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紫砂壺界「一代宗師」獨家鑒壺秘籍

紫砂壺界「一代宗師」獨家鑒壺秘籍

他是藝術界公認的壺藝泰斗,

身價最高的紫砂藝術大師。

他的作品,脫俗朴雅,儀態紛呈

造型古樸典雅,雄健嚴謹,

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

散發濃郁的東方之美,

他便是紫砂壺「一代宗師」

——顧景舟。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珍藏。

出身紫砂世家,摔壺摔出的壺藝泰斗

1915年,顧景舟出生在一戶宜興上袁村的摶壺人家,父親顧炳榮給他取名「錦洲」,後他自改名為「景舟」,寓意為競舟於藝術的海洋。少年時的顧景舟耳讀目染,作壺的技藝早已小有名氣,一把壺更價值「五斗米」。

早年,他還剛嶄露頭角,一次在當地茶館,偶然聽到一群茶客在談論自己做的茶壺。其中,一位資深的老茶客正拿著一把洋桶壺點評,站在一旁的顧景舟,耳聽其詳。

顧景舟 洋桶壺

老茶客列舉顧壺幾大不足,說得有鼻子有眼。而一旁聽得仔細的顧景舟卻早已羞愧得耳根發熱,背心冒汗。老茶客說話有些偏激,但評壺觀點卻還是有些道理的。

一向追求極度完美、容不得半點瑕疵的顧景舟,突然覺得,自己的壺藝功夫還很淺,待改進的地方確實還有很多。於是,他幾步上前,從老茶客手中接過茶壺,將茶壺摔得粉碎。

顧景舟 如意仿古壺

在眾人回過神,正想要斥責這個不知從哪來的魯莽少年時,卻見男孩不慌不忙行了個禮,說:我就是顧景舟,先生您剛才的話是對的。明天還是這個時辰,我會賠一把新壺給您。說完,顧景舟揚長而去。

這一連串的行為,讓眾人目瞪口呆。茶館裡老茶客們大多以為「顧景舟」只是某個經驗豐富的老名匠的化名,可沒想到真人竟只是個孩子,不禁肅然起敬。

一向認真的顧景舟,沒有食言,第二天,新壺送來了。只見那把洋桶壺,壺身筆挺,肩胛方正,壺嘴剛勁,風骨凜然,任誰都再挑不出半點瑕疵來。

顧景舟對於壺的苛刻要求,便成了他的人格寫照,不論是款式還是質量都力求上乘的態度,被他摔掉了的「瑕疵品」不計其數,而就在這不斷毀了重來的過程,就成就了顧景舟壺藝泰斗的名聲,因為,凡其出手,必是精品!

「文革」受冷落,仍堅守匠心用心制壺

1958年,全民鍊鋼鐵的洪流充斥了整個古街深巷。顧景舟所在的紫砂工藝廠也不例外,當時,紫砂廠到處懸掛著這樣的橫幅:三天學會製作高級工藝品,儘快實現制壺工業化。

「多快好省」,是當時的時髦話,而手工制壺已經被公認為「速度太慢」而摒棄於一邊。甚至,有人公然提出,要用機械化來替代手工製作紫砂壺。對於純手制紫砂壺,持有深厚感情的顧景舟,出於心急,不顧形象、毫不忌諱地破口而出:「無知」。然而,一個人的聲音是無力的。堅持手工制壺的顧老,受到了大家的排擠與冷落。

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工作照

隨著「文革」的到來,形勢日益嚴峻。一日,顧景舟的工作室門上,出現了一幅醒目的標語:打倒偽保長顧景舟!徒弟們看到了,非常氣憤,隨即撕了下來。而顧景舟臉色煞白,久久無語。

又一日,顧景舟工作室里,居然出現一幅漫畫,一隻放壺坯的套缸上,棲息著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行歪歪扭扭的打油詩:壺坯進套缸,終日懶洋洋;為何不敢曬太陽,老虎坐在套缸上!無非是形容顧景舟壺做得少,拙劣的創意,包藏著被扭曲的用心。面對這樣的指責,顧老雖心痛,但仍在私下裡偷偷設計著壺。

在一張數十年後被發現的紙色泛黃的紫砂壺設計圖紙一角,寫著這樣一行小字:1966年。9.21配製,景舟。說明這期間,顧景舟雖遭到眾人的不滿,但仍未放棄創作。

由於與領導作對,顧景舟被調入了機械作業的機動車間。無奈的顧景舟,還是去了機動車間,每天埋頭工作。一次車床作業,他不慎被一隻轆轤擊中頭部,瞬間血流如注。被送往醫院時,經確診,是腦震蕩,躺了半個月,才慢慢康復。

