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人最重要的是快樂」

「做人最重要的是快樂」

Change

 Women With Voices

Taylor Swift 

00:00/00:00

香港影視劇中有一句台詞廣為流傳,其根源我不太清楚,深究其根本目前於我也無甚意義。這句台詞是:「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咯!」我雖不知這句話的由來,但卻很清楚它被使用在何種語境中——在對生活、對人生充滿困惑時,心靈陷入迷茫的境地時。至少在我從影視劇中所看到的是這樣。現實中人們也常常引用它,但大多是聊作略表安慰只用,它主要被用來給失意的心加油打氣。

我常常反感這樣的引用,認為這膚淺得很。讓我反感的並不是這句話的「非我原創性」(如果進行文學創作,我還是會反感的),也並非這句話本身就不好,而是引用得不恰當,引用得很膚淺。就像說話作文一樣,你對一個詞語的意思都沒有理解透,就胡亂地從嘴裡蹦出它,用筆寫下它。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咯!」在網上漸漸有許多版本,比如「開心就好」「要嗨皮(happy)」……好像開心、快樂、高興這三個近義詞成為了流行。但快樂流行的語境卻是人們的失意或悲喪——甚至我自己也這樣用過,在我明知不能這樣用時敷衍地說過。這令人感覺很不舒服,我想如果人們只要思考這個問題,就會有和我一樣的感覺。然而,我卻也未聽說過(學淺識陋便容易如此)什麼有關「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快樂」的更高深更打動人的理解。

直到我讀到《通往哲學的後樓梯》中關於伊壁鳩魯哲學思想的章節。有人說:讓哲學家和普通人說同一句話,哪怕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相同,但其中內涵絕不相同——好吧,不知道有沒有人說過,但現在我說過了。同樣是的一句「做人最終的是快樂」,從網路上大多數人的嘴裡蹦出來是安慰,是心靈雞湯啊!但在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口中卻是:「人生中最本質的是追求幸福。」

其實香港影視劇中的這句台詞,大多是生活閱歷豐富的長輩跟後輩說的,這算是他們多年人生經驗帶給他們的思想結晶,本身可以說是相當靠近哲學了——至少相比引用這句話後心安理得地揮霍青春的年輕人而言。老人們告誡後生,這可以說是一種生活哲學,但要算真正意義上的哲學,也總還差了那麼點。

在哲學家那裡,恰好就不差這麼點兒——這並不是說哲學家比普通人在各方面都更高級什麼的,不是說哲學家這個「人」比普通人的「人」更高級,而是哲學思辨很高級。普通人說完這句話以後,倘若你問問他對這句話的理解,他可能會引用某些人的話,或者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簡單談一談「快樂於自己人生的意義」,而經過哲學思辨後的哲學家伊壁鳩魯絕不會這樣泛泛而談。

「做人最重要的」=「人生中最本質的追求」。我想這個等式是成立的,在表意之處。

伊壁鳩魯認為:人生中最本質的是追求幸福,但幸福首先意味著免除痛苦。反過來說,幸福就是快感。因此,伊壁鳩魯說:「快感是幸福生活的本源和目的。」當然,快感不能單純理解為庸俗的感官快樂,儘管伊壁鳩魯看來也沒特別地排除這一點。快感首先指的是精神方面的更細膩的興奮感覺。比如交談音、聽音樂、欣賞藝術作品,特別是研究哲學,都能帶來這種快感。

伊壁鳩魯認為,真正的快感與幸福源於靈魂的平衡與安靜。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克制狂熱的激情,不能讓它爆發,必須平息「恐懼」、「慾望」、「痛苦」,所有這些擾亂靈魂「旋風」。達到了這一點,「靈魂中產生的騷動就會消逝」,而哲學的崇高任務正在於此。

只有這樣,哲學才能像伊壁鳩魯所理解的那樣,成為「生活實踐」的指南。一個哲學家的話,如果不能醫治一種狂熱的激情,不能把這種狂熱從靈魂中從靈魂中趕走,那他的話就是「空洞無用」的。但如果產生了這樣的效果,真正超然的哲學觀就會出現:「精神不可動搖,靈魂如同風止一般平靜。」

