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主任希拉·布雷特維爾:設計在於創造能動的方式

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主任希拉·布雷特維爾:設計在於創造能動的方式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央美術學院建校100周年。作為百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宗旨在於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設計發展的歷史脈絡、深入總結經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考和探索中國的未來設計和設計教育之路。海內外重要的設計師、建築師、設計教育專家齊聚一堂展開探討和分享。藝訊網藉此機會採訪了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希拉·布雷特維爾教授(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布雷特維爾教授從自己的設計經驗出發,為我們解讀了她對設計的定義,簡單闡述了設計原則,且對於中國的設計及未來的設計教育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的見解令人深思。

希拉·布雷特維爾

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

希拉·布雷特維爾教授(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是耶魯大學平面設計系系主任,她於1962年獲得巴納德學院的藝術史學士學位,1964年獲得耶魯大學的藝術碩士學位,以及馬里蘭藝術大學、加州藝術學院、莫爾藝術學院和奧蒂斯藝術設計學院等多個學校的名譽學位。她的作品被眾多藝術機構所特藏其中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巴黎篷皮杜藝術中心和多處大學、公共圖書館等等。

採訪時間:2018年3月21日

採訪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

採訪記者:沈采

採訪編輯:Sue Wang

布雷特維爾教授接受藝訊網專訪

藝訊網:您是否曾與中國設計師或者您的中國學生合作過?您如何看待現在設計教育體系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

希拉·布雷特維爾: 我與生活在周圍的人合作,我也同與我做相似工作的人合作,但我從來不會和我的學生合作。我教授學生。我盡量把這兩件事分開來對待。我覺得學生應該通過接受教育而成為自己,而不是因教育與老師之間形成僱傭關係。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辦法。

藝訊網: 您是否曾與其他中國設計師合作呢?

希拉·布雷特維爾: 目前還沒有。我在成都有一個想做的項目,但是這個項目最終沒能通過。然後明天我要去同濟大學,可能我們在那邊會有些合作,所以這取決於邀請方想讓我在其場域中做些什麼。我當然欣然與中國設計師合作。例如(不同語言文字的)字體,學生給我看了中文繁體字的字體,看上去浪漫,事實上是傳統文字。我必須選擇同樣語意的簡體字,繁體字是曾經使用的字體。我覺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使用傳統文字,這才是中國原初的文字設計。所以我以那樣的方式合作。我把我演講的標題和內容發給學生,然後事實上是他的叔叔翻譯出來。這樣我的演講標題就有了英文中沒有,但是在中文可延伸擴展的意境。通過這樣的方式,我真的盡量使教學與設計製作沿著同樣的思路順其自然……但是我不想利用學生。太多的老師利用著學生,也不給他們支付相應的酬勞就是利用。我不想成為那樣的老師。我盡量將兩者分開……

2005年, 希拉·布雷特維爾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為老水塔重新設計入口, 作品名為 Step(pe),以僅寫著開頭字母四行詩的形式,邀請觀者用粉筆填寫互動。

藝訊網:作為一個學習平面設計的設計師,有些時候我們會更傾向於用圖像來表達我們的想法。您的作品經常運用語言文字的元素,那麼,為什麼您會選擇文字作為您的設計語言呢?

希拉·布雷特維爾: 首先,平面設計的歷史或者它最初的目的是使每個人都能讀到《聖經》或者新聞。所以可以說平面設計的歷史非常豐富。我非常了解不同的語言應對不同的事物時用不同的方式,並且在一些語言中有些詞是無法翻譯的。我很喜歡這一點。我覺得之所以在你的語言中使用這個詞語肯定有著必須為之的原因,所以我覺得語言的結構伴隨著文化,我也覺得很有意思。既是平面設計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

老水塔的新入口,俄羅斯葉卡捷琳堡,2005年

Yekaterinburg, Russia. 2005

New entrance for the Old Water Tower

藝訊網: 您覺得設計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

希拉·布雷特維爾:覺得需要滿足兩方面的需求,工作對象的需求或者說工作夥伴的需求,和我自己的需求。我們都能夠在這種互動中得到一些東西。這是雙方面的事。 我需要對我的創造滿意,我也需要同與我一起工作的人,或者更多的是(設計)創造的受眾,產生共鳴。就像(我在演講中介紹的)那個俄羅斯的項目。它採取的是詩歌的形式。實際上如果你在創作中留白,如果你給別人留一些空間,就像我們現在正在對話一樣。你不是單純的提問然後我來回答,我們正在試著弄清楚你所處的環境,我是從何開始以及我們在哪裡有交集。

並且,你也需要邀請觀眾進入你的作品。就像現在。觀眾在我說話的時候都不會提問。當你結束的時候,他們會開始進行提問,我也會努力去回答,人們也可以參與到對話中來。這就是一種通過演講而產生的創造性契機並且觀眾還能夠持續參與進來,但這並不是這種特定形式的本質。

藝訊網:請您展望一下設計的未來,有關於中國設計在未來的發展你有什麼看法?

希拉·布雷特維爾:我想在這裡(中國)你們有著不可思議的機遇。設計在這裡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你們能做的就是不濫用,不過度使用,不藻飾所有的事物。你要知道所為不僅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事物之上,我們要創造一種能動的方式。

我聽說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瀕危、失傳和被西化了。昨天我們和日本設計師喜多俊之還聊到這個話題。為什麼日本那麼具有革新性?我的意思是我知道日本的所有建築師,我也知道所有的漫畫家,其他人也是這樣,因為他們在這樣的小國家中去思考創造……他(喜多俊之)認為這是因為日本文化的靈魂正在向世界輸出,對此我也毫不懷疑。我覺得你們(中國)不應該再視西方而行事,中國設計師應該著眼於你的來處,發現其中獨特之處,並且試著去在你的作品中呈現,因為這正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我想鼓勵你們去這麼做,那麼你們就擁有著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機會。因為(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如果不去這麼做,其實有點荒謬。你們的電影文化比設計文化獨特得多。想想賈樟柯這些藝術家他們就能夠用他們特別的方式去進行獨一無二的創作。他們作為中國人都傳達著自己的本源、興趣和精神,為什麼設計師不能做到?我覺得這是因為教育的問題。不好意思,我覺得(中國的)教育太公式化。除非這種狀況得以改變,否則這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很難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並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

採訪丨沈采

整理丨Sue Wang

現場圖丨胡思辰

作品圖丨設計師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美院藝訊網 的精彩文章:

陳曦:繪畫穿行當代的態勢與抉擇

TAG:中央美院藝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