就在這時,廣交會傳來消息,凡是用「機械化」灌漿製作的紫砂壺,因為滲水,因為失卻了藝術個性,而被全部退貨。這一鐵的事實證明,顧景舟的堅持是對的。他用自己的流血,守護了手藝人的那份尊嚴。

顧景舟款 「文革壺」

1968年,紫砂工藝廠接到一筆大宗「水平壺」業務。訂戶要貨甚急,而剛進廠的許多藝徒,尚未掌握以手工來捻壺蓋上的「的子」(即壺蓋上的鈕)的技藝。顧景舟站出來說,「的子」的事,我和漢棠(紫砂藝術大師)包了。

數以千計的水平壺全部由顧景舟把關,此壺後來俗稱「文革水平壺」。由於他的把關,這批壺的質量很高,當時出廠價4角錢一把,後來,收藏市場上漲到3000元一把。1973年,「文革」勢頭已然出現頹萎。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又將紫砂作為了國禮。顧景舟更是被廠方召去,接受了製作國禮的重任。

身價最高的壺藝泰斗、一代宗師

顧景舟做壺60餘年,在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國諸名家的同時,一改清初以來紫砂壺纖細繁瑣、堆砌繁華之氣,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調秀美,注重造型的簡樸大方,獨創出了屬於自己,那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

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斗米貴」的聲譽的他,如今也在不停刷新著中國紫砂壺的拍賣新紀錄。在很多人眼裡,他的一把壺,是尊嚴的象徵,也是可以升值的財富,就這樣,顧景舟成了紫砂壺藝界身價最高的大師。

顧景舟制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

2015秋拍 8960萬元成交

如此高的拍賣價格,是有心炒作?還是名副其實?我們無法一概而論,然而,但當我們以純藝術的眼光,仔細欣賞顧景舟存世不多,卻個個經典的美壺時,我們能感受到更多的是一位痴迷於匠人對於自己作品的用心。

一組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

絕美細節高清圖

一生惜壺如命的顧景舟,將自己的愛,變成了一生永不言棄的執念與恪守,他的素壺,寧可出水芙蓉,不願鏤金錯彩,體現了制壺人對於精確度的最高要求。

他帶徒弟罵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對於自己,他曾用三個多月的時間改進一把提梁壺,為的只是讓其出水口更順暢,茶人用著更舒心。他的仿壺,更是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曾被故宮當作真品珍藏……

1955年顧景舟與紫砂名藝人朱可心討論「松鼠葡萄十頭套組茶具」的製作工藝

茶壺因茶而生,茶、壺相伴,淡久生香,而胎質細膩、蘊蓄茶香、色調淳樸古雅的紫砂壺,更是茶的最佳配侶。

茶水是細膩,好茶自當配好壺,這是中國人獨有的生活情趣,而正是有著像無數個顧景舟這樣,擁有將簡單的事物,發揮到極致的苛刻匠人,才使得這份閑情雅緻成為了難得的藝術,專註的美學!

顧景舟美壺大全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均玉壺

此壺為綠泥製成,其色青綠溫婉,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壺身為圓角方柱體,口呈圓形,短坡頸。曲流、耳把、橋鈕、圈足均方中見圓,巧妙延續。圓形蓋配以方橋鈕,別緻精美,大有古意。此壺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造型深諳方圓和諧之美,沉穩中見靈動,方圓中寓天地,給人一種端莊、寧靜的大雅之美,是顧景舟先生的傳世精品之作。

藏六抽角

壺身略成扁圓狀,由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棱,線條明析工整,轉摺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此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有力,做工嚴謹。

此樂壺

壺身扁圓如鼓,下大上小,蓋的亦采扁圓形與誇張的瘦高提梁相互襯映,使整體造型看來既協調又雋永有味。提梁順壺身較窄的肩部向上漸開,頂部與壺底寬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壺身上下對稱。

仿古如意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高虛扁壺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高腰線提梁壺

壺身似鼎,以圓弧線條構成,力求渾圓飽滿,唯圓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虛實相應,更添此壺神韻。壺肩飾以三道圓環,有效地平衡視覺重心。豐厚的流弧度變化極大,顯得興味盎然。

供春壺

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丑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井欄壺

