此而已,因為不久之後,他便升任為了長沙太守。《三國志》記載:「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先主領荊州牧,闢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當時劉備在荊州的地盤,僅有零陵、長沙、桂陽、武陵、南郡,這其中又以長沙最為富庶,劉備讓他擔此地的太守,可見對他的看重。

至於諸葛亮對他的欣賞,則體現在口頭上,畢竟劉備時代,諸葛亮的地位遠不及在劉禪時代。據記載,諸葛亮在提起廖立時,曾道:「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意思是說,廖立在荊州名士中的佼佼者,才能可比龐統,有輔世之才。這一評價不可謂不高,畢竟龐統是能得水鏡先生認可的人物,入川之戰中,他體現出的軍事謀略也不容小覷,諸葛亮卻道廖立能與之齊名,可見諸葛亮對廖立的賞識。可是廖立接下來的表現,卻讓劉備和諸葛亮大跌眼鏡。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南郡之地,是劉備向孫權借來的,他得了益州之後,孫權便派人討要了,可是劉備在此地經營了數年,怎麼甘心乖乖歸還呢?再說了就算劉備同意,坐鎮荊州關羽也不可能同意。兩方在談不攏的情況下,只能用戰爭來解決問題,於是孫權下令,讓呂蒙攻打零陵、長沙、桂陽三郡。經孫權勸學之後,呂蒙早已不是只知橫衝直撞的猛將,他開始運用起了智慧與謀略——在發兵之前,他給這三郡太守各自寫了一封恐嚇信,而且效果非常好,其中兩郡太守選擇了投降,其中就是守長沙的廖立。雖然廖立逃回成都之後,劉備沒有太過責備他,還將他派為了巴郡太守,之後還讓他擔任過侍中一職,但是對他的信任和好感,應該早已全部被磨滅了。

眾所周知,此事發生於公元215年,從此之後一直到關羽被擒殺,他都一直沒有再出益州,那麼為什麼要說他為關羽失荊州埋下了伏筆呢?其實這與他獻出長沙有關。剛剛有前文中,我們提到長沙是荊州最富庶的地區,在糧草供應方面,有著極重要的意義,長沙一丟,關羽再發動對外戰外,則很難迅速集齊戰略物資,正是因為此事,關羽才擅自搬空了孫權的兩座糧倉,惹得孫權大怒,並堅定了孫權與曹魏勾結的決心;也正是因為此事,糜芳和傅士仁在襄樊之戰時,才無法及時向前線供應糧草,從而被關羽威脅,並因害怕果斷降吳。試想,若江東不與曹魏結盟,甚至只要糜、傅二人不降,關羽還會直接被擒殺嗎?小編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分析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廖立僅是徒有虛名,不堪大用。那麼他的結局如何呢?據記載,此人雖才疏卻志大,一直認為自己的能力僅次於諸葛亮,地位也該僅次於諸葛亮才對,可是劉備去世,諸葛亮主政期間,他僅是一個徙水校尉,地位還不及降將李嚴,對此,他覺得非常不公平,於是對著李邵和蔣琬大發牢騷,說劉備沒有眼光,先是放棄漢中,與孫權爭荊州,結果沒佔到便宜;之後回來搶漢中,又導致了關羽被擒殺。說關羽有勇無謀,一次又一次的損兵折將。除此之外,當時朝廷中受到重用的人,被他吐槽了一遍。

妄議劉備、關羽及諸多朝廷重臣,此為一錯;不反思自己獻城投降之事,此為二錯;當著諸葛亮親信之面吐槽,此為三錯。因為犯了這三項錯誤,他很快就把自己作死了——諸葛亮上表指責他「誹謗先帝,疵毀眾臣」,把他貶為庶民,流放到了汶山郡,終其一生都未復職。要說他一生中,最能體現自己才華的一事,也不過是料到了,諸葛亮去世之後,自己便註定無緣為官了。《三國志·廖立傳》記載:「(廖立)聞諸葛亮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立遂終徙所。」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被擒,孫權為什麼非殺關羽不可?原因不簡單
同樣是篡奪皇位,為什麼只有司馬懿家族被罵?只因他們做了四件事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