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失的70後、焦慮的80後、奮鬥的90後,誰該為「中年危機」買單?

消失的70後、焦慮的80後、奮鬥的90後,誰該為「中年危機」買單?

之前,網路上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火了,伴隨著「中年油膩」,中年危機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中年油膩」的走紅反映出了以70後、80後為代表工薪族的深層焦慮。這種焦慮不僅表現在人到中年,身體卻出了問題,頭髮脫落、腰酸背疼、每天端著保溫杯。人們焦慮的核心是熬到了可以賺錢的年紀,卻發現自己沒有賺錢的空間。

如今,這種焦慮不光附身在70後、80後身上,已經蔓延到不少90後人群中。

小張,1990年生,畢業於國內重點大學,是橙哥身邊的一個朋友。她原先在一家國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工作,有著5年的審計經驗,並考取了註冊會計師(CPA)證書。結婚後,考慮到生育和家庭,便辭去了需要經常出差和加班的審計工作。

小張原本覺得憑藉自己的工作經驗和財會專業能力,到企業中找一份相對穩定的財務工作比較容易。然而在求職過程中,卻吃了閉門羹。面試單位對小張的工作能力和財務專業知識表示了肯定,但卻糾結於小張的年齡問題。

在小張面試的過程中,幾乎所有單位都把應聘者的年齡規定在35歲一下。而年近30的小張,已婚未育的情況成為企業拒絕她的重要原因之一。

仔細一想,企業的拒絕有一定道理。年近30已婚未育,此後小孩剛生下來的前幾年,身為母親的小張難免會為家庭而分散工作上的精力,這是用人單位不希望看到的。

可是等孩子大一點再去找工作,小張已經臨近了35歲這一「警戒線」,一股焦慮感便襲上小張心頭。

35歲,職場的分水嶺

自古職場如青樓,不許樓里見白頭。目前,中國企業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打開「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求職網站,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35歲以下者。甚至連一些普工的招聘標準,都定在了45歲以下。人才市場上的這樣一種現象被稱為「35歲危機」。

這也是造成70後、80後中年危機感的重要原因。當你累積了一定工作經驗,不滿於現狀想去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時候,卻發現社會留給你改變的空間其實十分有限。每當就業季,找工作難的不止是應屆畢業生,對於35歲以後的中年人,他們的求職成本、轉型成本會更高。

為何在招聘市場會出現35歲——這一職場分水嶺?

橙哥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1.中年人的天然劣勢和高昂成本。

人到中年,從體力上、精力上自然不如20多歲的年輕人。況且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小孩要照顧,對薪水的要求比年輕人高,精力也不可能100%投入在工作中,還需要考慮家庭。

就好比一個業務崗位,經驗豐富的中年人可以達到100%工作標準,但需要月薪1萬;而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可以完成70%-80%,只需要月薪5千。那作為老闆,自然更傾向於聘用後者。

2.狼性文化影響企業招聘

狼性文化最早流行於互聯網企業。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人人都大談互聯網思維,主張狼性文化的企業運作思維也延伸到各行各業。

狼性文化強調員工競爭至上、拼搏至上,對工作和事業要像狼一樣時刻保持「貪性」。企業不是養老院,不是混吃等死的地方,在工作中付出的越多,收穫才能越多。

對比35歲以上的中年人,20-35歲的年輕人正處於事業的起步階段,一無所有的他們更加適應狼性文化的企業氛圍。在艱苦奮鬥方面,年輕人相對更能吃苦,經得住熬夜加班;在創新方面,年輕人思維相對活躍,對新鮮事物的學習應用能力更強。

對現在的企業來說,生存發展是第一要務,想在充滿競爭的市場中有所作為,狼性文化必不可少,體現在員工招聘環節,自然而然傾向於聘用年輕人。

既然中年人找工作難、換工作煩,那麼老老實實在自己原先的工作崗位干好就可以了,何來中年危機之說?