井欄壺周身皆由弧線構成,線條圓融有力,簡潔明快。壺身雖圓似方,沉穩而不凝滯。斜斜向上的管狀流和重心略為下沉的環形把,前後呼應。壺的造型簡單卻無以增減,再三觀之韻味無窮。

菱花壺

采六瓣菱花式造型,橋形蓋鈕與口、身、圈足協調統一成一隻六方菱花,筋囊向口收縮與蓋上菱花紋路緊密吻合,毫釐不差。底微內凹。整體製作精細規整,線條簡潔流暢,色呈赭紅溫潤雅緻,可稱佳品。

墨泥石瓢壺

石瓢壺做者雖眾,卻各有風格。此壺不僅工精藝謹,細膩獨道,流、把、的、足搭配恰當、比例合度,造型挺拔精神墨泥色閃耀著青銅光澤,更散發著內斂自省的雋智意味。

牛蓋蓮子壺

通體散發一股紮實有勁的精神。圓筒身,肩略呈弧形與前伸的流及捲曲的把手無間地銜接,一氣貫通。把手捲起活似隨時欲揚起的牛尾般生動。壺口與蓋各成一環上下密合無縫。

秦權壺

壺形似鍾穩重沉著。蓋與壺身渾成一體,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則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上新橋壺

圓扁腹身。肩上帶一環,蓋口一環,蓋中間再一環,如水波蕩漾,上有橋形鈕立於其中。此壺線條處理得圓潤通融。環形把手上塑一平背與蓋鈕呼應,又似一葉過橋小舟,亦利於提握。

雨露天星提梁壺

直線與弧線交錯運用,轉折處明快流利。提梁及蓋的造型設計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帶圓、圓中含方的構圖,充分掌握雕塑與空間關係的美學概念。壺身豐厚扁圓穩住了上半部飛揚的勁勢,流則渾厚有力。遠觀此壺有如飛鳥於天。

鷓鴣提梁壺

變化提梁的型式及空心蓋鈕以虛襯實,塑造耐人尋味的效果。壺身成短圓筒狀,線條洗鍊明確,與蓋和提梁渾成一體。配以較長的流,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子冶石瓢壺

此壺采上小下大的圓台造型,把則為上大 下小的倒三角形,與壺身對應成趣。短直流,橋形蓋鈕高高拱起,底有三扁圓足。壺身與蓋密合無縫,滿水後亦不外溢。

紫砂壺公冶父壺

下大上小呈三角形的石瓢形,周身皆以圓弧線條構成,嘴、把、的處處銜接自然流暢,線條利落明確,起承轉合交待清楚。下以三圓足支起全身,使壺顯得挺括有神,沉靜而深伊永。

座有蘭言壺

壺體呈扁腹狀,直口,短頸,管狀流,配環形把。弧狀蓋,乳釘形蓋的中有小孔,底內凹,朱泥色華而不膩。渾圓雅緻,有大家風範。一側刻有「座有蘭言]。

瓜梨壺

瓜梨成壺,以蒂為的生動巧妙,壺身為瓜結實豐美,而不流於肥碩,有型有款。渾不似多數以瓜果肖型的作品務求飽滿欲破為美,此壺做來令人神清氣爽。

雙線竹鼓壺

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小石瓢壺

壺身及蓋鈕呈三角形,壺式飽飽厚厚,蓋鈕則輕巧巧拱起如橋狀。直流延壺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則順壺肩平伸向下弓起,形狀非圓非方,前後相應妙趣橫生。造型雖簡,卻更能在質樸中見深厚。

雲肩如意壺

造型簡煉有致,以細部雕琢刻劃加以變化。扁鼓身,直頸,管狀流微曲做蓄勁吞吐狀,環形把,下有三隻鼎狀足。肩上堆塑雲形圖案,壺口與蓋圈刻以仿古圖形,蓋鈕成蓮花微放狀。

顧景舟獨家鑒壺秘籍

1. 鑒別紫砂器:第一要了解藝人的手法,一個人有一個手法。經常真品與假品對照;第二看泥色;第三看圖案,仿古的東西一般一件東西一個圖章款。

2. 明代紫砂壺上無圖章款,都是刻自己的名字。

3. 清代早期壺流里的眼都是一個大眼。幾個細密的眼在時代上就晚了。就與民間使用泡茶有關係。

1983年 顧景舟 鷓鴣提梁壺

4. 乾隆紫砂壺器表紋飾微微凸起,是將調好的泥漿用筆慢慢堆畫出來的。泥漿必需研得與墨一樣細膩,然後用毛筆畫,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

