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投資參考:特朗普抨擊亞馬遜,這家公司到底「做錯」了什麼?

投資參考:特朗普抨擊亞馬遜,這家公司到底「做錯」了什麼?

進擊的亞馬遜遭遇特朗普抨擊,它「錯」在哪裡?困窘的沃爾瑪選擇跨界迎接挑戰,財務壓力或有隱憂;CDR越來越認真,中概股ETF會受到什麼影響?

3月份過去了,對於投資者來說,在3月剛來的時候,告別2月風暴,市場似乎有回暖跡象,但是緊接著從貿易戰疑雲到科技股被群毆,市場再一次陷入動蕩,儘管幅度不如1月到2月間強,但是頻度提升。

最新中招的是亞馬遜,上周三就有傳言特朗普要對亞馬遜動手引發其股票波動,而周四特朗普更是在Twitter直接開炮,大致內容是:

「在我參選總統大選前,老早就陳述過我對亞馬遜的疑慮。亞馬遜與其他人不同,他們只向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繳納少少的稅、甚至免繳稅;把我們的郵政系統當做他們的宅配小弟(導致美國巨大虧損),還造成成千家零售商關門!」

這兩天又發推補充:

「美國郵政局每替亞馬遜寄送一個包裹,就會平均損失1.50美元。總計相當於數十億美元。」

這兩年,亞馬遜確實給人一種充滿了戰鬥精神的形象,收購全食超市更是令線下零售公司震顫。但是,美國零售行業目前的困境,把鍋全扔給亞馬遜也不公平。

亞馬遜是美國電子商務的王者,這個不假,佔比達43.5%,但是,亞馬遜目前在全美零售行業的佔比只有3.9%,金融市場你可以說有槓桿效應,這實際銷售來看,總不能讓亞馬遜把鍋都背了吧。

至於「把我們的郵政系統當做他們的宅配小弟」,更是扯淡,這個中國消費者也可以感受到,伴隨電商興起,快遞小哥確實辛苦,但是他們有被掠奪的感覺嗎?沒有啊,就業機會和收入在增加啊。

美國一樣,伴隨亞馬遜銷售收入的快速增長,美國快遞行業的收入也快速增長,而同期美國的所謂「一類郵件」的平郵是下降了,這個鍋更不能讓亞馬遜背,要怪就去怪數字化時代,而亞馬遜倒是促進了商品快遞的興旺,彌補了一些環節的衰退。至於快遞價格,本身是市場化的結果,你郵政也可以提價,但是自然也會面臨競爭。

所以,特朗普說的信誓旦旦,本質還是這句話「他們只向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繳納少少的稅、甚至免繳稅」,因為作為科技公司,亞馬遜的繳稅與傳統公司比,還是偏少的,而既然亞馬遜現在「侵入」傳統領域,是不是也要利益再分配一下?是的,你會發現這個側重點不同,政府跟Google、Facebook在爭奪話語權和影響力,跟亞馬遜們是爭奪更實際的利益並照顧傳統行業選民。

當然,你也不能就此說美國政府怎麼這樣,一點不市場經濟嘛。是的,美國商業史本來就是政府和商業機構博弈的歷史,而且請注意,很多時候政府出手不見得是他們貪婪,而是真的是有民意基礎,甚至壓力。國家這個東西,本來從概念上就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現實層面更需要利益平衡,否則形成明顯的利益對立,那還怎麼玩,亞馬遜、Facebook也沒法安然發展。所以,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個階段,科技巨頭們該妥協就要妥協,而且從趨勢看本身也正在做出妥協,去尋找一個所謂的利益「最大公約數」,對此也沒啥好憤世嫉俗的,理性看待即可。

而這個博弈的過程,表現有時候也確實夠激烈的,但是從目前來看,科技巨頭們卻依然很受投資者的追捧。比如過去兩周倍受蹂躪的Facebook,在上周結束後,根據FactSet的統計的45位分析師評估,91%的評級是「買入」或者「超配」,這個數字甚至比2月份的89%還提升了。

