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河津心靈花園心理

河津心靈花園心理

原生家庭不是罪 作者:侯薔韻

十年前,我寫文章談到原生家庭,很多讀者不明白「原生家庭」什麼意思,看到報紙後,特地打電話問我:侯老師,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

去原生家庭裡面尋找問題根源,這種做法的源頭來自於經典精神分析學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成人的人格特徵是童年時期性本能活動壓抑的結果。

中國很多「心理學專家」和「心理諮詢師」正是精神分析學派,與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們當中很多人認為成年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原生家庭」決定的,十分強調童年時期家庭的影響力。

最近一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高頻率出現在各種自媒體和嚴肅新聞報道里,很多不幸的人也習慣性地將自己生活、性格、心理的不如意歸因到原生家庭。

為什麼原生家庭決定論會如此流行?一切真的都是原生家庭的罪嗎?

做心理諮詢工作八年以來,我不斷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原生家庭是一切問題產生的根源,那麼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觀意志和個人的力量又如何去體現?外在環境的影響又如何去體現?即個人是否在原生家庭面前是弱小的混沌的,被動和麻木的,不願改變的?還是覺醒的,積極成長,尋求改變的?

答案是後者。一切來自自我的覺醒!不要再用原生家庭當做不願成長的借口!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對生活中困難的逃避。直面問題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把問題歸咎於外界環境,是最簡單、最容易的做法。能不能解決問題不重要,重要的是,給問題找到了借口,將責任推卸掉,自己也輕鬆了許多。

舉例說明。

來訪者A女士,40多歲,從小母親離家出走,自己被親生父親當做累贅遺棄過兩次,中間被親戚輾轉收養,A女士倍感人間的凄涼,從來得不到愛的滋養。

結婚後,A女士對丈夫表現的無比依賴,她終於有了自己的家,不再流浪。對待丈夫百依百順,變著花樣給丈夫做好吃的,自己捨不得花錢,卻願意給丈夫買最好的衣服,在家不讓丈夫動一根手指,她如此卑微而小心翼翼地愛著這個家,愛著眼前這個男人。她不知道為何要愛他,只知道自己需要他。

有了孩子之後,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丈夫漸漸很少回家,她的家越來越冰冷,彷彿又回到兒時的家。她心不在焉地和兒子生活,兒子慢慢長大,日子漸漸空虛起來,她從丈夫的手機里看到一寫女人的曖昧簡訊,她沒有勇氣找愛人理論,她擔心失去他。

生活就這樣妥協著。

等到另一個男人B的出現,她的生活彷彿才有了一絲光亮。B比她小8歲,未婚,像個大男孩不會照顧自己,倆人偶遇之後,迅速產生吸引,她時常去B租來的房子,給B做飯,收拾打掃。B是個早早出來打工的男人,對家庭的感覺早已淡忘,A女士的出現讓他感到人生的溫暖,對A也是恩愛有加,倆人的關係迅速升溫,B提出和A結婚A以捨不得孩子為由,一再推辭。

然而,B偶然發現A的手機里出現另外一個男人的曖昧簡訊,當即醋性大發,他不像失去A女士,連日質問A與那個男人的關係,A表示自己是清白的,並說是哪個男人一再調戲自己。B怎麼會相信一個已經出軌的女人不會再找第三第四個男人,他提出如果真的調戲就殺了他解恨。

失去理智的B強迫A月那個男人出來,倆人一起殺了那個人,雙雙坐牢。

心理專家分析時都在分析兩人的童年和成長經歷,似乎這樣的經歷註定會成為這樣的人,必然會發生這樣的結果。

再看看另一位C女士,C女士,也是40多歲,從小父親在外工作,母親脾氣暴躁,時常拿女兒撒氣,罵起女兒口無遮攔體無完膚,女兒長得並不醜,媽媽卻經常說她丑,做什麼事情也得不到媽媽的認可,C女士從此自卑膽小,容易自怨自艾。

婚後,C女士的丈夫也是脾氣暴躁,但夫妻感情勉強湊活,婆婆卻不行,常常不給她好臉,對她挑三揀四,她在婆婆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活在一日三餐和打麻將中度過。

終於,再一次婆婆的挑唆下,丈夫和自己鬧翻,並提出離婚,兒子也不許她帶走。她徹底崩潰了,全部心思想要對會自己的兒子,甚至懂了惡念,花錢找黑社會前去威脅婆婆一家人要回兒子,折騰了半年,她的精神狀態恍惚起來。

有一天她神情恍惚地走在街上,看到一些漂亮的女人從身邊走過,她的心頭猛地一震,為什麼我們都是女人,她們可以活得那樣綻放,而我卻如此不堪,如此落魄呢?

