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都無晴日 別樣玩兒轉日式小清新

京都無晴日 別樣玩兒轉日式小清新

這裡的天氣讓人的性格也變得消沉,無比慵懶,像日本有一種懶太郎(室町時代通俗小說里的人物),成天遊手好閒,有時一連四五天賴在榻上不著地。

下著雨的京都。本文攝影均為 丁海笑 圖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但自江戶時代之後,這裡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國都了。京都的衰敗,倒也讓它成為貴族和文人逃離塵間、避世隱居之地。這裡多傳統藝人,靠古老的活計縫縫補補、敲敲打打也能生存,製作「平淡無奇的作品」是民藝者們的哲學,既無花哨,也不奢侈,作品上連名字都沒有。

京都的景點,也難免會讓人產生無欲無求的思想。去金閣寺的路上,我無意中走入一間著名的禪堂——大德寺,在一景一寺的庭前靜坐,眼前即是枯山水,古老而富有禪意。禪寺與一般佛寺不同,禪寺是用來居住的,越空越好,最好除了喝茶、睡覺、打坐,什麼也不想。獨坐一席,遠處的海潮拍岸、風卷松濤,皆與我無關。花非花,霧非霧。人的年紀一過三十,不如少年,越少參悟什麼人生道理——年輕就意味著有無數的可能性,而人生又無不是各式各樣可能性的集合。

金閣寺則更為消極,即便門庭若市、遊人如織,但若想到眼前不過是一座複製的「金閣」,是不是就感到門劵也瞬間無意義了呢?當年青年僧人林承賢因嫉恨金閣寺的絕望之美,選擇與之同歸於盡。而作家三島由紀夫寫下了《金閣寺》,也許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昭示。許多人就是為了那偉大的一刻而生的,即便那種偉大是毀滅的、易逝的。日本人迷戀曇花一現的花火,或許就是預感到富士山終將有爆發的那一天。

金閣寺

京都還有一座落柿舍,教人更為沮喪。落柿舍原是松尾芭蕉的弟子向井去來的住所,向井去來在園裡種了滿園的柿子樹,「柿主立樹下,舉頭望嵐山」。有一天成熟的柿子被路過的商賈訂下,本來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沒想到一夜風雨後,柿子全都掉光了。

京都話有一種陰柔之美,日本人認為男人還是東京腔好,女性講京都話倒是很風流動人。也許雨夜醉酒、望一襲和服的藝伎踏過青石板路、然後有一樁韻事才是京都之意義。我們都在誤讀京都,就像我們時常誤解旅行那樣。

臨走前,天氣總算有些晴了。我一大早便趕往伏見稻荷大社,趕在烏泱泱的人群到來之前,鑽進連綿的硃紅色千本鳥居。順行的參道上已經有些遊客騷動起來,天色頗暗,也拍得不理想。逆行的參道尚好,沒有人那麼早下山,陽光從木樁的縫隙中透射下來,白衣祭司才沿著參道緩慢登場。旅遊紀念品商店的老闆開始揭開門板,向著神社的方向拜上一拜,再擊掌表示開張。

伏見稻荷大社

京都站是游京都的第一站,也是最後一站。繁華的京都站是最容易令人忽視的流動場所,這座多層建築是交通樞紐、百貨商場、劇場、餐館、觀景台。百年來,車站已構成了日本人的生活中心。我到了京都,看到了他們的生活都是圍繞著車站展開的,車站的標識、語言、視覺,都像一個宇宙一樣,有著重要的運轉規則。所以谷川俊太郎將它形容為宇宙——「從大階梯往上你前往宇宙,於是朝著前方無限的詢問出發;從大階梯往下你通向生活,於是返回那深邃的不可解的謎。」

圍繞著京都站有許多古舊的小町,這些無人問津的街巷,以一種有條不紊、與世無爭的秩序在運行。烏黑的木屋那脫漆的招牌上寫著——「百年照相館」, 數百年的寺院旁是數百年的陵墓,門前住著一位年過半百的守墓人。

京都站

我蓄著鬍鬚,肩挎一個黃綠相間的中古帆布包,頭戴一頂土灰的短沿絨帽,身著一件牛仔工裝和一條粗布闊腿褲,腳上踏著馬丁靴,手裡掛著一台大阪購入的二手傻瓜膠捲相機。我還不太會用這個相機,照片上留下了橙色的日期水印。在街頭的拐角,我碰到一個跟我打扮一模一樣的觀光客,挎著帆布包、戴土灰絨帽,手裡也拿著一個同樣的膠片相機。我們巧妙地在街尾迴避掉,我於京都不過是個門外的過客,而人類,於這世間、宇宙以及所有宏大的命題,也不過是匆匆的旅者罷了。

在京都街頭拍照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莞時間網 的精彩文章:

全球首例!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死亡 行業遭遇「致命一擊」?

TAG:東莞時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