事實上,中國企業目前的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這一現象在互聯網企業尤甚。一方面,企業在招聘環節設置了「35歲」這道生死線;另一方面,不少企業正在逐步「清理」公司中年齡達到「紅線」的老員工。這才是讓很多仍舊在職的老員工充滿焦慮,催生「中年危機感」的核心。

早先,網上傳言華為將在中國區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在研發部門清退40歲以上老程序員的消息。雖然華為後來出面闢謠,這則消息純屬謠言。但是,華為強調拼搏奮鬥、鼓勵年輕人上位的企業文化卻是真的。

而在2017年末,中興網信70後程序員歐某被勸辭跳樓的新聞,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越來越多的老員工消失在職場,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橙哥以前就職的單位,35歲以上的員工就非常少,連項目經理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身邊的朋友也向我反映,企業里年齡大的員工越來越少,每年公司都會招進許多年輕血液,整個公司除了老闆和高管,全是稚氣未脫的面孔。

那麼,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來了,35歲或40歲以上的中年人,都到哪去了?

消失的70後?

儘管未來的退休年齡很可能會延遲到65歲,但按目前60歲的退休年齡算,35-60的適齡就業人群,是指1958-1984年出生的人。其中,70後的人群正處於40-49的人生黃金階段。

正所謂男人40一枝花,40不惑的中年人正處於精力、經驗、人情世故的巔峰期。

然而我們拋開體制內如公務員、部分央企國企等單位,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已經看不到他們的身影,這令橙哥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究竟去哪了?

有人說,步入中年的70後及一部分80後,在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後,已經晉陞為公司的領導層。

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任何公司的組織架構,其本質都是金字塔結構。有能力爬上金字塔頂端管理層的人,只佔少數,屈指可數。

統計局發布的《2017中國統計年鑒》顯示,我國目前35-60歲的人口佔比為37.74%,20-34歲的人口佔比為23.06%。若按中國13億人口計算,20-60歲適齡就業的總人口接近8億,其中20-34歲約有3.1億人,35-60歲約有4.9億人,年齡在40-49歲的70後約有2.2億人。

數據來源:2017中國統計年鑒

若按年紀大者升為管理層的邏輯,不光70後,加上60後及部分80後,35歲以上的適齡就業人群達到4.9億。中國有4.9億管事的,3.1億幹事的?這個邏輯顯然說不通。

另外一種創業說,同樣站不住腳。相比上班拿工資,創業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來說,風險和成本更高,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走創業路線的中年人也是少數。

查閱各處資料,橙哥都沒有發現包括70後在內,35-60的人群的就業分布情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薪酬較高的互聯網、金融等行業,35歲以上中年人的身影正在逐漸減少。

2017年,華為運動健康曾發布一份《2017IT四大巨頭員工身體狀況排行榜》的報告。報告顯示,阿里巴巴、華為、百度、騰訊四大巨頭的員工平均年齡分別為:32.2歲、30.1歲、29.2歲、28.9歲。

涉及到企業內部機密和敏感性,沒有一家巨頭出面承認這份報告中數據的真實性。但窺一豹可見全身,互聯網企業員工普遍年輕化是不爭事實。

在橙哥看來,除去在體制內的、爬上管理層的、創業成功的等少部分中年人,相當一部分年齡在35-60歲的人群應該在傳統製造業中的基層崗位工作,有些人甚至只是臨時工。我們在車間、廠房、基建項目等地方,或許能看見他們的身影。

相比互聯網企業年輕人的高昂薪水,他們拿著微不足道的薪水,卻承擔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生活壓力。

狼性文化,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提到狼性文化,許多人都會想到華為。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都對狼性文化深信不疑。

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執行著「996」的工作方式,即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周6正常上班。加班熬夜,成為年輕人的家常便飯。

狼性文化不僅體現在拚命工作上,還強調積極競爭。不光同外部競爭,企業內部的員工之間,也強調競爭。能者上位,讓年輕人「搶班奪權」成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這就使得狼心文化成為了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從優點看,狼性文化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的運轉效率,挖掘了員工的內在潛力,最大化的為企業創造價值,讓公司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佔得先機。

從缺點看,狼性中深藏著殘酷無情,你死我活的本質,在企業內部員工的競爭之中,由於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強硬的剛性文化,老闆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互相提防、互相猜忌,產生巨大的內耗。