低頭看到一頁廣告冊,地上其到處是廣告,她鬼使神差地撿起來一張,不經意一看,是形象設計培訓的招生廣告,她看看自己的形象,再看看遠去的漂亮女人,心裡有了一種決定。

半年後,她開始有了自己的訂單,她用賺來的錢不斷去學習,兩年後,她開了自己的形象設計工作室,月收入幾萬。這時候,她想起了自己的兒子。

她一身光鮮靚麗地出現在婆婆家時,婆婆和前夫驚呆了,他們僅僅護住孩子,不知這個女人來幹嘛。

她給婆婆帶了禮物,柔柔地像婆婆問好,說起婆婆往日的不易。原來婆婆早年失去丈夫,性情突變,她那是卻意識不到那是婆婆的傷痕未愈,只想到自己的不幸,自己不被關注和關懷。

婆婆和前夫開始允許她接去兒子,漸漸地,她帶著兒子和婆婆一起旅行,和婆婆變得很親近,和媽媽的關係也好轉起來。

多年來,她一直未婚,她想讓自己活得更多成長之後,再繼續前行,她相信自己可以遇到真正愛她的人。

她做到了。後來,她在一次學習的酒店裡,遇到了自己的男神,他們彼此欣賞,相互促進,正在完成一份自己的事業。

對比A女士和C女士的經歷,倆人童年都很不幸,但結果卻截然相反。心理學學者唐映紅就認為:「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進入成年期,個體面臨著自己選擇自身成長人生歷程的情形,此後的人生軌跡和狀態就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父母。即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有著來自原生家庭的種種烙印,但如何對待以及發展就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是舉足輕重的。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里克森認為,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而這一切,都是在嬰兒與其照看者之間形成最初親密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的。當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礎,才有勇氣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但是,原生家庭對個體人格的影響並不是全局性和決定性的,個體的人格特質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學校、朋友等其它因素的影響。如果用決定論的態度來看待「原生家庭」,認為所有過去不好的經歷可以決定你未來的命運,那就嚴重偏離了生命的本質。

發展心理學分析,人的心理發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人是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環境也只是後天環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還有個體的主觀意志,以及家外環境的影響。

1955年,美國夏威夷的考艾島一共出生了698名嬰兒,其中1/3被劃為高風險群體,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出生在貧困家庭、父母離異或是關係緊張的家庭、父母酗酒的家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沃納教授率領一眾公共衛生專家,自這些孩子出生起,對他們進行了長達32年的追蹤。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高風險家庭的孩子確實有2/3出現了嚴重的學習和行為問題,但另有1/3,負面經歷在他們身上幾乎沒有留下什麼痕迹。到了1987年,這些孩子成長為了自信、成功的成年人,不僅學業有成,還擁有了美好的家庭和積極的社交生活。

無獨有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加梅齊和魯特通過對兒童抗逆力的追蹤研究發現,家庭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功與否並沒有決定性影響。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隆勝曾經對影響價值觀形成的社會因素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個體自然形成的因素佔據了絕對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後。

因此,一味地用直線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責、討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無效的做法。

更何況,受到譴責的父母並沒有變成年輕人想要的樣子。他們必定會反擊,雙方都可能再次受到傷害。而年輕人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好,只是讓自己生生變成了一個火藥桶。並且,所有的家庭治療都不會讓人去譴責自己的父母,因為在現實層面,所謂的完美的父母從來都是不存在的。

很多年輕人在歸咎原生家庭的時候抓錯了目標,分析原因、追究責任並不是最終目的,轉化過去帶來的傷痛才是最重要。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因此,原生家庭不是罪,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應該對生活有所反思和覺醒!

地址:山西省河津市鳳源家屬樓西門十三樓

河津市心靈花園心理工作室

河津市未成年人校外心理輔導站

河津市心靈花園優雅女人會

聯繫人:侯老師

諮詢師簡介:

侯薔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催眠師,運城市教育心理學會副會長兼理事,山西省散文學會會員;從事教育工作二十餘年,心理諮詢工作八年,接受楊鳳池個人成長、岳曉東基本功訓練、吳熙娟敘事療法、森田療法、曲偉傑焦點解決,樊富珉團體心理、陳一筠婚姻家庭情感、唐登華主客觀分析以及精神分析、薩提亞、沙盤療法、意象對話、家庭治療等技術培訓。接待個案1000多小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津市心靈花園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河津市心靈花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