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摺疊與協同 金融科技發展新態勢

摺疊與協同 金融科技發展新態勢

華夏時報網

本報記者于娜 成都報道

如今,移動互聯技術加上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雲計算技術、區塊鏈技術,正在形成新的生產力,也正在構建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3月30日,以「大資管時代下銀行向凈值型轉型的策略」為主題的,2018中小銀行發展論壇暨直銷銀行聯盟春季峰會在成都舉行,有關中小銀行轉型的技術策略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話題。論壇暨聯盟高級顧問、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認為,觀察最新的金融科技動向,可以看到摺疊與協同的新態勢,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以信任鏈接為紐帶的摺疊

「金融不再只是二維的平面世界,而是可以摺疊的三維空間。」李禮輝說。

支付市場通常是中心化的多節點結構,如今已被摺疊。微信支付、支付寶應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構建以信任鏈接為紐帶的支付和生活服務平台,突破傳統的支付模式,如今已實現千萬級商戶與十億級消費者之間簡單、安全、快速的直線鏈接。

信貸市場的傳統模式屬於平面延伸結構。信息不對稱是常態,信用的建立必須經過可信任的中央節點,信用形成所需的周期長、成本高,信用可及的範圍小。大數據應用在金融機構同小微企業、平民大眾之間構建直接的信用鏈接,發展普惠金融,信貸資金流向位於實體經濟底層的千萬戶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而且借貸利率可以接受,信貸風險可以控制,風險成本可以承受。

金融機構對客戶身份的識別一直採用證件加密碼的間接方式。最新的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人臉+眼紋+聲紋的人工智慧身份識別不再需要「第三方介入」,而且準確率高達99.99%以上,超過人工識別的平均準確率。

李禮輝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構建了全新的信任紐帶,經濟主體、社會主體之間的平面空間被摺疊了,弱信任變成可信任,長距離變成零距離。

與此同時,5G時代正在到來。據了解,2月25日,20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前夕,華為面向全球發布首款符合3GPP全球權威通信標準的華為5G商用晶元「5G01」和華為5G商用終端「5G-CPE」。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定義的5G標準,5G網路具有高速率、廣聯接、低時延三大特點,可實現高達20Gbps的峰值下行速率、每平方公里聯接100萬個設備和低至0.5ms的時延。基於5G網路的增強型移動寬頻eMBB和物聯網IoT應用將爆髮式增長,預計2025年全球鏈接數將達到1000億。

「這意味著5G時代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將實現准實時鏈接,摺疊後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趨近於零。5G時代的金融科技創新必將成為新的熱點。」李禮輝說。

以流程再造為紐帶的協同

「現行的金融業信息技術系統總體上屬於平面交互結構,多年的運行實踐一方面證明了大主機系統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跨系統流程難以協調、難以優化的短板。」李禮輝認為,複雜的金融交易要求高效率的多方協同。例如,資產託管、供應鏈金融等業務的最佳架構,應該是達成不同參與方實時共享共管的要求,達成高速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標準。

他認為,近期,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取得突破,利用區塊鏈技術重構管理和服務流程,可以打造零距離、多維度、一體化金融服務模式。

區塊鏈開源技術平台應用於中小銀行聯合業務管理,可以實現合作銀行所有交易信息的完整記錄、同步更新和安全保護,交易過程和清算過程實時同步,大幅度提高資金結算清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時支持監管機構作為觀察節點,實現穿透式監管。

區塊鏈開源技術平台應用於供應鏈金融,可以在生產商、銷售商、金融機構、投資人等交易主體之間,實時傳遞數據加密的交易信息,提高供應鏈內企業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數據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杜絕供應鏈融資常見的虛假貿易現象。

基於分散式賬本平台建立的資產託管系統,實現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投資顧問、審計方等多方角色互聯互通,實現信息的多方實時共享和託管資產共同監督。能夠免除傳統技術架構下因參與方過多造成的重複信用校驗的過程,縮短業務環節。

