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水裡的刀子》影評

《清水裡的刀子》影評

《清水裡的刀子》影評

文/半箋淸墨

等待了一兩年的時間,終於看到了電影版的《清水裡的刀子》。幾年前,無意中看到了石舒清老師的同名小說。字數不多,卻有關於生死、信仰、宗教、地域色彩的味道。原文留存給讀者的想像空間很大。

記得當時有位大學生在QQ群里問,這篇小說到底講什麼。有人說年輕人可能會看不懂。如今細想起來,它到底講什麼,其實無法用三言兩句說清楚。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後來,看到了有些陳舊含有雜音的微電影版同名短片。富有特色的穆斯林主人公,帶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西北乾旱貧瘠的荒涼,展現出對生命的敬重、不舍、思念,是那部半個多小時短片留給我的印象。而畫面感最強、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盆放著菜刀在陽光下晃動的清水。

有了那部不夠完美卻讓人多年難忘的小短片,聽聞要拍電影版,就有些期待。

電影開篇的鏡頭拍攝是主人公馬子善兒子放羊,一群白羊「咩咩」的叫聲,是活著的聲音。轉眼,就是馬子善老人老伴的去世。

蒼涼深山裡,破舊的土坯房內,老人、阿訇、兒子坐在炕上高聲誦讀古蘭經,為亡人討白。屋外,兒媳、孫女、孫子一個一個傳遞著湯瓶,給亡人換水,再次傳遞進屋內。

然後,幾個阿訇從屋內用一張白布(卡凡)將亡人抬出來。

從家到墳地的一路,是長長的送行隊伍。影片用了長鏡頭拍攝。送行隊伍頭戴象徵穆斯林的白帽,高聲誦讀古蘭經,將亡人一路送到了墳地。

挖坑、打墳、開經,一併進行。老人與阿訇們跪在墳頭的周圍,面無表情的誦經。

這一段的誦讀古蘭經,是穆斯林對後世亡人的救贖,切身體會的親人,光是聽見古蘭經的長調都會因為思念故人而感傷。但不了解穆斯林的風俗習慣以及對誦讀古蘭經的含義,觀眾會不理解。加上獨特的西海固「方言」,即使加上貼近方言的字幕,也讓有些觀眾不太懂。

電影畫面感通篇色調都是偏冷的,帶著一種壓抑與敬重之感。

人生在世,總要經歷生老病死,大概最難的便是目送最親的人最後一程。

當所有送行的人都走了以後,天空下起了小雨。老人卻依舊跪在墳前,捨不得離開。孤零零的黑色衣服上,滴滿了細細小小的雨水。

這個長鏡頭裡沒有台詞,甚至連雨水聲都幾乎聽不見。欲說還休的傷心,唯有沉默表達。陪伴了他一生的妻子走了。從此陰陽兩隔,永遠隔著那一堆冰冷的黃土。

幾分鐘的小雨里,老人的臉上卻幾乎沒有眼淚。所有的悲傷都有天空下的雨來表達——細細小小密密的雨水詮釋著「悲傷逆流成河」。

傷心歸傷心,亡人走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一面為活著的兒孫親戚打算,一面為還要搭救過世的亡人。

伊斯蘭教的信仰中有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聖人)、信後世、信前定。信行善的去世後,會進入天堂,永享歡樂。作惡的人將被驅入地獄。所以,在亡人走後的日子,子女要開始給亡人抹鍋、散乜貼。 以此來搭救亡人,以求真主饒恕亡人生前所有的罪過。

這一段,回族以及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都很容易懂。但是少部分漢族同胞,再不了解這些行為的情況,會認為是落後的、甚至是扭曲的思想。(筆者看了部分豆瓣及知乎影評,倍感悲涼。)

影片中,兒媳婦抹鍋完,坐在炕頭繫上亡人的頭巾,問老人:「大,看我繫上我媽的這頭巾好看嗎?」

老人看了看兒媳,一句話也沒說。依舊是沉默與孤獨的神情。

(百度《清水裡的刀子》劇照)

「四十天」是大日子。兒子向老人徵求意見。想將家中唯一一頭已經老了「肚子都快拖成啥樣」的老黃牛宰牲,搭救故去的媽。

老人捨不得老黃牛,問雞、羊還不行?

兒子說 :「我媽苦了一輩子,如今走了,要當個事呢!」

兒子的話,讓老人無力反駁。

他說:「那你們兩個人商量著看吧!」

老人把老黃牛的生死大權,交給兒子與兒媳,即是不忍卻又無可奈何。或許在老人的眼裡,老黃牛與老伴一樣重要。都是生命,都是陪伴他多年的「親人」。老伴走了,他更加捨不得在看著老黃牛也走了。

決定好給老伴許牲後,老人與兒子開始每日悉心照顧老黃牛。

細心地給它擦洗身子、順毛、一下一下地梳理它長長的尾巴,如同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

