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思加讀《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共同體》

王思加讀《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共同體》

王思加讀《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共同體》

作者:深圳中學高一(11)班學生

「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是許倬雲先生在全書的論述中嘗試探討的兩個問題。筆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許先生對於「中國」這個複雜共同體的血緣由來和最終形成的結果不過分關注,而是對於人民的生活方式(經濟)、一支統治力量對周遭勢力的吸引和糅雜過程(文化)、政權組織形式(政治)、精英階層的作用(社會)十分強調。之於歷史發展的脈絡,新時期時代 後許先生給予春秋戰國高度評價,稱為「最有活力的時代」(第三章,62頁),秦漢為關鍵而到唐代為巔峰,從此便開始走下坡路。

全書開展的思路和脈絡是十分清晰的,這讓筆者在閱讀時能理清條理,並對研究對象:中國這個國家、族群、文化三者的混合體進行深入理解。對於國家,許先生說「中國」毋寧說是個「天下」,它沒有邊界,可是周邊對中央王朝有不同程度的歸屬;對於族群,在「中國人」的觀念之內存在許多差異。東西南北各地方言,乃至南北方人的體質都有明顯區別;對於文化,其內蘊複雜。儒家思想固然為主,但沒有宗教信仰界定,其他信仰也起作用。(緒論,2頁)在中國社會內,這個複雜系統沒有一神教的排他性,有多元並存的空間,也沒有階級割裂,容許社會流動,有利於內在調適。

總結概括:中華文明之長久延續在於其堅實的核心,未曾斷絕的調適改變性;歷史上「中國」的文化共同性及國家歸屬感的來源在於市場經濟和文官制度這兩張大網的作用,既使各地相互依賴,又沒有明確的貴賤階級之別;聯繫各地區的脈絡在於道路網以及網上的經濟交流(第六章,99頁),輔以統一的文字作為超越時間和語言阻礙數據媒介,使得文化賡續;以「中原」為最初核心地區的中華文明因地理環境而產生的「只有擴張而無遷移」的人口流動特徵,使得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不斷被吸收納入「中國」之共同體當中,最終形成多元的文化內涵。

一方面,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觀念在歷史的演化中不斷改變,形成大一統的盛世局面,以創造更多燦爛文明,輻射四周鄰毗;一方面,戰爭的紛擾使得各方勢力發展腹地,擴大疆土,最終政治文化的整體概念得到了擴展。

「中國」或是「華夏」的歷史悠長,若想對其形成過程有一個明確的敘述並不能做到極盡完善,故在許先生對不同變數的考察之外,筆者對於「強盛 敗的原因」和「戰爭擴張」兩條線索再對中國這一不斷變化的共同體作一梳理。

貳:興衰與否——「華夏」之天下秩序觀

前面提到,作者對於春秋戰國時期頗為推崇,實際上筆者認為「活力」的評定標準是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或僅是精英階層能否對於所處的世事產生獨有的見解。諸如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百家爭鳴,其產物是源源不斷的獨立思想和充滿涵化能量的文化因素,其「涵醞」性質足以使後世千百代受益。

在很多時候,思想層面的成果不比經濟生活的物質顯眼,為了體現春秋戰國思想的精華,許先生列舉了秦漢時期中國強盛的原因。他認為,秦漢中國能夠熔鑄為堅實的整體,乃是給予文化、政治、經濟各項的「軟實力」(第五章,89頁)。在文化方面,中國完整的宇宙論、倫理學和價值觀念都是基於道家、儒家和其他各方思想結晶的基礎。筆者認為,此階段最難能可貴的是秦漢時期不僅延續春秋戰國的內涵,而且有繼續增高的空間。試想,思想不斷探索的意義何在?不過是現世有亟需解決的疑難需要理論指導,在封建社會表現在統治者以怎樣的政治制度去治理國家,在我們所處的現代其表現在解決社會矛盾和衝突。不論古今,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力的強大,給予人們日常中更好的生活保證。一個朝代,一方勢力能否強盛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唯有擁有「軟實力」,才能對四鄰有相當的吸引力,中國才能夠長期維持政治和文化的整體性。儒家思想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貢獻,就在於以「人」為本,擁有極大的包容性。許先生多次強調「氣魄」對於天下帝國的重要性。甚至於說,能否以新鮮的、自由的、獨到的見解賦予經典新的闡釋是評判一個時代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準則。

在相關論述中,筆者最為受益的無疑是這句:「在文化精英群已經失去活力時,對於本國的文化,他們只是墨守成規;對於外來的文化,因為自己沒有信心,也就不能開放胸襟來接受新的挑戰。」(第十三章,195頁)這給予了筆者新的思考方式,那即是一個時期兼容並蓄的文化來源於他們堅定自信的底氣、從容而廣闊的氣魄,來源於自身思想的完善,社會最尖銳階層的新鮮活力。其最好的例子就是隋唐時期。隋唐時期擁有一個開放的天下秩序,它有極大的包容性,也有極大的彈性。(第七章,110頁)唐代的天下秩序,一在於胡漢混合的方式,突厥與中國和平相處,二在於在華胡人的漢化。例如沙陀、講粟特語的胡人,原不屬於「中原」和「漢人」認知範圍的不同民族融入了「中國」這個複雜共同體,這也造成了本書所探討的困惑——我們到底是誰?無論血緣與所屬,唐代的天下秩序特色就是胡人歸屬中國,回歸一個開放性的秩序。另外,唐代對於宗教也擁有異常的寬容和保函,反映除了唐代文化宏大的氣象。