從短期看,以年輕人為動力源泉的狼性文化能讓企業充滿活力;從長期看,狼性文化則是摧毀企業,甚至整個就業生態的毒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80年代初,日本已經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世界一流的發達國家。

那時候的日本企業跟現在中國企業主張的狼性文化非常相似,都是強調工作至上、加班至上。也是從那個時候起,日本人給世界留下了勤勞肯干、工作嚴謹的印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趕地鐵上班的日本工薪族

而隨著泡沫經濟到來,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時至今日,日本GDP總量已被中國超越。

但最有意思的是,日本曾經的「狼」,如今成了「狗」。有數據統計,日本在2017年約有450萬青壯勞動力不願工作,淪為「啃老族」。這群人逐漸邁入中年,沒有退休金、也沒有存款,對日本已經老齡化壓嚴重的社會福利體系帶來沉重的負擔。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日本年輕人不願意工作了?

BBC曾對日本老齡化問題做過一期節目,其中就探究了日本年輕人從「狼」到「狗」,喪失工作熱情的原因。

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啃老族」的父母一輩憑藉狼性的奮鬥精神,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而隨著日本經濟衰退,到80、90這一代日本人,很多人對未來充滿悲觀。在他們看來,即使再奮鬥、再拼搏,他們的財富水平也不會超過父母那一代,頂多與父母輩的時代持平,與其如此,不如破罐破摔,靠父母的財富也能夠生活,失去了奮鬥的動力。

而中國的情況則截然相反。80、90一代的中國年輕人,他們知道中國經濟正在越來越好,他們知道通過自己奮鬥,財富水平會超越父母那一代,過上自己夢想中的富裕生活,因此狼性文化才有了生存空間。

因此,橙哥認為,狼性文化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時代產物,它緊緊抓住了中國年輕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企業盛行狼性文化,過分看重了年輕勞動力的作用,無形之中弱化了中老年勞動力的職場地位,催生了中年危機這一社會問題。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才的激烈競爭,產生了70後、80後為主的中年危機焦慮,再過幾年,90後也將步入35歲這一職場分水嶺。

面對前有應聘限制,後有辭退危機,未來中年人該何去何從?

誰該為中年危機買單?

有人說,人到中年,到了賺錢的年齡,卻沒有賺錢的本事,只能怪你自己不努力、不上進。你的懶惰讓你為中年危機買單。

這種雞湯式的想法,也催生了現在知識付費、在線教育經濟的興起。

誠然,為自己充電,做更有競爭力的自己,這沒有錯。但說中年人為自己的中年危機買單,只能是掩耳盜鈴。

未來,中國也將面臨老齡化的問題。從《2017中國統計年鑒》可以看出,以13億人口計算,目前20-60歲的適齡就業人群接近8億,其中35-60歲人群佔比61.53%,20-34歲人群佔比38.47%,在35歲這個分水嶺,目前青年人與中年人比例呈六四開。

再過5年,35-60歲人群佔比達到65.27%,20-34歲人群佔比降低到34.79%。

而10年之後,35-60歲人群佔比上升至70.21%,20-34歲人群佔比低至29.79%。青年人與中年人比例達到三七開。在就業市場,平均每10個人當中,就有7個人年齡在35歲以上。

未來10年適齡就業人口年齡結構佔比(數據來源:2017中國統計年鑒)

可以說,未來十年中國的勞動力供給將發生結構性轉變,20-34歲的勞動力比重大幅下降,更多的人將面臨「中年危機」的挑戰。

而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有一部分就業崗位也將由機器替代人類工作。對於身體條件不佔優、就業環境不友好的中年人,這已經不是通過自我充電,就能解決的就業競爭問題。

因此,無論是70後、80後還是未來的90後,誰都不應當為中年危機買單。中年危機這個問題,是未來十年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

從個人角度看,及時學習新鮮事物,時刻保持自我充電,是提升自身競爭力、預防未富先老的有效手段;

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不僅有發展盈利的需求,同時還承擔著社會責任。隨著勞動力年齡結構的改變,我們希望看到,在未來招聘中「35歲以下」等字眼可以在招聘廣告和招聘者心中消失,企業裁撤老員工的比重有所改觀。

