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師的記憶——張大千

大師的記憶——張大千

張大千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畫作《廬山圖》後,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複發去世於台北,骨灰安葬於摩耶精舍後院梅丘立石下。同年10月,家人將張大千位於台北的故居,捐給台灣故宮博物院,建成了「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張大千生前與梅丘立石的合影

大師的故事被人講述,大師的成就也應被人記憶。

張大千是中外聞名的藝術大師,其創作「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堪稱全能。他曾於上海拜名師,研習書法、詩詞,臨摹石濤名畫,神似亂真;用兩年時間,臨摹莫高窟壁畫,集古得新。

張大千一行在敦煌

在海外,他將畫風與工寫結合,使重彩、水墨融為一體,中西合璧。他還曾經到法國南部的尼斯港,與當時歐洲的藝術大師畢加索會面。

張大千與畢加索的合影

你知道嘛?我國紀念幣中也曾出現過張大千的作品,點開這篇文章,即可欣賞張大千作品的另一種演繹:《金銀幣上的繪畫大師系列:張大千》。

大千面壁揣「唐馬」

1990中國庚午(馬)年金銀鉑紀念幣,兩位國畫大師在此相聚,一位是徐悲鴻,另一位就是張大千。其中規格為1盎司的金幣、鉑金幣和銀幣,背面圖案均選自張大千的《唐馬圖》。

1990中國庚午(馬)年金銀鉑紀念幣1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

說《唐馬圖》,必先說莫高窟,說張大千與莫高窟的情感。莫高窟位於河西走廊之西的敦煌,以精美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1940~1942年,張大千兩訪敦煌,臨摹壁畫多達276幅。莫高窟一行後,大師畫風裂變,由明清之飄逸,上溯至唐人之雄渾,且融入大量面壁揣摩的反思與領悟,令人耳目一新。

張大千在敦煌臨摹壁畫

《唐馬圖》正是畫家畫風裂變後的新作。畫家筆下的唐馬,用筆古樸,線條考究,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形神兼備,清雅之中帶有一分勁麗,威武之中有一分剛烈。由此,可見兩年臨摹打下的深厚功底。「畫馬當以唐人為最,蓋於物理、物情、物態三者有得,是以為妙。」張大千如是說。

「庚午(馬)年」金銀紀念幣上的唐馬,源於原作,又高於原作,充分展現了金幣鑄造過程中採用的浮雕工藝特色。它以深淺不一的空間和強弱不一的力度,賦予唐馬以莊重氛圍和渾厚效果。與原作相比,「庚午馬」上的唐馬,多了些絕倫的古雅,多了些生動的姿態,多了些非凡的神韻。抬足有一種狂野之氣,垂首有一種沉思之穩。

張大千畫作中的馬

尤其是馬背上的馬鞍,馬全身的肌理,馬臀部的馬尾,都變宣紙材質的生動之風為金屬材質的浮雕之勁。變動之中,馬的氣韻,如烈烈秋陽,如瑟瑟山風,如滾滾流雲,既具有剛健之野,又具有蒼勁之力,而這恰恰也是畫家力圖達到的完美效果。

二張合繪「孝道可風」

繼1990年張大千的作品《唐馬圖》首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上亮相後,隔年二度亮相,便是張大千與其二哥張澤聯手在1991中國辛未(羊)年金銀鉑紀念幣中的《孝道可風圖》。 「兩張」,分別指的是張大千和張澤。畫家以聯手畫作入選,在生肖金銀紀念幣中,可謂絕無僅有。

1991中國辛未(羊)年1盎司金幣背面

其實,張大千和張澤曾經有過多次的合作,目前在市場上能看到的,有《伏虎美人》《十二金釵圖》《黃山記游》《皆大歡喜圖》等。此枚《孝道可風圖》金幣,選自他們聯手的《四羊圖》。說是合作,張大千隻是題款:「潔白孝子心,晨羞宜可獻。嗟哉轉蓬人,春暉負衣線。」下落「善大千合作」,上壓印鑒為「大千居士」。畫面上的「四羊」,則出自張澤之手。

《四羊圖》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辛未(羊)年金銀紀念幣,以原作為藍本,局部有較大的變動。幣面之上,山之坡,水之濱,公羊挺立如山,母羊慈愛似海,幼羊跪乳其下,畫面溫馨,生動感人。後置的雜草茂密,前置的野花盛開。精到粗處,繁生簡筆。孝道是做人之本,畫家以跪羊圖取意,以生動溫馨畫面詮釋,既形象,又生動。