明清時期之所以衰敗,是因為儒生成為了俯首從命的書獃子,那時候最接近精英階層的那一部分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整個社會趨於僵化;是因為統治者不斷加強的皇權淫威逼迫,表現在清代藝術多模仿過去而缺少創新,表現在瓷器和傢具缺少新鮮題材,表現在武備方面滿清持有的保守態度。縱觀歷史,「華夏」特有的天下秩序觀,想必就是文化無邊界,人群無約束吧。

叄:戰爭有益於發展?——論擴張與社會

人們從來的認知當中,戰爭都是勞民傷財,不利於國家長期的政策維持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可是本書當中,許多史實的列舉都證實了戰爭,在一定客觀的角度來看,都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

譬如三國時代。三國時期,三角的一方東吳在華中和東南地區發展,收羅山區的山越、宗部;魏晉在北方開拓資源和人力;蜀漢儘力開發羌地和南中。為了奪得最終的霸權以及在三足鼎立局面中不至於處於被動境地,三方都各自以領地為核心,向外擴張開發,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的總疆域更大了,能利用的資源也更為多樣化。在筆者看來,戰爭之所以有提供「新」的可能這種性質,是因為各勢力以暴力的形式洗刷了過去已經存在的事物,換言之和賓士理也能開拓新的生產地區,發展新的區間交換,但是更新換代的速度遠沒有戰爭快。最本質的來說,戰爭具有殘酷性和讓基層百姓被迫接受的性質。和平年代未必會開拓的荒地,戰爭年代因為形式的需要不得不儘力開發;和平年代未必會實施的政策,因為戰爭的緊迫,統治者會主動學習四周先進的管理技術。由此看來,戰爭之所以有促進社會進步的可能性,就因為其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強勢逼迫統治者做出改變。同樣的,社會各層有思想的人物會因壓迫最終爆發反抗,不斷探索思想領域的解決辦法,從而使社會有活力的表現。

拿中國近代來說,帝國列強的次次侵略逼迫人們不斷進行救亡圖存的探索,比起滿清時代的固步自封,侵略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以暴力方式讓人們不得不開眼看世界。只是侵略戰爭和中國古代的爭霸戰爭還是有本質區別,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割據勢力,都是在亞洲板塊內的爭奪,促進了各方以領地為核心向外擴張。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在這都是為最後統一的「中國」共同體擴展了疆域。

筆者之所以認為中國歷史上的戰爭為社會進步作出了許多貢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戰爭的特點:陸路擴張。這也是作者強調秦漢的關鍵有編製交通道路網的原因。區別於羅馬帝國的海洋擴張,中國的擴張形式不是跳躍式連接,而是宛如大樹般,以主幹道為軀幹,分支為延伸從而支配全國。以蒙古為代表的強勢擴張,被稱為「征服王朝」,這在中國歷史千年的延續中無疑是值得關注的特殊存在。簡要分析漢族外各民族的擴張方式,德裔美籍漢學家K?A?維特夫蓋爾的征服王朝論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思考。他把北魏王朝的鮮卑族和契丹族作了對比 ,發現雖然同樣都是出身於北方的游牧民族, 但這兩個民族 所建立的兩個國家在與漢文化接觸時 , 所持的態度卻顯著不同 。北魏的鮮卑 統治者在統治被 征服 的漢人社會的過 程中 ,完全被優秀的漢族文化所吸引 , 終於陶醉其中 。在他們的國家結構中 , 我們 找不到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形態及社會體制,毋寧說 ,他們正是在漢族文化理 念 的基礎上建立起國家體制的。由於採取以 漢族文化為基調的文化政策 , 不久 ,北 魏政權藉以立足的鮮卑族本身的社會基礎就崩潰了 , 他們終於浸透並被同化在漢人的社會中 。 與北魏相反,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雖然也同樣被 漢文化所吸 引 , 但他們完全意識到游牧騎馬文化所具 有 的獨特的價值 , 把它納人王朝的政治結構中 ,從而建 立起 自己獨特的 國家體制 。 在指出這兩個王朝的顯著不同之後 , 維特夫蓋爾主張應把北魏這一類的王朝命名為滲透王朝, 把遼朝這一類的王朝命名為征服王朝。

我們可以在中國歷史上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異於漢族的民族時,即所謂征服王朝時代,中國的領土反而擴大了,而在宋、明等復古性的民族主義王朝時代,漢民族的統治區域縮小,僅限於漢民族本土。在此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地區的統治權長期歸屬於一個民族,是不利於此地區的擴張與突破性進步的。史學家們對於這兩個異族王朝的態度無非分為:一、無論建立者所屬的民族為何,建立的王朝都是看做是中國王朝,故敘述的中國歷史是連貫而不間斷的;二、以漢族民族情感為支配的,明辨華夷之分、端正王朝正閏的春秋思想。

而言之,戰爭既給人們帶來苦難又帶來了進步,「中國」這個複雜共同體客觀上糅雜了眾多歷史上多種多樣的存在。「我們是誰,從何來,到何方去?」這個問題還是未能準確感知。但是我們知道的,不過就是「華夏」之於我,我之於「華夏」。

XP的東寫西讀

這裡是一些個人與學生的閱讀、觀影、觀劇及生活的瑣碎。當然,還有那些可愛的校貓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P的東寫西讀 的精彩文章:

TAG:XP的東寫西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