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沒錢、沒時間,東映怎麼做動畫?

沒錢、沒時間,東映怎麼做動畫?

作者:雪城剎那

封面:狼少年肯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在沒錢、沒時間的情況下,東映動畫的首部電視動畫是如何誕生的呢?

第三章

三方布陣:電視放送、漫畫雜誌、商品化權

上回遺留下來的四個難題,我們來看東映怎麼解決的。

第一,動畫耗資。沒事這個東映早就習慣了,所以東映動畫那些早期的長篇動畫電影,總要跟東映招牌的時代劇電影捆綁上映。就是買一張票,看多個電影,這樣一來動畫電影一方的上映風險就小多了。時代劇電影一方是製作費低廉、集客力高,動畫電影一方是製作費昂貴、集客力低。大川博總裁在這方面有長線投資的覺悟,所以東映動畫在創立後的十年間,都是東映集團內部的赤字部門,拖後腿的子公司。

第二,動畫耗時。這個就是解決不了嘛,所以才出不了連續每周半小時的電視動畫。然而手塚治虫這個人太過分了,大大滴壞。

第三,特攝耗時。這個問題比起動畫方面壓力就低一點,為什麼,因為動畫方面東映是先驅,特攝方面不是。就算確實有這個難題,程度也比對頭東寶及其旗下的圓谷製片廠輕多了,有人在前面頂著風呢。

第四,特攝耗資。這個也是解決不了嘛,比動畫方面還嚴重,等著渡邊亮德課長去放大招。

《鐵臂阿童木》一月份開播,經過半年間各種口不能言的動蕩,七月份東映動畫終於正式展開行動。那個以東洋迪士尼為目標的東映動畫,從這一刻起被迫消失了。製作前線全面分為兩班,在原來製作長篇動畫電影的體制之外,分點人手出來新設一個電視動畫班。不過長篇動畫電影光在產量方面,就算分出去了人手也可沒打算鬆懈,甚至還打算增產。

要開搞電視動畫了,誰來搞?東映動畫的那些老將,不是本來就無法接受手塚這種搞法嘛,現在叫他們自己也這樣搞,那還了得!那就只有靠年輕人了。當年手塚參加那個《西遊記》的時候,不是派過兩個助手來打醬油嗎,一個月岡貞夫,一個石森章太郎。去了以後這兩個小子馬上想叛逃,都趕緊的表態,我們想入職東映動畫轉行搞動畫。

《西遊記》的演出之一白川大作來當面試官,結果只有月岡通過,被錄用了。因為白川對石森說,你的畫風屬於有個性的,但動畫的製作是團隊協作,老實說你的風格不適合。所以我推薦你繼續干漫畫這一行,等以後出了好作品,那時我也更有出息了,就來把你的漫畫給動畫化。

小將月岡過了三年,到這時也才不過二十四歲。一聽說要開始搞電視動畫了,他是自告奮勇上陣提出具體企劃案的。第一,因為月岡的作畫速度特別快,簡直是超金貴的人才,尤其對於每周都要上的電視動畫這個領域。第二,因為月岡在手塚身邊混過,所以對他那一套作弊玩法比較心裡有數啦。第三,連反感《阿童木》最激烈的老將大塚康生,都對月岡的畫功是讚賞有加,稱他為天才動畫師。所以非他不可了,於是東映動畫最初的電視動畫節目,就決定由月岡來從頭主導設定原案。結果月岡這相當於出頭做了小白鼠,後來先是肉體上不堪重負,再又是精神上不堪重負。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肉體上,電視動畫太長了,累趴下了。你想,本來這年上映的《頑皮王子的大蛇退治》,才剛剛確立現代的一人演出家和作畫監督體制,那麼第一次製作電視動畫時他們會是什麼思路,大框架直接照搬過來。一個電影是一個整體單位,那一個電視節目也就是一個整體單位。但電視節目是每周都在播,一集又一集,一個電影可比一個電視節目體積小多了。初期把體制的大框架直接照搬過去意味著什麼,總共就一套班子在負責一個整體單位,每集製作現場總是差不多那麼些人。沒有什麼輪班制,也沒有什麼同時作業,在現在不可想像的狀態,就這麼單獨把電視節目從頭負責到尾會累死人的啊。