水墨寫意潑花鳥

1999年發行的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金銀紀念幣中的「花鳥圖」與「荷花圖」紀念銀幣,分別選材於張大千盛年時期的代表力作。在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他與荷花朝夕相處,捕捉荷花的動態。

他筆下的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賞,嬌艷而不俗,沉著而不浮,生動而不僵。這枚1盎司「荷花圖」銀幣,雖為分寸之地,不能全貌展示「大千荷」的精髓,但是幣面靈氣逼人的韻味,卻深深吸引著我們的目光,有沁人心脾的感覺。

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金銀紀念幣1盎司長方形銀質紀念幣

紅衣畫眉圖軸

這枚幣為了展示潑墨的風采,設計師在製作上頗為考究,採用了傳統的鏡面和噴砂工藝,來表現墨跡的深淺變化。用不同高度的浮雕,來表現荷花、荷葉之間的光影明暗,十分貼近原畫。

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金銀紀念幣1盎司長方形銀質紀念幣

幣面遵循水墨畫的布局,以鏡面留白,襯托噴砂工藝展現的圖案,讓深淺不一的浮雕,造就水墨明暗的變化,使之設色高雅,畫面清麗,符合荷花的氣質。畫作中的荷花確實是「花如今隸莖如篆,葉是分書草草書」,筆筆清晰,根根分明。遠遠觀之,令人屏氣凝神,不願做任何念想。

雙童晚笛映歸牧

張大千一生畫《歸牧圖》無數,著名散文大師董橋先生曾為其撰文評述: 「夕照牧歸的踽踽心情總算是有了著落。」1999年發行的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金銀紀念幣中的「歸牧圖」金幣,就是選材於先生《歸牧》系列的其中一幅。

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金銀紀念幣1/2盎司長方形金質紀念幣

「每見村童牧牛於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畫圖,遂起辭官歸里之望。」一生飽經憂患的陸放翁,都有著深沉的田園牧歌情結,何況是那些散漫多情的風流文人們。逸筆簡練,行風幽遠的《歸牧圖》,帶有文人畫的典型特徵。青草漫生,壯碩黃牛,牛頭昂起,上坐兩個扎著髮髻,身穿短麻衣的小牧童。一牧童倒騎撫簫,另一小牧童柳笛橫吹,這是一首揉碎了古典田園詩的精髓而書就的筆墨牧歌,盈潤著清幽潔凈的審美旨趣。

董橋先生曾以此來言喻張大千的《歸牧圖》所帶給他的美學享受:「我是凡人,滿心塵慮,不但處相住相,對境生境,一見大千妙品,立時沉醉,立時傾倒,立時忘我。這是可喜的業障了。」

但紀念幣畢竟不是平面藝術,相比原作文人畫的清淡素雅,紀念幣相對粗獷的線條,加上雕塑感極強的塊面結構,給我們一種更為空曠厚重的感覺,藏隱簡淡沖和之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家所宣揚的並非生命的寂滅,在佛陀的拈花一笑中,包含著生之喜悅,是對在世生命的肯定。從這一點來說,紀念幣比原作更帶著一股渾樸厚重的生命氣息。寧靜蒼野,牧童柳笛橫吹,緩緩倒騎老牛而來,從容嫻適,渾樸古雅的錢幣藝術語言,必要的留白,景象的緩慢節奏感,強烈的雕塑感,大俗之中透出大雅,烘托出對純真世物的讚歎。「歸牧圖」紀念金幣,就是一幅用抒情雅緻的錢幣藝術語言雕刻而成的幣上「牧歌圖」,讓人如臨其境,一切如在目前,自然而真切。柳笛聲中晚歸的牧童來了,田間遠望似乎有萬縷炊煙慢逐春風,其中的蘊藉,真是妙不可言。

文章最後,我們將大師的遺作《廬山圖》展現給大家,請將手機橫置觀賞。

文章作者:徐龍輝 簡熙晴圖文編輯:小編(文中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金幣雜誌 的精彩文章:

偉大:源於作品的思想和品質——達·芬奇與幣章藝術
看奧斯卡,賞電影幣

TAG:中國金幣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