5. 陳鳴遠生於康熙死於乾隆,在技術上是個了不起的人。

6. 紫砂包金漆的東西是在乾隆以後出現的。

顧景舟 大集玉壺

7. 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壺為乾隆時期的風格。

8. 紫砂胎描金漆竹節式壺,為太平天國時期的。

9. 紫砂泥料比例的多少決定胎色。

高腰線三足提梁套壺

10. 20—30年代時顧先生等人在上海做過一批仿紫砂,都不落款。

11. 南京、揚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壺真品,是出土的,它們的風格和泥色都相同,可看出明代紫砂壺的氣魄大,胎泥粗。

12. 清道光「行有恆堂」款紫砂梅花詩句壺,為假品。此壺底款「蔣貞祥造」,蔣貞祥是晚清光緒人,與道光「行有恆堂」款年代不符。

顧景舟 三線咖啡具

13. 看了許多陳曼生刻詩的壺,底款多數篆「阿曼陀室」,沒有寫過「陳曼生制」,這點應注意。

14. 古代人作壺的款時,字頭對頭流,字尾對著柄。

15. 「宣統元年正月元日」款的紫砂壺,壺柄尾部分別有「大生」「裕林」「迪恩」「東溪」「壽珍」等名款。這些人都是光緒時人。大生和迪恩是兄弟關係,姓范,一家人都作壺。

顧景舟 十一頭提梁壺

16. 嘉慶四年款紅砂小壺為真品。

17. 「松鶴軒」款紫砂壺,為民國時期作品。「松鶴軒」是上海一個鋪子的名稱。此壺刻字人叫「若水」,號叫姚壽銓。

18. 「黃玉麟」款紫砂樹根式壺是真品,為晚清同治光緒時的。

顧景舟 座有蘭言壺

19. 「陽羨邵友蘭制」款帶屜詩句紫砂壺,是真品,清道光年的。

20. 「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壺。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壺是造型碩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風格。但壺身文字為後刻。「適園主人」是誰不清楚。

21. 「楊彭年」款描金山水紫砂壺。楊彭年是嘉慶、道光時人。此壺為真品,泥色較標準,胎泥及做的工藝,都具有楊彭年制壺的風格。

22. 「志遠」款陰陽文紫砂扁方壺。清道光真品。壺底有「茶熟香溫」款。

23. 「國良」紫砂提梁式過。晚清時作品。國良原名為俞國良,1938年歿,死時60多歲。

24. 「邵亮生」款紫砂小扁壺,邵亮生是晚清人。

顧景舟制 九頭詠梅茶具

25. 「笨岩」款紫砂扁壺,是清同治作品。

26. 「味泉」款黑砂竹節式壺,清嘉慶作品。

27. 「赦記」款紫砂雷紋螭紐壺,作者是邵權衡,清同治時人。他曾孫現在還在宜興紫砂廠里工作。

28. 「冰心道人」款紫砂刻詩壺。「冰心道人」可能是程壽珍,為清同治時生民國二十幾年歿。

29. 「康熙年造」款黑砂銅提梁壺,清光緒作品。這類壺宜興燒好後,到煙台去燒黑。

30. 「康熙辛卯年制」款紫砂扁壺,壺蓋里有「宜興紫砂包用」章,「包用」章的出現到清晚期了。

31. 「宣統元年」款米色砂小壺,壺柄有「寶鱗」二字,是宣統時工匠姓宗。

32. 王南林是清乾隆時藝人,給宮廷里做過御器。

33. 「項聖思」款紫砂佛手式杯,「聖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為假品。聖思何時人不詳。南京博物院有件聖思款桃杯,很精緻。

34. 「史寶豐造」紫砂堆花小方花盆。是嘉慶、道光時作品。

35. 紫砂掛釉器皿從乾隆時開始的。共燒二次,先燒胎,要1000多度。器里掛白釉的東西,掛釉後再燒700多度。

36. 清乾隆紫砂畫彩山水大筆筒,為典型乾隆作品。底部為避免磨傷,刷一層黑漆。乾隆紫砂筆筒有的器表開小紋片,其原因是原來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干後又刷上一層稀的細泥的緣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高古典雅、妙不可言的王羲之的小楷,都在這了。到底哪帖為第一?
他的小楷才稱得上真正的養心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