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音箱補完計劃——小愛mini上手評測

智能音箱補完計劃——小愛mini上手評測

在3月27日的小米新品發布會的最終關頭,雷總的一句標準鄂普:「還有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是yá軸產品哦!」以及望向台下的挑釁眼神,無疑把觀眾的情緒引到了最高潮。所以當這個yá軸產品亮相之時,觀眾中間就順理成章地爆發了一陣歡呼。

這個產品就是:小愛音箱mini版。

事實上,觀眾們的情緒激昂不止因為台上雷總的爽朗微笑和如利劍般的媚眼,更重要的是小愛mini的前作——小愛音箱標準版——自上市伊始就不斷在市場中掀起浪花。標準版的小愛以一個沒有競品的姿態秒上各大頭條和評測板塊——它音質優秀,功能齊全,配置中上,生態完備,連AI的聲音也顯得尤為溫暖耐聽,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它足夠便宜。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款mini版小愛能否如其前作一樣成為市面上炙手可熱的優秀產品呢?我們科技視訊第一時間上手了這款產品,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一 開箱及外觀

mini版小愛的包裝延續了米家雜貨鋪的一貫作風——簡潔,大方。

包裝盒側面註明了這款網路音箱的內容提供方,包括QQ音樂、蜻蜓FM,新浪微博以及得到等等。這些內容商共同支撐起了小愛完整的內容生態:電台,有聲書,音樂以及來自社交網路的內容,至於下方的小愛二次元虛擬形象這裡就不作評價了,某種程度上說,二次元宅是一個很「貼肉」的群體——喜歡她的未必買單,買了單的也未必在意。

包裝內部有5V2A的Micro-USB充電器,說明書和音箱本體三個物件。掃描說明書上的二維碼可以直接下載音箱的關聯APP,即小米AI。

小愛mini的機身三圍是:長寬皆90mm,高50mm。重量為210g。

外觀方面,整個機身為啞光的白色塑料材質。從主視角望去,小愛mini呈「曲率連續」的圓角矩形。這裡重點提及「曲率連續」這個詞,是因為它對於小米這樣的「糙漢」來說絕對算稀奇。在更注重工業設計的廠商,如蘋果,索尼那裡,圓角矩形的曲率連續是一個不變的前提,但在小米這邊就變成了萬年改不掉的「老大難」。雖然這仍然改變不了小米的「糙漢本質」。例如:

粗略地看,說明書的尺寸與音箱本體的主視角幾乎一致,但由於說明書的圓角矩形僅僅是「在矩形的四個角上各放一個1/4圓」,它的曲率是不連續的,所以它的弧度會突出於音箱主視角。如果小米真的能連說明書都做到曲率連續的圓角矩形的話,那這家公司才是真的懂什麼叫注重細節了。

乍看之下,音箱側面雖然與頂蓋部分的接縫明顯,但整個側邊的一體感很強,不過仔細一看,還是能看出四個圓角的中心有接縫,做工水準比較一般。正面有MI字樣LOGO,背面是Micro-USB供電介面。

底部就是這款音箱的喇叭,深灰色,開孔工整沒有毛刺,四個著點分別墊有與機身硬塑料不同的軟性腳墊,放在桌上不易滑動。

總的來看,這款音箱的設計和做工稱得上及格,雖然細節部分的處理略有粗糙,但整體上符合米家生態鏈系列產品的基本外觀特徵,如果你是一個米粉,家裡備齊了小米電飯鍋,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小米網關等等產品,那小愛mini能帶給你的不光是功能整合上的優秀體驗,在視覺感受上也相當不俗。顏值姑且算是這款產品的加分項吧。

二 聽感及體驗

即使音響設備往往是「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兩分貨」,但mini版小愛的這個價位仍然決定了它不可能有優秀的聽感體驗。從參數上看,4Ω的阻抗78dB的靈敏度讓人擔憂它的底噪控制表現,實際聽了一輪下來更篤定這個結論——底噪明顯,三頻混亂,幾乎沒有素質可言。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款音箱的喇叭位於底側,所以聲音一大,更容易讓擺放它的桌子(玻璃材質)產生共振並發出嗡嗡聲。

不過這款產品的定位其實並非是「音響設備」,如果再考慮到價格因素,較差的聽感體驗更不能算作是減分項,畢竟對於169元這個價位的產品和用戶來說,小愛mini能帶來的是「有」和「無」的本質區別。

說完了音質,我們來聊聊這款音箱的其他硬體配置。

為了讓音箱內部駐有一個「人工智障能助理」發揮作用,就需要一個運算單元進行硬體支持。小愛mini採用了主頻為1.2GHz的四核ARM Cortex-A7,對於運算簡單,性能要求極低的智能語音功能來說算是非常夠用了。

比起前作小愛標準版的6麥克風陣列,小愛mini採用的是4麥克風陣列的Beamfoming技術。所謂Beamforming,是指通過陣列增益、分集增益和復用增益三種方式來增加麥克風的解調信噪比。小愛mini和小愛標準版採用的都是陣列增益的方式。

簡單地說,小愛mini通過四個麥克風陣列搜集不同方位的聲音,通過對其中識別出的人聲進行加權,來提高它對用戶語音命令的識別程度,所以對用戶命令的反饋要比iPhone上的智障Siri好太多了。實際測試下來,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用一般說話時的音量就能成功對它發出命令,而在較為嘈雜的環境中,命令執行的成功率也尚可接受。