從社會的角度看,我們的思維觀念應當改變。未來十年,一提到「上班族」,人們想到的不再是打著領帶、噴著香水或穿著高跟鞋的年輕人。而是我們這些端著保溫杯、泡著枸杞茶的中年人。

時間要流逝,經濟要發展,公司要賺錢,家庭要開銷,而我們,也要一起慢慢變老。

引導閱讀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

更能消幾番風雨,最可憐一堆肉軀。曾幾何時,我們除了未來一無所有,我們充滿好奇,我們有使不完的力氣,我們不怕失去,我們眼裡有光,我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下身腫脹,我們激素吱吱作響,我們熱愛姑娘,我們萬物生長。曾幾何時,時間似乎在一夜之間,從「賴著不走「變成「從不停留」。曾幾何時,連「曾幾何時」這個詞都變得如此矯情,如果不是在特殊的抒情場合,再也不好意思從詞庫里調出來使用,連排比這種修辭都變得如此二逼,不僅寫詩歌和小說時絕不使用,寫雜文時偶有用了也要斟酌許久。

不可避免的事兒是,一夜之間,活著活著就老了,我們老成了中年。在少年時代,我們看書,我們行路,我們做事,我們請教老流氓們,我們盡量避免成一個二逼的少年。近幾年,特別是近兩三年,周圍的一些中年人被很持續地很有節奏地拎出來吊打,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油膩。這些中年人有些是我的好朋友,有些是我認識的人,有些我耳聞了很久。他們有的是公共知識分子,有的是意見領袖,有的是相對成功的生意人。小樓一夜聽春雨,虛窗整日看秋山,男到中年,我們也該想想,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男。

我請教了一下我周圍偶爾或經常被油膩中年男困擾的女性,反觀了一下內心,總結如下,供自省:

第一,不要成為一個胖子。如果從小不是個胖子,就要竭盡全力不要在中年成為一個胖子。中年男的油膩感首先來自體重。人到中年,新陳代謝速率下降,和少年時代同樣的運動量、同樣的熱量攝取,體重一定增加。管住嘴、邁開腿,人到中年,更重要的還是管住嘴。還要意識到,中年的體重不止是在皮下,更多是在內臟,想想這麼多年來吃的紅油火鍋和紅燒肘子就不難理解了。所以,輕度、適度鍛煉不能保證體重減少,建議考慮階段性輕斷食。我們曾經玉樹臨風,現在風在樹殘,但是樹再殘再敗再劈柴,我們也要努力保持樹的重量不變。我們要像厭惡謊言、專制、謬誤、無趣、低俗、庸眾一樣厭惡我們的肚腩,我們要把還能穿進十八歲時候的牛仔褲當成四十歲時候的無上榮耀,朝聞道,夕可死,朝見肚腩,夕可死,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一胖不除,何以除邪魔。如果我們覺得保持體重太難,就多想想我們周圍那些為了減輕體重義無反顧、萬死不辭的偉大女性們。

第二,不要停止學習。我做實習醫生的時候,聽一個心內科副教授和我們談人生,他大聲說:「三十不學藝,真老爺們兒,四十歲之後不必讀書。」在我的少年時代,這是第一次有個男人讓我體會到了濃重的中年油膩感。如今,有網路和書,隨時隨地皆可學習。儘管北上廣深房價太貴,無房可以堆書,我們還有Kindle。腹有詩書氣自華,人醜人到中年更要多學習。吹牛逼能讓我們有瞬間快感,但是不能改變我們對一些事情所知甚少的事實,不能代替多讀書和多學習。人腦是人體耗能最大的器官,多學習多動腦的另一個好處是幫助減肥。

第三,不要呆著不動。陷在沙發上看新聞,陷在酒桌上談世界大歷史和中國復興,陷在床上翻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能讓我們遠離「三高」,不能讓我們真正偉大。四十歲以後,自然規律讓我們的激素水平下降,但是大劑量運動可以讓我們體面地抵抗這一規律。而且,人到中年,能讓我們快樂的而且合法合規的事兒越來越少,大劑量運動是剩下不多的一個,大劑量運動之後,給你合法合規的多巴胺。如果肉身已經不能負擔大劑量運動,說走就走,去散步,去旅行,也好。

