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做大,寒食興起,龍抬頭你都知道,上巳節怎麼就無人問津?

清明節做大,寒食興起,龍抬頭你都知道,上巳節怎麼就無人問津?

[導讀]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清明節祭祀先祖的物品檔次、規格節節攀升。在大力提倡不忘傳統文化的今天,與清明節息息相關的寒食節,已經開始進入了很多人的視野,但是另外一個與清明接近的節日「上巳」,卻依然待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什麼節?上巳節!]

「龍抬頭」的風俗很多人都知道,畢竟「二月二」大家還是比較重視的,這一天過去之後,理髮店的人數直線上漲。而與「二月二」毗鄰的「三月三」同樣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上巳節

上巳節作為傳說中軒轅皇帝的誕辰,在西周時期就成為了民間的節日。經歷了百年的沉澱,在漢朝成為了國家慶典——類似於現在的國家法定節假日,從此登堂入室,廣為流傳。發生在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的「蘭亭集會」就是王羲之與三五好友在上巳節遊山玩水的著名代表。又過了幾百年之後,在杜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映襯之下,上巳節已經成為了全民的狂歡,登上了它的巔峰。登上巔峰的上巳節,開始與寒食、清明合併在一起,按照唐朝的規定,這是一個連續休息三天的「小長假」。

登上巔峰之後,上巳節在宋代經歷著衰落:《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很多宋代的盛景,但是卻尋不得半點關於「上巳節」蹤跡,「歌祓禊,聲聲皆楚調」的調調里,通露出的大多是關於「新異」的情形,連柳永都覺得「上巳節」是一個新鮮的玩意兒了。

[新項目、新習俗]

在唐朝將三節合一之後,朝更是直接頒布了國家規定:寒食節掃墓、悼念亡靈的形式,成為了清明節的硬性規定,連最富有上巳節特色的戴柳圈,也成為了清明節的特色,所謂「楊柳青青柳色新」,正是如此。在元代的時候,中國人民在清明節「玩柳」上玩出了新高度,《識小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元人以鵓鴿貯葫蘆中,懸於柳上,彎弓射之,矢中葫蘆,鴿飛出,以飛之高下為勝負,往往會與清明端陽。」

元代人不光會玩兒柳,還有了新項目,《析津志》記載了盪鞦韆這一新的習俗:「清明寒食,宮廷於是節最為富麗。綺麗彩索鞦韆架,自有戲蹴鞦韆之服。金袖衣襦,香囊結帶,雙雙對蹴。綺筵雜進,珍饌甲於常筵。中貴之家,其樂不減於宮闈。達官貴人,豪華第宅,悉以此為除祓散懷之樂事。」

根據《帝京景物略》的記載,明清時期,掃墓已經成為了清明節的主流:「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

[綜述]到了民國時期,清明節似乎成為了孩子們的專屬,《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到:「今人不為節(指代清明),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現如今呢,清明節的活動變得更為單調,在這祭祀先人,緬懷先祖的日子裡,中國人們,需要多一些虔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澄心侃古今 的精彩文章:

南京保衛戰落到唐生智頭上真因毛遂自薦?實則必敗,無人願背鍋
夫妻還是母子?楊文廣和穆桂英二人究竟誰是杜撰,誰又真實存在?

TAG:澄心侃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