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咖啡品牌,能被資本「催熟」嗎?

互聯網咖啡品牌,能被資本「催熟」嗎?

全文字數:約2200字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文/王鹿鹿 ( 微信公眾號:鹿鹿餐飲大白話,持續專註深耕餐飲,以原創視角分享關於餐飲品牌及行業的觀察與思考。)

近期不少新銳咖啡品牌獲得融資,其中兩個互聯網咖啡品牌的營銷動作很是迅猛,繼新茶飲之後,似乎咖啡又成為了資本的寵兒。作為餐飲品牌的觀察者,飲品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品類,今天鹿鹿就跟大家聊聊,關於互聯網咖啡的一些思考。

回顧咖啡的幾個屬性

功能屬性—提神、醒腦

對於國內的大部分消費者來說,至今提到咖啡都會想到「提神」這個功能。不管是清晨醒腦、下午犯困還是夜晚加班,咖啡這一廣為人知的功能都構成了主要購買理由。但這個屬性有個先天的問題存在——它限制了咖啡的消費時段,一部分消費者不會在晚飯前後喝咖啡,怕睡不著覺,而茶飲在這方面則「討巧」很多。

場景屬性—社交、休閑

不管是以前的咖啡廳,還是現在的連鎖咖啡店,它們都承載著消費場景的需求。在新式茶飲門店出現之前,無論商談、約會、小聚,咖啡店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現在很多茶飲品牌,也能滿足消費者的場景需求,如果我們觀察購物中心飲品店的外擺區域(滿座率),會很清晰發現這種變化。

體驗屬性—品鑒、品味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喝咖啡作為一種愛好,他們開始學會品鑒咖啡。這個品鑒不局限於咖啡的口感、咖啡豆(產地/風味)的選擇和沖烤技巧,還包括對咖啡文化的了解、咖啡店的設計方式、消費互動體驗以及品牌理念的認同等。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咖啡是一個載體,聚攏著有同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愛好的群體,很多網紅品牌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咖啡的消費需求與市場分化

咖啡的這三個基礎屬性,對應了市場需求的規模,進而分化出不同品牌的市場切入點。比如滿足功能性需求有便利店咖啡、肯麥的咖啡、85°C等親民品牌;滿足場景需求的有星巴克、COSTA等商業連鎖品牌;滿足體驗需求的出現了GREYBOX、SEESAW、星巴克工坊店、Peet』s、% Arabica等精品品牌。

雖然國內咖啡市場的需求在不斷擴大,就目前來說,鹿鹿覺得主流需求依舊是前兩個屬性。具有品鑒需求的消費者雖然在增長,但在整個市場需求中的佔比依舊不高,同時,精品咖啡能否打破與規模化之間的矛盾,還有待市場驗證。

進一步思考,咖啡的中國市場空間是否真有想像中的大?即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了喝咖啡的習慣,但消費頻次目前看來依舊是瓶頸。新式茶飲也在不斷進化,無疑也搶佔著咖啡的市場。


互聯網咖啡的難點

上下兩難

上下兩難是目前現狀。現有的互聯網咖啡品牌,無法達到精品咖啡的要求。全自動咖啡機可以保證效率,但失去了口味的獨特性、手沖的價值感。如果是做「親民」市場,現有的成本結構、門店模型和產品結構又無法提供優勢價格,達到足夠的流量。所以就只能切場景這個市場(如瑞幸咖啡有旗艦店、優享店、自提店),星巴克自然就成了對標對象,也就需要面對下一個難題——選址與體驗。

選址與體驗

場景的打造跟選址有直接關係。選址需要考量線下的流量、客群畫像、消費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最終使目標消費者與消費場景匹配。像星巴克就具有成熟選址能力,也是不少餐飲品牌跟隨戰術的對象。對於餐飲品牌來說,線下門店的選址極其重要,很多時候不是開不了這麼多店,而是沒有那麼多合適的地方開店。

再來說體驗,體驗是餐飲品牌建設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它不是空間設計和裝修能解決的問題。體驗首先需要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收銀員本是品牌與消費者的第一觸點,如果砍掉收銀員(目前大多為線上購買),誰來滿足消費者各種個性化需求,以及為消費者的購買選擇提供幫助?在鹿鹿看來,如果餐飲只剩下人機交互,那也就失去了溫度。

外帶與外賣

那如果放棄體驗,做工廠型門店呢?外帶門店需要的面積小,選址有彈性,同時還兼具外賣的功能。但是外帶門店的覆蓋半徑很小,基本上500米以外就需要外賣解決。由於咖啡口感衰敗快速,使得外賣的覆蓋半徑往往停留在2公里以內。也就是說,如果要做工廠型門店,點要布的非常密集,才能保證消費者的可觸可達。如果把外賣的損耗和外送成本考慮在內,試想一旦星巴克開始了線上業務,那又會是怎樣一種競爭。

產品與價格

鹿鹿覺得,不管切入哪個市場,其價格與價值都應對等,一旦價格脫離了價值的合理區間,「虧本」和「賣不出去」都可能發生。

做一個簡單的設想:

親民的價格=功能價值;

場景的價格=功能價值+服務價值+空間價值+品牌溢價;

品鑒的價格=功能價值+服務價值+空間價值+產品溢價+體驗溢價+品牌溢價;

互聯網咖啡的價格=功能價值+?

如果單純用錢去砸流量,能砸出知名度,砸不出口碑,餐飲的產品價值不是被教育出來的,是消費者花錢買出來的。餐飲的基本商業邏輯是要保持合理的毛利率,如果要用高質低價+補貼的打法,其實已不是餐飲公司的做法。

換個角度想,高成本的咖啡豆和精妙配比,真能換來產品的很大差異化么?如果能,需要滿足兩個前提,喝的人懂咖啡,或者現制現喝。然而事實是,懂喝咖啡消費者逐漸轉向了精品咖啡,跟互聯網品牌接觸的消費者大都通過外賣購買……

餐飲的本質依舊是人

假設一個門店最少需要4個人,1000個門店就是4000名員工,這僅僅是理論值。餐飲有一個特性就是人員流動非常高。在鹿鹿看來,星巴克的成功之處,恰恰就是就是對組織和人員的管理,這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和品牌制度+文化的建設。換句話說,一年時間落地幾百家門店有可能,落地後的如何持續運營才是更難的開始。


結語:

用互聯網的方式經營餐飲無可厚非,前提是理解餐飲的本質。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基本沒有需求是不可被替代的。如果還是按照融資-補貼-流量-市佔-壟斷-收割的套路,容易被餐飲消費者「薅羊毛」,也有可能會被數據所惑。

--鹿鹿原創撰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 的精彩文章:

在這些店裡,除了喝咖啡,你還能做各種意想不到的事……
這位開國上將不會喝咖啡,被美國人嘲笑,看他是怎麼回擊的

TAG: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