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您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古人又是如何過清明節的呢?

您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嗎?古人又是如何過清明節的呢?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據說這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2006年,我國還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過幾天又是清明節了,今天我和大家聊聊清明節的由來和一些習俗。

(圖為介子推的塑像)

一、清明節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最後被逼自殺。申生有個弟弟叫做重耳為了自保,只能流亡他國。在他流亡期間,身邊的臣子陸陸續續地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介子推等幾個忠心耿耿的僕人,一直追隨著他。

流亡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他們受盡了屈辱,吃盡了苦頭。有一次,重耳忙著逃亡,幾日沒吃飯,最後餓得暈死了過去。介子推等人大驚,如果再沒有食物充饑的話,重耳必將性命不保。可是這荒山野嶺的,上哪裡找東西吃呢。介子推沒有辦法,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讓其他人端給重耳喝,騙他說是麻雀湯。

重耳幾天沒吃東西,一聽是麻雀湯,接過碗來,一股腦兒喝了下去。重耳喝完湯,舔了舔嘴巴,連說好喝,沒過多久,便慢慢恢復了力氣,於是繼續趕路。

這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納悶不解,幾經追問下,這才明白真相。重耳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即許諾有朝一日,自己如果能夠回國的話,定當重賞介之推。

(圖為介子推的劇照)

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平定了叛亂,回國當上國君,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晉文公登基後,紛紛重賞當時跟隨他出逃的人,可是不知怎麼的,唯獨卻忘了介之推。

介之推也不生氣,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功勞。當年即使自己不割肉,晉文公一樣會得到別人幫助而當上國君。於是,他默默地帶著母親回家,一直隱居在綿山上。雖然介子推不介意這件事情,但是卻有人為介之推鳴不平,還寫下了一首詩來諷刺晉文公的忘恩負義。

這首詩是這樣的: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這首詩在街頭巷尾慢慢地流傳開了,最後竟也傳到了晉文公耳中。

晉文公後悔不已,連忙命人前去召見介子推,結果卻說介子推一直隱居在綿山上。晉文公還不死心,親自帶著文武大臣前往綿山,恭迎介之推出山,可是介之推死活不肯出山。

晉文公手下有兩個奸臣,叫做趙衰和狐偃,非常嫉妒介子推,於是設下了毒計,向晉文公建言道,「介之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我們三面燒山的話,介子推為了母親活命,必定會下山。」

晉文公不知是計,信以為真,便點頭答應了。

趙衰、狐偃得令後,暗中命人四面燒山,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等到大火熄滅之時,晉文公率人上山,發現介之推與他母親抱著一棵大樹被燒死了。

(圖為介子推抱樹而死)

晉文公悲痛欲絕,抱著介子推的屍首痛哭不已。他為了紀念介子推,將三月五日定為火禁日,下令全國百姓在這一天禁止煙火,只能吃寒食。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臨近,慢慢地又被清明節取代,所以許多人便將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故事當作了清明節的由來。

介子推在重耳危難之時,不離不棄,還割股讓他充饑,足見介子推的忠義;重耳重賞手下卻唯獨忘了介子推時,他卻沒有主動討要封賞,也沒有因此心生怨恨,而是帶著母親默默地歸隱山中,足見介子推是淡泊名利的真君子。古往今來,像他這樣品德高尚之人,試問又有幾人?

(圖為清明節)

二、清明節的習俗

插柳

介子推被燒死的第二年,晉文公又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上綿山來祭拜介子推,卻發現當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又死而復生了。晉文公十分激動,當場下旨給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還順手摺下幾枝柳條,編成一個圈,戴在頭上,表示自己對介子推的懷念之情。

從此以後,文武百官和民間百姓紛紛效仿,都在清明節這天,插柳戴柳環,已示對介子推的懷念之情,後來慢慢地就相沿成風,流傳至今。

(圖為清明節插柳的場面)

掃墓

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這種習俗在秦之前就有,但不局限於清明日,到了唐朝還十分盛行,一直流傳至今。史料上記載:

「宋人歐陽修謂:"五代禮壞,寒食野祭而焚紙錢。"

清趙翼《陔余叢考》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明《帝京景物略》

(圖為古人清明節上墳的場面)

拜「城隍廟」

按照史書上記載,在明清民國時期,清明節那天,老北京的百姓紛紛前往城隍廟上香叩拜,天旱求雨水,多雨求晴朗,出門求平安、有病求康復等許願活動,那天廟會十分熱鬧,廟內有唱大戲的,廟外有賣南北貨物的,玲琅滿目,應有盡有。

(圖為城隍廟)

射柳

射柳其實就是清明節時候玩的一種練習射箭遊戲,是我國清明節的古老習俗之一。史料上記載:

「射者以尊卑為序。柳枝有削白處,如在白處射斷,且騎馬接在手上者為冠軍;只斷不能接者為次;其餘皆負。」

《金史·禮志》

意思是說射箭的人以身份高低為序。柳枝有一處削白,如在削白處射斷,並且騎馬接在手上的是冠軍;只是射斷不能接的是亞軍;其餘的都是不合格者。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古人射柳活動有了改進,不在柳枝削白,而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高掛在柳樹上,眾人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出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圖為射箭的場面)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現在叫做春遊。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正是外出郊遊的大好時光。古代人就有清明踏青的習慣,並一直流傳至今。史書上記載:

「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

《帝京景物略·高梁橋》

「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游高梁橋,曰踏青。」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

(圖為古人踏青的場面)

植樹

據說介子推死後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文武百官上綿山祭奠介子推時,卻發現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毀的老柳樹卻死而復活了,於是便晉文公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從此以後,民間百姓就有了在清明節植樹的習俗,並一直流傳至今。

(圖為小朋友植樹)

放風箏

清明時節放風箏,據說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清《帝京歲時記勝》中就曾記載過當時清明掃墓後,全城男女「各攜紙鳶」,比賽較勝的盛況,場面十分壯觀。

我們還有一句古話:「鳶者長壽」。意思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壽命長,而且按照現代醫學來看,放風箏對治療勁椎病有一定的益處。

現在春風裊裊,寒氣漸消,大家清明掃墓後,帶上風箏,帶上心情,和家人一起放飛風箏吧!

(圖為古人清明節放風箏的盛況)

蠶花會

在有些地方,有「清明大如年」的說法,會在清明那天舉辦別開生面的「蠶花會」。蠶花會上人山人海,活動繁多,有迎蠶神、翹高竿、搖快船、龍燈、鬧台閣、拜香凳、打拳、唱戲文等活動。有些活動在岸上表演,有些節目在船上表演,極具特色,十分好看。

(圖為清明節蠶花盛會的場面)

鬥雞

鬥雞,就是兩隻雄雞相遇或為爭食而相互打鬥,這種打鬥可置生死於度外,直到最後一口氣。鬥雞盛於唐朝,史料上記載:

「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鬥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家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放雞坊。」

唐代文學家陳鴻《東城父老傳》

這種活動不加堵住,偶爾玩耍一下也就罷了,但是沉迷其中,容易玩物喪志,不值得學習和推廣!

(圖為鬥雞的場面)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端午節」被韓國搶先一步向聯合國成功申遺,引起中國國內一片嘩然。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清明節還是端午節,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瑰寶,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來繼承和發揚老祖宗這種傳統節日!諸位看完這篇文章後,懇請大家動動手指轉發出去,讓更多地人知道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話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勇猛異常,善使槊,被人稱為「黑趙歲」,是誰?不是常遇春!
此人雖然只是個太監,但是聲名遠播,無人能比,令人佩服

TAG:清風明月話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