在分析師們看來,長期來看,科技公司的營收增長依然強勁,並且在多個領域充滿進一步提升空間,更別說很多新技術領域的突破正在進行,不買科技公司買啥?美國經濟的創新目前主要就來自科技公司,不靠它們靠啥?靠貿易保護?靠造橋修路?顯然,如今科技公司經受的非議並無損其內在價值的動力,所以,長期來看,優秀的科技公司或者指數依然值得在你的投資組合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然,伴隨科技公司的跨界「進攻」,傳統行業也不能坐以待斃,一種選擇就是以跨界對抗跨界,比如沃爾瑪就可能乘著美國醫療行業併購大潮,收購美國第二大醫療保險公司Humana。

確實,沃爾瑪太需要些新的營收來源和成長動力了:

從其季度盈利來看,別說增長,這幾年企穩都難啊,這樣的情況下,股價怎麼能起來呢?

可以看到近5年,沃爾瑪的累積收益遠遜於標普500指數。

而目前,美國醫療行業正在進行頻繁併購,此前,在傳出亞馬遜進軍藥品零售的消息後,藥品零售巨頭CVS立刻開始了對Aetna的收購,而沃爾瑪似乎也準備效仿,其與市值370億美元的Humana的談判已經啟動。去年,沃爾瑪的全年收入為5000億美元,而Humana收入為540億美元,可以說報表合併後,沃爾瑪收入的提升還是明顯的。

但是,也有分析師認為,這一併購將給沃爾瑪帶來較大的財務負擔,如果問你,沃爾瑪和亞馬遜誰負債多,很多人可能感覺老是虧錢的亞馬遜當然負債多。但是,情況卻非如此,目前沃爾瑪現金和等價物不過70億美元,其凈負債高達390億美元,而亞馬遜的現金和等價物為300億美元,凈負債130億美元。而收購Humana預計最終代價可能高達500億美元,為此無論換股,發債,沃爾瑪都需要承擔不小的成本。但是這種情況下,又能怎麼樣?再危險又如何,在「等死」和「找死」間,還能怎麼辦,寧肯「找死」啊,大企業的轉型向來不易。

而主動尋求改變的還有微軟,曾經也在尋找新方向路上頭破血流的微軟,如今狀況好多了,可喜的是它沒有選擇沾沾自喜,而是乘勝追擊。最近,微軟做出業務調整,將勢頭甚佳的雲計算服務Azure提升為核心業務,將昔日微軟象徵的Windows業務角色降低,甚至負責Windows業務的微軟21年老兵Terry Myerson也將離職。

與老微軟痕迹濃厚的鮑爾默相比,2014年擔任微軟CEO的納德拉迄今為止確實幹的漂亮,微軟業務明顯提升,而且轉型成功,資本市場也對其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最近,中概股又掀起了美國股市上市潮,上周的B站、愛奇藝都是知名公司,與此同時,A股的CDR細則和「獨角獸」篩選標準也有了進一步的落實,這兩股趨勢矛盾嗎?

在我看來,其實有相通之處,說白了,CDR最近成為輿論和政策層面的焦點,也突出了中國監管層的務實態度,即並不要求中國科技巨頭們非要整體回到中國,可以繼續在美國、香港掛牌,同時通過CDR的形式在A股掛牌,讓A股股民也分享這些優秀公司的成長。

在這種情況下,著名的中概科技股ETF:KWEB就更加值得關注了,因為按照目前情況,它的重磅成分股如阿里、騰訊並不會受到影響,而新晉IPO的公司中,符合條件的也將逐步被納入該ETF,我們可以設想小米如果在香港掛牌,必然也將納入到這隻ETF成分股中。

就近三年來看,KWEB表現也很強勁,2017年一股拉升讓其表現遠超QQQ。

接下來,如果真有中國在海外掛牌的科技公司以CDR的形式在A股掛牌,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A股估值和海外市場將形成價差。而從目前情況看,這些公司很可能在A股受到追捧,獲得比在海外市場更高的估值,那麼是否會導致海外市場,比如美股的ADR水漲船高,讓KWEB這樣的ETF受益呢?當前,前提條件還是,CDR是否可以更快落實,而非如當年的「戰略新興板」熱鬧一時,進而沉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海外金融 的精彩文章:

好萊塢砸下1.6億美元,這位商人的俄羅斯經商曆險記如此吸引人?

TAG:第一海外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