哲學怎麼才能成為這樣一種「靈魂之葯」呢?要如此,哲學就必須離開狂熱激情的陣地,而步入理性的高度。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脫離快樂這個範圍。恰恰相反,最高級的快樂產生於理性。「沒有理性的生活,不是充滿快樂的生活;反之,沒有快樂的生活,肯定不是理性的生活。」這樣,認識與生活實踐的指南,即哲學,便代表了人類生存的高峰:「只有清晰的思考才能給我們帶來充滿快樂的生活,理性是我們最崇高的上帝。」

戰勝了所有可能破壞靈魂安靜的東西,哲學家就會生活在伊壁鳩魯所講的那種自我滿足之中,生活在幸福自由的精神王國中里。「自由是自我滿足帶來的最美麗的果實」,而這種自由,人們只有通過完全擺脫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才能得到。因此,伊壁鳩魯學派的格言是:「在隱居中生活吧!」做到了這一點,哲學家就會如同「上帝那樣生活在同人中間」。

(以上摘自《通向哲學的後樓梯》p55-56)

毫無疑問,在《通向哲學的後樓梯》一書中,關於伊壁鳩魯「人要追求快樂」思想主要的論述就到這裡了。好吧,後面其實還有兩部分。

一部分在我看來像是「方法論」。「要快樂就要免除痛苦」,而伊壁鳩魯選擇免除痛苦的方式是「隱居」,但這種「隱居」並非脫離社會,而是用友誼替代社會生活,因為 「在所有能夠有益於幸福的智慧來中,交結朋友的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大自然造就了我們,就是為了我們交結友情。」「友誼之舞繞著大地旋轉,喚起我們對幸福的嚮往。」伊壁鳩魯在描述友情時可謂是「精神亢奮、滿懷激情」,儘管我知道自己對於伊壁鳩魯及其哲學思想的了解微乎其微,但從書中作者的記述中,我認為伊壁鳩魯選擇免除痛苦的方式,即通往快樂的社會途徑或者說現實途徑:是結交朋友。

精神途徑毫無疑問是哲學思辨,儘管哲學家在進行哲學思辨時並不一定都是快樂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心中,精神途徑是主要途徑。因為不管是隱居也好結交朋友也罷,使人靈魂不得安寧的根源始終存在著——人生的短暫和不可避免的死亡。這並非伊壁鳩魯個人之感,也是古典哲學家們最切身的感覺。

那麼,伊壁鳩魯是如何解決這一令人痛苦的難題呢?研究它,研究死亡的本質。他說:「死亡是不可怕的,因為仔細推敲一下,死亡便是虛無。而對我們來說,只有那些感覺到的東西才是現實的。因此我們是感覺不到死亡的。我們活著時,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到來時,我們已不存在。」「死亡即虛無,這一認識使短暫的人生變得甜蜜可口。」

我認為他關於死亡的說法是很有意思的,雖然我並不完全贊同他。不贊同的原因不是「唯心主義」這一標籤——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深入了解並研究那些被分類為「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你會沉浸其中並忍不住為之讚歎。我不贊同的原因只是,我不可能做到像他這樣。因為在我的腦海中,死亡於我而言是可感受的,不!應該說我對死亡的想像是無法避免的,我達不到「用心控制思想中關於死亡的想像」這樣的境界。所以對我而言,活著時死亡也是存在的。但我還是很喜歡以下這段伊壁鳩魯的話:

基於靈魂的和平這一點,伊壁鳩魯不承認靈魂不死的學說。隨著死亡,組成肉體與靈魂的原子結合便隨之解散,個人也就不存在了。認識到了這一點,彼岸的恐懼也就消失了,不必擔心死後會受到眾神們隨心所欲的懲罰或獎勵。未來的命運不存在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在塵世盡情享受這樣有限的生活。

尤其是最後一句「未來的命運不存在了,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在塵世盡情享受這樣有限的生活。」你也許會感嘆,這個唯心主義哲學家到這怎麼就不「唯心」了呢?好像純粹就是為了論證「要享樂」而說人死魂消。好像也無怪乎被芝諾強烈反對了?芝諾說:「『快樂說』引誘某些青年,軟化他們的靈魂。」

另一部分則是與芝諾的思想對比。我必須要強調、也是要提醒自己的一點是:從《通向哲學的後樓梯》一書中,我能得到的關於伊壁鳩魯和芝諾這二位哲學家的認識和了解是及極有限的。