那腫么辦,只好每集不同的演出家來幹了,下面也是不同的作畫班子。於是今人上帝視角很容易就會知道了,這會出現什麼後果啊,每集當然不可能風格統一了。當時各集有各自的演出,上面哪有什麼監督啊,整體更不可能有什麼總作畫監督。時間久了,最後做出來的那東西月岡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捂臉男默女淚啊,這回就變成精神上不堪重負了。

東映動畫最初的電視節目《狼少年肯》誕生,七月成立的電視動畫班,十一月已經播出來了。第一作就戰了七個季度,播到一九六五年夏。別忘了齣電視節目的第一前提是什麼啊,不是有製作費、有人手、有時間啊,而是得有電視台啊。東映集團的一大優勢就出來了,需要電視台腫么辦,當然先找日本教育電視台=今天的朝日電視台。所以從雛形到成形這麼迅速,當時的動畫製片廠中也就東映動畫這種,有母公司和集團這些後盾的富二代幹得出來。

製作陣容一群新人,但現在卻是值得注目的布陣,這確立了之後東映動畫的電視動畫的基底陣容。首先是最高負責人製片人,電視台和製片廠兩方,各派遣各自的製片人是基本法。日本教育電視台的製片人是宮崎慎一,對於電視節目這方面,是整個製作陣容里資歷最老的人。本來也是東映的人,在東映設立日本教育電視台後,宮崎被調職過去安插著,也就是說日本教育電視台開播前一年他就在那裡了。

一九五九年日本教育電視台正式開播時,東映最初的兩個電視影視,時代劇《風小僧》和《白馬童子》,日本教育電視台方面負責的就是宮崎。兒童片也有經驗,東映超級英雄《七色假面》和《國立少年》時也擔任日本教育電視台的製片人,這次電視動畫方面新軍出征也只有非宮崎坐鎮不可。之後到七十年代中期為止,宮崎基本上就成日本教育電視台對東映製作的電視節目的專用製片人了。

東映動畫的製片人就頭疼了,第一次跟電視這個媒體打交道,不可能有老司機。昭和時期的東映動畫作品,有五大產出名作的製片人。但這時算是有經驗的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簱野義文,一個是飯島敬,說有經驗也只能叫不為零而已。於是東映動畫方面需要派遣兩個製片人,簱野打頭陣,跟著個副手有賀健。有賀就是徹底的新人了,這回是出道之作,日後也是這五大名作製片人之一,生涯最大的人氣作是《魔神Z》系列。

那飯島幹什麼呢,飯島也不能閑著。進軍新行業,誰都是社會主義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飯島去寫腳本,腳本是技術性最低能最快上手的領域,所以缺人的初回作,腳本陣是什麼人都有。有動畫腳本家也有實景攝影作品的腳本家,有電影腳本家也有電視節目的放送作家,有製片人的腳本還有演出家的腳本。

演出陣容也是這種情況,很多人總有種誤解,好像演出家也都是動畫師,然而動畫師不是演出家的必要條件。所以演出陣也是什麼人都有,東映動畫不但得把自己家門裡的,一排二十歲出頭的新人強行提拔起來,母公司支援過來的平時參加實景攝影作品的人也少不了。最後諸如藪下泰司和白川大作這樣的,東映動畫長篇動畫電影的老將,也都還是投身進來了。

演出陣容中,除去月岡自己和藪下及白川這樣的老將,值得一提的演出家有六人,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芹川有吾和高畑勳這樣的人,東映動畫自己提拔的新銳健將。《頑皮王子的大蛇退治》確立了現代的動畫監督職務,當時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就是芹川。然而馬上就沒空間放心做長篇動畫電影了,得被拉來投身於電視動畫,後來成為東映動畫的一大主力戰將,在這裡一直干到退休。高畑那是後來與宮崎駿同樣成為吉卜力工作室核心人物了,宮崎也入職過東映動畫,不過高畑其實比宮崎年長不少,這年的宮崎還是個應屆生。

第二類是勝田稔男和田宮武這樣的人,大概算是不得志。做演出家這一行時間不短,但久久沒有能出人頭地,十數年後轉職成了製片人。開始干製片人這一行後,反倒產出的名作不少。