在這裡,區塊鏈的共識演算法、加密演算法、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構建了多維度直接交互架構,實現眾多參與方之間的零距離、零時差的交通,目前已經達到的每秒上千筆的算力可以適應較多高複雜性金融交易場景需求,可以做到自定規則,協同治理,歸併校驗,避免重複,精簡流程,共享信息,提高效率,節約成本,表現出突出的技術優勢。

李禮輝表示,以信任鏈接為紐帶的摺疊,以流程再造為紐帶的協同,展示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態勢,展示了金融科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新時代呼喚更高效、更可靠的金融服務。管理流程的科學性和效率,決定銀行對客戶的議價地位和能力;服務流程的友好性和效率,決定銀行對客戶的吸引力和粘性。中小銀行應該選擇合適的技術策略,支持銀行的升值戰略。

融合固本穿透是推進關鍵

李禮輝認為,新技術的融合,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集成,以效率為中心重構金融服務流程,打造零距離、多維度、一體化的金融服務。

例如,人工智慧技術與大數據技術融合,有可能提高信用評價、風險定價、投資決策、信貸決策的效率,創新智能風險管理、智能投資研究、智能投資顧問模式。人工智慧技術與區塊鏈技術融合,有可能實現可預設、可認證、可監測、可追蹤的點對點交易,引入法律規則和監管控制節點,實現價值交換、契約執行、監管監督的同步處理,確保價值交換符合契約原則和法律規範,在保證交易品質的同時,提高監管效率。人工智慧身份認證與區塊鏈物權認證技術融合,有可能開發智能支付、智能交易、智能資產託管等系統,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

「推進技術、資本、數據、市場等資源的整合,以效益為中心重構商業合作模式,提高金融科技創新的效率和效益。」李禮輝說。

例如,市場定位趨同但經營區域有別的中小銀行,可以雙向選擇,組成金融科技聯盟,抱團發展,聯合投資金融科技研發單元,集中科技資源,統一研發,統一維護,共享成果,共擔成本。

又如,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分享的原則,建立長期合作商業模式。科技企業負責某類金融產品及服務平台的研發、維護和升級,金融機構負責創新產品服務的銷售和管理,雙方按照約定條件和比例分享創新產品和服務形成的新增利潤。

當然,金融科技歸根到底是金融數字化、智能化的能力,金融科技創新當然要有突破天花板的勇氣和智慧,要有能力開闢藍海,創新產品和渠道,創新服務流程和管理流程,創新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李禮輝表示,任何金融創新也都必須固本守初。金融科技正在改變甚至顛覆金融的業態,但並不改變金融的本質。金融的本質,一是價值融通,優化經濟資源配置;二是信用創造,維護市場經濟根基;三是用別人的錢做自己的生意,既要內部控制又要外部監管。實踐證明,金融科技推動創新和進步,也必然伴生風險和隱患。金融科技的發展必須規範有序。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堅持保護投資者、存款人的根本利益,是成熟國家金融監管的底線,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中小銀行的科技創新之道應該是:勇於創新但固守金融的本源,敢於變革但不觸碰金融安全的底線,善於構建捷徑但不走旁門左道。

「科技創新讓金融不再單純,金融制度建設要與時俱進,對於摺疊的金融業態,勢必實施穿透式監管。」李禮輝認為,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方案已經確定,未來金融監管的大趨勢,首先是穿透市場,也就是穿透線上線下、地上地下,穿透不同產品、不同渠道、不同機構,能夠區分法人、區分產品、區分渠道、區分市場,形成一體化、多維度審慎監管體系。

其次是穿透國際。對於網路金融,勢必加強國際監管協調,達成監管共識,建立國際監管統一標準,採取國際監管一致行動,聯合研發可行的技術方案,有效管控資金在「鏈上地下」的跨國違法流動。

穿透式監管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金融監管的空白和縫隙,違規套利將越來越難以實現。「中小銀行、直銷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既要更加註重穿透市場,形成差異化競爭力,也要主動適應監管大原則,形成合規競爭力。」李禮輝建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石油第一大進口國擁有價格坐標 中國原油踏上國際化征程
兩個「諾米」引發的商業模式之爭:名創優品十元店模式遭質疑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