伊壁鳩魯是「享樂主義」的代表,主張「快樂說」,然而芝諾則是「禁欲主義」的代表人物,芝諾反對「快樂說」,主張「義務說」。關於「義務說」,在這裡我將不會引述書中的解釋,簡單說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的一致中履行「自我實現」的義務(但要了解一個哲學概念,甚至非哲學概念,其實都偷不了懶,因為其中內涵是無法簡單化的)。

在「義務說」中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人應該服從自己的理性。」「人絕不能成為激情的奴隸,因為激情容易使人拜託內心的道德法則。」(題外話,芝諾提到「道德法則」,我想這是他與伊壁鳩魯「脫離社會」不同之處的一個體現。)事實上,在我摘錄的作者關於伊壁鳩魯的幾段話中有這麼一段:

哲學怎麼才能成為這樣一種「靈魂之葯」呢?要如此,哲學就必須離開狂熱激情的陣地,而步入理性的高度。但他並沒有因此而脫離快樂這個範圍。恰恰相反,最高級的快樂產生於理性。「沒有理性的生活,不是充滿快樂的生活;反之,沒有快樂的生活,肯定不是理性的生活。」這樣,認識與生活實踐的指南,即哲學,便代表了人類生存的高峰:「只有清晰的思考才能給我們帶來充滿快樂的生活,理性是我們最崇高的上帝。」

而這一段所說的其實與芝諾所言相同,都在強調人的理性,強調理性於人的至高性。因而在這一點上,快樂與理性並不矛盾。我是認同伊壁鳩魯的「快樂說」的,因而更嚮往理性之快樂,靈魂之快樂。

不難發現伊壁鳩魯和芝諾有一個很明顯的共同點——理性。不是歷史教科書中歐洲思想啟蒙運動中的「理性」,而只是人之理性。相較而言,歐洲思想啟蒙運動中的「理性」更偏向於社會理性。時代背景不同,但社會理性的根基也是人之理性,這是繼承和發展的結果。

作者之所以將伊壁鳩魯和芝諾放到一個章節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此二人同處於希臘哲學後期,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是相同的,也即他們各自所面對的社會現實是相似的(他們個人生活、遭遇自然不同)。受時代影響,假設哲學家們提出他們各自的哲學思想是因為有如馬克思所言的「改造世界」般的目的,那麼我想他們提出的改造世界的方法論便是構建人的理性,正如啟蒙運動時期由人之理性構建社會理性一般。

這兩天在讀一本生活散文小集,其中作者有周作人、梁實秋、汪曾祺等等大家名流。我發現一個有趣但又令人疑惑的地方,在看到伊壁鳩魯的「快樂說」時,我又想起了這些文字:

「喝茶當於瓦星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喝茶》周作人

「《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蟹》梁實秋

不過喝茶飲酒吃蟹這等生活小事,卻能使人有浮生若夢又此生無憾之感?更讓我疑惑的是,我竟也有過這般感覺,不是在吃什麼山珍海味時,吃的只是尋常事物,比如暑假打工下班後吃炸雞配可樂。雖說民以食為天,吃是頭等大事,但「吃」本身能讓人如此快樂嗎?「足了一生矣!」顯然表示「吃」可不止滿足了口腹之樂,更滿足了人的精神之樂?「吃」本身並不能做到這樣,「吃得滿足」才能達到這樣令人極致愉悅的效果。由是知,精神之滿足方能帶來靈魂之樂。

而伊壁鳩魯說:「自由是自我滿足帶來的最美麗的果實。」我是頭一回聽到像「自由是自我滿足的結果」這樣的說法。並且,伊壁鳩魯所言之自由不止是肉體自由,更是靈魂自由。這種自由是人們免除痛苦後達到快樂境地時心中的感受。

或許我們最不自由的一點是:我們不了解自己哪裡不自由、有多不自由,不了解自己哪裡自由、有多自由。真相或許就是這般。當你身心感到快樂時,你就達到自由境界了。由此觀之,這些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僅從吃喝這樣的生活小事上就能獲得如此的快樂,而他們在精神追求中也能有所得,其思想境界當真不低!

做人要追求快樂,塵世之樂,精神之樂。

做人得熱愛生活,那當然也得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o簡單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wo簡單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