第三類是勝間田具治和明比正行這樣的人,母公司東映派來的援軍代表。他們本來的設想好的人生軌跡,大致就是在東映這樣的電影公司巨頭,在東京攝影所或京都攝影所修行多年,有朝一日成為獨當一面的監督了。但是在這電影滑坡電視崛起的大勢中,加上連本來物理難度高的動畫也進軍電視放送行業,陰差陽錯地被調職過來。從此就投身進動畫事業了,在東映動畫這樣的地方一生名作無數,以後我們再慢慢打交道。

時間的難題爆肝攻克了,再來看製作費的難題能腫么辦。大赤字的《間諜捕手J3》播了三集之後,一九六五年十月二十三日那天,東映營業部電視課的渡邊亮德課長接到了近藤照男製片人的電話。說是有個叫村山實的人,是出版社朝日音景的人,想把《間諜捕手J3》商品化,但是不知道這事應該找誰說,就讓他來找渡邊了。

朝日音景這個出版社現在已經亡了,取的這個名字什麼意思呢,按現在的黑話來說就是,這是張有聲音的圖!所以朝日音景不但出版漫畫雜誌和單行本,還出錄音盤,雖然音質不好,但是便宜。那時一般來說正經的唱片公司,出的商品當然都是正經的黑膠唱片,那玩意貴。按現在的話就是無損的大家都懶得買了,更沒有收藏慾望,懶癌直接去網易蝦米在線聽歌了。當年朝日音景就靠這個出過《阿童木》的主題歌,賺了個盆滿缽滿。

商品化、商品化權,這些辭彙當時已經並不是全新的東西了,但是毫無普及度,幾乎沒有人知道怎麼把這個東西靈活運用。《間諜捕手J3》大赤字,但是朝日音景就想發售這個的錄音盤和連環畫,簡直是雪中送炭。要商品化,就意味著東映可以獲得兩種類的財源填補赤字。一個是商品化權的費用,買了這個付了錢,才能開始生產和發售關聯商品,這是個固定費用。另一個是辦稅,這是個不固定費用,就是你賣出去的越多,東映本身能分到的收入也越多。

不過這次行動的重點,不在於達成了商品化這一當前收益,而是給東映帶來了長期收益。通過與出版界的人打交道,渡邊可是認識了不少漫畫關係者,出版社的大佬、編輯、漫畫家。那時漫畫就是漫畫,與其他媒體的來往確實不多。手塚這樣自己把自己的漫畫給動畫化的特例倒是有,不過你發現沒有,東映動畫的電視動畫第一作《狼少年肯》,那麼緊張的條件下居然也是個憑空企劃原創作品。怎麼沒想著找個現成的,已經連載一段時間的,有劇情庫存的原作,因為當時世風就還是那樣的。而我們知道渡邊則是多媒體聯動商法的先驅者,他敏銳地嗅到了一個結論:漫畫的重要性,現在還誰都沒意識到,漫畫可是個盲點。

朝日音景給渡邊介紹了不少雜誌的主編,其中有講談社的《周刊少年雜誌》的主編內田勝。講談社那可比朝日音景規模大多了,日本三大出版社巨頭,講談社、集英社、小學館,各自都有自己的少年漫畫周刊雜誌。以現在的眼光,果然是集英社的《周刊少年跳躍》最出名吧,不過那時還沒誕生。到八十年代《阿拉蕾》被東映動畫搬上電視,從此點燃《周刊少年跳躍》的歷史性轉折點為止,那之前少年漫畫雜誌這塊的老大,基本上就是講談社的《周刊少年雜誌》,這契機就從渡邊與內田的合作開始。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東映與講談社在這對老朋友的幕後主使下,產出的名作將數不勝數。初識時的渡邊對內田說了:我想在電視上播齣兒童節目,為此請務必協助我,我跟你的組合,製作出地上最強的兒童節目都是可能的。

【次回預告】

沒有製作費、主演瞎作死、贊助商抗議,難題一個接一個,不過讓東映動畫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還能重製的人氣作品還是誕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盟友田中將賀談岡田麿里(上):腳本和作畫之間的拋接球
Anitama新聲:Need a Hand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