此外,雷總在發布會中特意提及了小愛mini的「空間識別」功能。在小米給出的描述中,所謂「空間識別」是指該音箱能對其周圍的環境進行認知,從而判斷用戶所處的方位,當用戶家中有多台小愛mini的時候,會自動判斷該由哪個具體的音箱進行應答。雷總還指出,小愛mini在進行空間識別之前,需要先驗證一次,也就是用戶第一次發出的語音指令將會由多台音箱共同應答,而到了第二條,就會由特定的音箱進行應答。

這些特徵描述實際上指明了小愛mini所謂「空間識別」功能的技術原理。本質上,當多台小愛mini存在於同一網路環境的時候,為了能夠準確地找到與用戶距離最近的那台,就需要進行兩次驗證。

第一次,是對用戶發出的語音指令的聲壓進行判斷(也就是音量大小),音量越大,距離就越近,反之音量越小,距離就越遠。而在用戶發出指令時就會選擇距離用戶最近的一台進行應答。

第二次,是需要對多台小愛mini之間進行「握手協議」驗證,也就是多台小愛mini之間會利用Wi-Fi傳輸帶有身份驗證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小愛mini 1號和小愛mini 2號乃至3號、4號之間會互相確認對方的存在,從而實現身份驗證。

兩次驗證可以同時進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用戶發出的第一條語音指令會讓小愛mini的「空間感知」失效。

這兩個功能的實現並不複雜,而當使用場景中有多台小愛mini的時候對用戶體驗的提升有奇效——這也能從側面證明了,小愛mini本質上不是一款獨立的「智能音箱」,而是需要多台聯動的「智能音箱組合單元」,至少在小米的產品經理眼中是如此認為的。

軟體和內容生態方面。在APP小米AI中可以看出小愛的生態確實足夠強大,正如上文所說,有聲書,社交網路,電台,音樂一應俱全。但雖然內容夠豐富,體驗卻基本不及格,例如無法根據藝術家瀏覽音樂,無法根據電台主播瀏覽內容,也無法根據作者瀏覽有聲書等等,造成這些不足的原因有兩種可能:要不然就是小米AI的生態建設還走在路上,而且還要走相當遠的路程才能達到「好用」的程度;要不然就是小愛mini更鼓勵用戶通過語音進行交互,而非在手機上直接操作。

說起交互,除了語音指令之外,小愛mini還支持按鍵操作。包括播放/暫停,提高/降低音量,禁用/開啟麥克風,以及初次開機時需要用到的開啟配置模式。不過這個按鍵體驗比較廉價,尤其是位於正中間的「開啟配置模式」按鍵,可能是由於內部構造不合理,在按下去的時候非常容易誤觸到上方或者下方的按鍵,不知道小米把按鍵做成這麼差的目的是不是也要鼓勵用戶使用語音操作呢?

總體評價體驗方面,不提音質:生態強大但APP體驗有待加強,語音助理功能非常超值,但除了語音之外的常規交互比較一般。

三 購買建議

如果用一句話來重新描述小愛mini的話,那應該就是——「適合家用場景,不可移動,外觀加分的內容提供窗口」。

所謂內容提供窗口,是指出它與一台音箱的本質差別。相比於一台音箱的產品定義(無論是智能的還是非智能的),小愛mini的音質稀爛,設計有槽點,身材輕巧但無法外出攜帶,對網路環境極其依賴。

有趣的是,標準版小愛音箱卻完全不同,它音質可圈可點,空氣凈化器式的外觀更符合家居場景。比起音樂,mini版小愛更能提供的,應該是網路上海量的音頻內容——可以判定,真正的「音箱」至少是標準版小愛的多種身份(用途)之一,而小愛mini版則是用音頻內容填充進那些標準版小愛鞭長莫及的空閑家居場景。

小米這種把智能音箱的使用場景分為「強音樂需求」和「弱音樂需求」的方法,雖然談不上專橫跋扈,但多少有那麼一絲武斷。在用戶的實際體驗中,音箱的使用場景不僅可分為需求的強弱,還能分為對音量的需求,對氛圍的需求以及對音樂內容的具體需求等等等等。

從mini版小愛上可以看出,小米認為在眾多音頻內容的廣袤海洋中,音樂並不是一個獨樹一幟且不可替代的必須品,它與有聲書,與播客,甚至與音頻版的社交網路上的閑言碎語並無二致。小米從來都不愛音樂,他們的聲學產品(除了標準版小愛)基本都能用慘烈形容,對於有真·音樂需求的用戶來說,小愛mini可能會成為他們的噩夢,標準版的小愛才更適合他們,而Apple的HomePod才是符合他們的需求和定義的終極之選。

如果你的家裡還有需要音頻內容填滿的弱音樂需求空間,如廚房,廁所,卧室等等,小愛mini版作為小愛標準版的「補充」,簡直就是能常伴你左右的話癆利器。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有個房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視訊2016 的精彩文章:

4K清晰 索尼Xperia XZ2、XZ2 compact香港發布
常程微博撩老粉,聯想新機搞什麼名堂?

TAG:科技視訊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