第四,不要當眾談性(除非你是色情書作家)。少年時胯下有猛獸,不談性不利於成長。中年後大毛怪逐漸和善而狡詐,無勇而想用,要有意識地防止它空談誤國。樹立正確的三觀,招女生喜歡這件事其實和其他複雜一些的事情一樣,天生有就有,天生沒就沒,少年時不招女生喜歡,中年後招女生喜歡的概率為零,中年後,女生可能喜歡你的其他一切、除了你。如果心中還有不滅的火,正確的心態是:看女色如看山水,和下半身的距離遠些,相看兩不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和山水不同的是,在徵得對方同意之前,請不要盯著女生看。即使忍不住盯著看,也不要一雙大眼睛裡全是要吃掉她的光芒和一嘴的口水。關於眼神的告誡,也適用於權、錢等其他領域。

第五,不要追憶從前(哪怕你是老將軍)。我們都是塵埃,過去的那點成就其實都談不上不朽。中年不意味著生命終結,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回憶從前。糾集起我們最好的中學校友、最鐵的從前同事、最愛的前女友們,暢談一壺茶、兩瓶酒的從前,再尬聊,也只能證明我們了無新意。就算到了二零二九年人類不能永生,四五十歲也不能算是生命的盡頭。積攢嘮叨從前的力氣,再創業,再創造,再戀愛,我們還能攻城略地、殺伐戰取。大到創造一個世界上沒有的產品和服務,小到寫一首直給人心的詩、養一盆菖蒲、做一本書、陪一隻貓,做我們少年時沒來得及做的事,耐心做下去。

第六,不要教育晚輩。我們有我們的三觀,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三觀。我們的三觀有對的成分,年輕人的三觀也有對的成分,世界在我們不經意之間一直在變化,年輕人對的成分很可能比我們的高。即使我們堅定地認為我們是對的,也要牢記孔子的教導:不困不啟。尤其是,不要主動教導年輕女性。即使交流中不能說服對方,也不要像我老媽一樣祝福其他持不同意見者早死。

第七,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兩年前才第一次去日本,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美好到偉大的食物,而是日本人骨子裡不願意給人添麻煩的態度。在高鐵車廂里,不僅沒人不戴耳機看視頻,連打電話都是禁止的。人到中年,管好自己,在經濟上、情感上、生活上不給周圍人添麻煩。

第八,不要停止購物。不要環顧四周,很衝動地說,斷舍離,太多衣服了,車也有了,冰箱里的吃的吃不完,實在沒什麼想買的東西了。完全沒了慾望,失去對美好事物的貪心,生命也就沒有生趣。一個老麥肯錫,八十多歲了還在教麥肯錫年輕的項目經理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團隊、管理事情。他偷偷告訴我保持年輕的訣竅,不能常換年輕女友了,一定要常買最新的電子產品,比如最新的電腦、最新的手機、最新版的VR女友。

第九,不要髒兮兮。少年時代的臟是不羈,中年時代的臟是真臟。一天洗個澡,一身不油光。一旦謝頂,主動在髮型上皈依我佛。其實買個松下的電動剃頭推子,脫光了蹲在洗手間,自己給自己剃,兩周一次,堅持一生,能省下不少時間和金錢。即使為了抵抗霧霾而留鼻毛,也要經常修剪,不要讓鼻毛長出鼻孔太多。

第十,不要鄙視和年齡無關的人類習慣。哪怕全世界都鄙視,我還是堅持鼓吹文藝,鼓吹戴手串和帶保溫杯。所有的世道變壞都是從鄙視文藝開始的,十八子、一百零八子佛珠流轉千年,十指連心,觸覺涉及人類深層幸福,保溫杯也可以不泡枸杞、也可以裝一九七一年的單桶威士忌,仗著保溫杯和賤也可以走天涯。

因為苦逼而牛逼,因為逗逼而二逼,因為裝逼而傻逼。願我們遠離油膩和猥瑣,敬愛女生,過好餘生,讓世界更美好。

大家都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日金融 的精彩文章:

TAG:明日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