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了!三亞港老碼頭

別了!三亞港老碼頭

以前 三亞港曾是海南島南端最主要的港口。 本報記者 孫清 攝於2000年6月

以前 三亞港曾是海南島南端最主要的港口。 本報記者 孫清 攝於2000年6月

未來 濱港文化藝術及商業區示意圖。(來源:三亞市規劃局網站)

隨著「陽光海岸」棚改的推進,一些有著獨特時代烙印的事物在我們的視野里漸行漸遠,湮沒於塵,這其中,包括曾書寫下傳奇篇章的三亞港(港務局)老碼頭。3月底,隨著最後一拆的完成,這座昔日三港合一的老碼頭從此不復存在。

接替它的,將是一個體現國際藝術海岸特色和展示功能的文化體驗區,在這裡,或興建起歌劇院、音樂堂、藝術館、歷史博物館,或建成海港公園,向世人展示一個全新的港灣風貌。


三亞,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國內外著名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港口和碼頭,是她成長與發展的基石。

資料顯示,三亞港是海南島南端最主要的港口,古稱臨川港,自古以來是著名的鹽漁港,宋元時期成為瓊島南部重要通商港口,通航貿易頻繁,明代闢為海外「番國」貢船寄泊港後,更具有特殊的港口功能,不僅成為接納貢船、護送朝貢方物進京的寄泊中轉港,還在天涯一方見證了海外朝貢貿易的精彩。

曾任崖縣文化局局長的蔡明康,曾著文考據民國時期三亞港商業街以前也騎樓林立,商貿繁榮一時。商業街兩旁招牌林立,商業繁榮,廣州、上海流行的香煙、服飾以及時髦商品,在三亞港商業街都能找到。其中「永源昌酒樓」、「王興昌酒店」和「瓊茂安山貨店」均為海南商人所設。採訪時,一位老人告訴三亞日報記者,三亞港商業街就像是廣州的「上下九」。

儘管繁盛如斯,但是受當時的技術條件及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在1942年前,三亞港都沒有建成真正意義上的港口,只是用石頭或木樁搭建的碼頭,供漁船及小貨船停靠。

1939年2月,日本侵略海南島,為了方便運輸其軍用物資和掠奪來的物產,於1942年在三亞建設了真正意義上的港口,建有兩個500噸級泊位(長113米、水深2.5米、鋼板樁結構),日軍同時還在安游建設了長150米、水深9米的碼頭一座,在榆林建設了長274米、水深7.5米的碼頭一座。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前,很快三亞港就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隨著經濟的發展,三亞港成為當時的雜貨港口和貨物集散地。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於1966年對三亞港進行第一次擴建,沿著兩個500噸級泊位建設一個1500噸級泊位(長91.5米、水深4.5米、高樁梁板結構),同時配套建設了一批庫場(1、2、3號倉庫),還組建了三亞港駁船隊,新增1艘拖輪、5艘60噸鐵駁船。

1975年,國家對三亞港進行了第二次擴建,沿1500噸級泊位向海外延伸,共建有兩個5000噸級泊位和兩個3000噸級泊位(5000噸級泊位水深7.5米、3000噸級泊位水深5米、鋼板樁結構),使三亞港的泊位岸線達到700多米,建設了大批的倉庫和堆場,購置了大批港口機械設備,配套建設修理廠、發電廠等港口輔助設施,擴建工程於1980年完工,三亞港口規模基本定型。到1986年底,三亞港已建有2座碼頭、7個泊位、12座倉庫、12座堆場、2條鐵路專用線,港口裝卸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三亞港是三亞市最大的政企合一的直屬企業,是我國沿海14個對外開放港口之一,外國的船隻可以直接靠在三亞港作業,為海南的對外開放發揮了積極作用。進入新世紀後,三亞港務局深化改革,港口貨物吞吐量從原來長期在幾十萬噸徘徊上升至200多萬噸,為三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以漁港、貨港為主,兼具客運功能,在漫長的歲月里,三亞港默默承擔著海南南部地區水運樞紐的重任,無問西東,包容滄桑。

「一年到頭,天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漁船貨輪開進三亞港,這麼小的三亞港被擠得滿滿當當,遇到避風期,東西兩河的河道里也都擠滿了船,小一些的漁船,通過三亞大橋和潮見橋橋洞,在河道里排到市五中附近。」一位老漁民回憶起昔日的盛況。

「小時候我家就住在三亞港古井的旁邊,大人們打井水洗衣服洗菜,我們小孩就在井邊洗澡。」疍家姑娘黎燕清回憶起與港口碼頭相伴成長的經歷:「魚市一開,我媽媽經常7天不回家,得一直在碼頭賣魚!我和姐姐、弟弟就被托養在老師家。很多船回港時會帶回一大船魚,收魚款都用大麻袋裝。港口周圍有很多露天歌舞廳,很多餐館、旅店,還有溜冰場,從早到晚都是三亞最熱鬧的地方。」在黎燕清的少時記憶里,三亞本地漁民普遍只擁有小漁船,出不了遠海,只能小打小撈,或者在港內和河道里接駁,漁民們則幫著大船搬貨,漁婦們腌制魚乾和做代銷。「就這麼慢慢積攢,然後學習造大船,捕大魚,做海產品加工批發,搞運輸……我們的家也從疍家高腳排搬進港區里的小樓,現在又搬離了老舊的港區。生活在一步步變好,我們的生活道路也越來越寬廣了。」