老人的善良、不忍卻又無可奈何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

家裡的水井枯了,兒子說:「我去挑一旦水。」

老人說:「給牛洗身子行,喝水它不喝。」

老人愛乾淨,影片先後播了三次換水,兩次大凈,一次小凈。家裡的牛也愛乾淨,喝潔凈的水。

一家人在幾乎乾旱的地里拔草,荒涼之感讓人心疼。

下雨了,突然而至的暴雨,讓大人們欣喜,讓孩子們興奮。一家老小匆忙從屋裡端出盆,冒雨衝到院子中,放在地上接雨水。

靠天吃飯的貧瘠地域,難逢大雨,讓人歡喜。渴望能喝上水,渴望莊稼能有一個好收成,渴望日子能過的平安。

老人戴著草帽放下盆後,回到了炕上,看向了窗外。透過窗戶,他看到了被雨水淋透的老黃牛——乾瘦,皮包骨頭。

老人去還老伴生前向親戚借的五塊錢,親戚講起「五塊錢的借錢經歷」,說了一句台詞:「那好像還是昨個兒的事」。

時間走得很快,轉眼就是稍瞬即逝。能活著就好好珍惜。

弟弟媳婦要生孩子了,來求助馬子善。他提著馬蹄燈坐在牛棚里,看著老黃牛若有所思。

最後,囑咐兒媳婦給親戚挖幾碗米。親戚扛著半袋子米走了。

弟媳生娃了,阿訇站在房外誦讀古蘭經,給娃取了經名字。馬子善老人說:「真主放赦了。是喜事。」

還有三天就到「四十天」,老黃牛不吃不喝了。

老人在莊重的清真寺的房檐下與阿訇的一段對話。讓人意味深長。

老人說,牛都比我們活的明白。老黃牛在小娃子的時候,就沒少挨他的鞭子。

「真主的機密,為人的參不透呀」。未曾露面的阿訇說。

兩人的一段富有深意的對話,解開了老人的困惑,似乎也給了老人一個勉強接受結束老黃牛生命的理由。

為救贖老伴,老黃牛的離開也是好事。苦難對於動物與人類似乎都一樣,明白過來後,離開或許比存在更好。老黃牛年紀大了,也犁不動地了。

這世上究竟有多少事,是人能參透的呢?生與死,誰也不能確定。就像老人不想讓兒子在外出打工時,兒子說,就算是在家,啥時候生病,誰又算得准呢?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黑夜,想明白的老人,在房內油燈下,打開古蘭經,認真的誦讀起來。那大概是老人為老黃牛開經。如同搭救老伴一般,為它也誦讀一回。老伴走了,老黃牛也快要離開自己了。老人的眼眶裡,傷心的眼淚,隱隱閃動。

結束生命,總讓人覺得難過。

天下雪了。大概是劇組專門守到下雪天拍的場景。荒涼的大山,被白雪所覆蓋,像是給大山蓋了一層卡凡(白布)。

兒子磨刀打樁,老人不忍心看著老黃牛走,借口出去走走。兒子一連問了幾遍,今天不能不出去嗎?老人都不回答,甚至有些生氣。走了老遠,又回來講白毛巾丟給兒子。

兩個女子在房內切菜,燙粉條,阿訇們在門外,將老黃牛拉倒。老黃牛的眼睛看向了天空。那條白毛巾,蓋到了老黃牛的眼睛上。

影片沒有拍那把刀,也沒有拍血跡。難免會安慰自己,一切都只是影片,老黃牛沒有被宰。老黃牛還活著。

整個影片看下來,早已與主人公一樣,捨不得老黃牛。

白茫茫的雪地,老人一路從家走到了老伴的墳前……

結局有些倉促,卻也難掩他的好。

據說導演王學博為了拍這部電影,2010年就在寧夏體驗生活。

這部影片,講述了寧夏普通的穆斯林家庭的日常,卻又因為生死,因為一頭牛,因為那片土地,那把神秘的刀而顯得特別。

影片中,無論是老人細心照顧老黃牛,還是在水盆里倒映出老人與牛的影子,亦或者是老人提著馬蹄燈坐在老黃牛的身邊,都讓筆者十分心疼。

在生命面前,無論人與動物都是一樣的可貴。對宗教信仰的堅守,莊重而嚴肅的儀式感,對亡人的(靈魂)救贖與思念,對貧困地區的記錄展現,大概就是影片最想表達的東西。

影片有濃重的地域色彩與真實感。氛圍甚至有些壓抑,零星的幾個孩子笑聲,讓人覺得透過氣來了,活過來了。生命無常,幾乎平靜如水的情節,沒有背景音樂,只是一個個真實的鏡頭,眼淚、燈火、白雪、暴雨都寫滿了悲傷與不舍,以及對生命的敬重。甚至讓人都覺得台詞都有些多餘,但是卻是一部好片子。

也許出於對少數民族的不了解,對宗教信仰的不理解,甚至對影片中各個角色行為的懷疑,讓這部片子,受眾面窄,但那又如何?喜歡它的人,終究是能有感觸的。

寫於2018年4月1日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念傾安 的精彩文章:

TAG:一念傾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