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龍11000」下潛2605米,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她

「海龍11000」下潛2605米,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她

這個長得像微縮版「核潛艇」的「海龍11000」,對各位「觀滄海」的粉絲們來說或許有點陌生。

它是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葛彤團隊研製的萬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設計最大工作深度為11000米。其系統方案、總體方案、控制方案突破了傳統纜控無人潛水器模式,大量創新技術得到應用。其中,可加工浮力材料、多芯貫穿件等部件均為我國首創成果。

說了這麼多,觀觀就是想告訴你,對,它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又一個「深海利器」。

4月1日,「海龍11000」通過了2000米級深水試驗,潛深2605米。

4月1日10時30分,「海龍11000」由正在西太平洋執行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的「大洋一號」母船入水,加掛浮球後開始下潛,12時15分抵達2000米深度。作業人員對其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狀態檢查與功能測試,隨後「海龍11000」繼續下潛。潛至2605米深度後,「海龍11000」開始回收,於14時15分順利返回甲板。

這不是「海龍11000」的第一次下潛。3月30日,「海龍11000」順利完成400米級淺水試驗,潛水深度410米。這是「海龍11000」到達西太平洋後的首次下潛,全面檢測了監控系統、動力系統、推進系統、定位系統等。

光看名字就知道,「海龍11000」這次隨「大洋一號」進行海試,目標可不只是2000米。

「海龍11000」作業監督崔運璐介紹,兩次海試過程中,「海龍11000」運行穩定。科考隊將在海況合適時將進行「海龍11000」的6000米級海試

--------------------

其實,「海龍11000」這些「小目標」的達成,背後的「功臣」除了研製人員和科考人員外,不得不說的就是「大洋一號」了。

這艘5600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3月20日從青島起航,開始執行中國大洋協會組織的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在「海龍11000」海試之前,「大洋一號」還搭載6000米級無人潛水器「海龍Ⅲ」進行了400米級和2000米級海試。

常看「觀滄海」的小夥伴都知道,「大洋一號」是目前我國為數不多的先進綜合大洋科考船之一。已有30餘年船齡的「大洋一號」為大洋事業立下不朽功績,她的故事正訴說著一曲大洋人的科考戰歌。

功勛卓著 光榮與使命並存

1994年,中國大洋協會從俄羅斯將「地質學家彼得·安德羅波夫號」船購至我國,經初步改裝後命名為「大洋一號」。從1995年開始,「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多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查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為中國大洋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此,我國以「大洋一號」為代表的遠洋科考船走上了世界深海資源勘探與研究的國際舞台,追趕著世界的腳步,其航行的足跡也見證了中國大洋科考廣度與深度的拓展,被業內人士親切地稱為「功勛船」。

與「大洋一號」共同奮鬥十餘年、在此次綜合海試中擔任政委的張寶明說,近6年來,「大洋一號」平均每年海上工作220多天、每年航行33000餘海里,累計航行200000餘海里。航次安排之密,航行里程之長,使得大洋科考歷史紀錄被不斷刷新。

在步履不停的科學之旅中,「大洋一號」也摸索出一條中國大洋科考的自主之路,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設立臨時黨委統一領導,成立專門技術團隊維護設備,在一次次遠行中,樹立起了大洋科考的管理標杆。

大刀闊斧 歷經大修煥然新生

「大洋一號」自1994年引進國內以來,已先後進行了兩次改裝。彈指一揮間,20多年過去了,為適應我國大洋科考的新形勢和新需求,並解決船上部分電纜老化、遺留斷頭線較多等問題,「大洋一號」於2016年12月11日再一次進塢接受大修和現代化增改裝。

據船長徐巍巍介紹,此次大修針對船舶主推進動力系統設備和電力系統老化、故障頻發等問題,完成了主推進動力系統、電氣設備、全自動化電站的換裝。同時更換了駕控台和集控台,實現了航行設備、船舶操縱和動力定位的全面集成,並對機艙監測報警系統進行了升級換代。為滿足新的國際公約要求,增裝了壓載水處理裝置,使「大洋一號」可在全球各海域航行。

此外,還對船體結構、生活設施進行了系統的優化和換新,升級改造了計算機網路和監控系統,增裝一套海事衛星五代星。

提到船上通訊設備的更新,此次綜合海試A航段的首席科學家初鳳友深有體會:「十幾年前我就乘坐『大洋一號』出海執行科考任務,那時的航段長、靠港次數少,船上的通信設備幾乎等於沒有。還記得停靠夏威夷碼頭補給的時候,我們下船的第一件事就是買個小板凳,買一張電話卡,坐在電話機旁給家裡打上七八個小時的電話,把半年多沒說的話一股腦兒都說了。」

「那時候船上的資訊也很封閉,誰要是有一張報紙,我們都輪著看,中縫裡的廣告都能看上好幾遍。現在裝上了五代星,網路信號基本能覆蓋到船艙內的大部分區域,與外界的聯絡更便捷了,如今的科考隊員已體會不到當年那種心慌了。」

9個月的大修,可以說是對「大洋一號」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換心手術」,「術後」的「大洋一號」青春煥發,船舶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船舶性能大幅提高,船員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

(工作人員在「大洋一號」後甲板調試相關海試裝備)

不負使命,繼續發揚大洋精神

2018年「大洋一號」首次執行綜合海試任務,搭載「海龍Ⅲ」 「海龍11000」和 「潛龍Ⅲ」這3套重大裝備,前往東海、西太平洋、南海開展設備試驗。老兵新征,搭載國之重器,「重裝出發」這句話,可謂一語雙關。

現在的「大洋一號」可以進行多種高精尖大洋調查作業,實現了「一船多用、一船多能」,是一艘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科學調查與深海設備試驗相結合的綜合性海洋調查船。徐巍巍表示, 「大洋一號」上的全體船員會牢記大洋人的神聖使命,相互協作,為「探秘大洋」的共同目標攜手努力。

2016年,北海分局第一海監支隊挑選出一批年輕、業務能力強的工作人員上船,順利完成新老船員的交接與過度,通過1年多的磨合,「大洋一號」上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船員隊伍已做好了協助調查隊員順利完成海試任務的準備。「在『大洋一號』上沒有單位,只有崗位。」這是船員、隊員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據介紹,為了迎接本航段海試中的重要角色「海龍Ⅲ」及 「海龍11000」潛水器,「大洋一號」在廠中特意加裝了新的甲板集裝箱、固定設施、絞車等設備,方便海龍系統設備的上船與作業。

觀觀的同事正執行隨船報道任務,與「大洋一號」朝夕相處。她說,雖然自己是第一次跟隨「大洋一號」出海,但從隊員、船員熟練的操作和聊到這艘老船時的感情中,都不難體會到這艘元老級科考船飽含滄桑的歷史與幾代大洋人凝結其中的無私奉獻精神。

在歷史與新篇的交織中,「大洋一號」正煥發出新的光芒,駛向更加未知的深藍……

(綜合中國海洋報記者 於燕妮;新華網)

(編輯:鄭雅楠 審核:吳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滄海 的精彩文章:

春暖花開!對花臉盲的你請收藏「賞花手冊」

TAG:觀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