時代在更替,城市在發展。位於三亞河河口處的三亞港,港區陸域狹窄,卻早已沒了更多發展空間,漸漸喪失了其原本功能。隨著三亞城市的快速發展,港口與城市發展相互制約的矛盾愈發突出。為解決港城發展相互制約、港區集散疏運不暢交通擁堵、各類船艇航行安全等問題,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三亞在2005年啟動了三亞港客運、貨運和漁港「三港分離」工程,將貨運港搬遷至距離城區約40公里的南山岬角,開闢建設南山港區,將漁港搬遷至崖州灣寧遠河口西側,建設崖州中心漁港,將三亞老港區的功能調整為以客運和海上旅遊為主的客運港區,其客運功能搬遷到三亞鳳凰島國際客運港。

2016年,隨著三亞漁港全部搬遷到崖州中心漁港,「三港分離」的願景得以真正實現。

拆舊必然立新。2017年5月,三亞市政府決定實施「陽光海岸」棚改項目,對三亞港碼頭用地進行徵收,並從2017年7月開始對三亞港區的建築物實施整體拆除。至今年3月底,三亞港務局碼頭範圍內完成房屋建築拆除72600餘平方米,舊有的痕迹徹底消失,曾經的輝煌永存記憶。


老碼頭上,舊時石堤仍在,凹凸而堅毅,承受著海水的沖刷,仍在訴說著鹿城千百年風雨滄桑。而新的三亞港港灣規劃建設,已經蓄勢待發。

在三亞灣「陽光海岸」片區整體規劃中,片區改造建設的整體性與高品質是兩大基調。將規劃建設形成三亞灣濱海生態休閑帶、港務局文化藝術體驗區、勝利路郵輪主題休閑區和四更園高端城市服務區這四個相連相依相得益彰的區域,主要功能包括:服務於國際精品旅遊城市特別是國際郵輪母港和遊艇港灣的世界級高端休閑娛樂、商業服務、旅遊度假等功能;體現國際藝術海岸特色的文化體驗和展示功能;體現國際旅遊島和精品城市建設品質,滿足市民和遊客需求的文化設施、生活配套、市政設施等城市公共服務功能。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嚴朝君到天涯區調研棚戶區改造項目時指出,南邊海環河口和陽光海岸片區區位獨特,要以國際水準策劃項目,布局產業,帶動周邊商業、服務業發展,著力提升三亞國際化水平,把南邊海環河口和陽光海岸片區打造成展示三亞國際形象的區域。

縱觀世界公認的成熟海港灣區,無論是澳大利亞的悉尼港、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還是日本東京灣、紐約長島,都有著八大共性:一是強有力的經濟依託;二是交通非常便利;三有海景資源;四是生態環境優美;五能開展運動;六要有度假酒店和公寓;七是完備的配套設施;八是特色人文環境。而這也正是三亞灣「陽光海岸」已經具備或有能力具備的八大優勢。

「未來的三亞灣『陽光海岸』,將成為以國際藝術海岸為特色的、面向全球的活力中心和南海門戶『鳳凰海岸』。」「陽光海岸」棚改項目組組長、天涯區委副書記程建華表示,詳細規劃還在制定中,但高起點、高水準、國家化視野是肯定的。對於三亞港老碼頭的規劃定位,是一個體現國際藝術海岸特色和展示功能的文化體驗區,在這裡,也許將興建起歌劇院、音樂堂、藝術館、歷史博物館,或者海港公園,如鳳凰涅槃,向世人展示一個全新的港灣風貌。

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張女士,出於康養需求和對港灣的嚮往,幾年前在三亞港附近購置了度假用房,「很喜歡坐在陽台上看港灣風景」。得知「陽光海岸」及港務局老碼頭的改造計劃,張女士興奮不已,「文化藝術是一座城市的精髓,一種『軟實力』,也是我不能過久離開北京的原因之一。三亞是一座旅遊度假型城市,豐富它的城市文化表情,彰顯它的城市藝術風采,才能更大限度地滿足市民遊客的居住和度假需求。」

來源:三亞日報(記者 袁燕)

編輯:鄧銘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亞日報 的精彩文章:

內蒙一漢子三亞游泳抱回海龜 經眾人相勸放生海龜數度折返「謝」恩人
男子全程馬拉松全場第三、國內組第一 管油勝:從田徑隊員到馬拉松選手的華麗轉身

TAG:三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