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針灸強壯穴的臨床應用

針灸強壯穴的臨床應用

名家簡介

王岱(1934年9月—2018.3.25),福建省福州市人。主任醫師,教授。原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副院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針灸考試委員會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耳穴診治專業委員主任委員等。退休後仍繼續從事醫療與教學活動。長期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基礎理論及針灸臨床造詣頗深。曾受中醫名家岳美中、朱顏、方葯中和針灸名家程莘農、鄭魁山、郭效忠的教誨與指導。治學力求博學、多思、勤奮、務實、理論與實踐並重、及臨床、教學於一體。主張學習中國針灸機理與技能,必須掌握《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精髓及辨證論治之要領。對中國針灸辨證論治定位、定性頗有獨到見解,並能運用於臨床和教學。對學位性能和針刺手法有比較深的研究,認為針刺穴位對機體的影響具有整體性、多樣性、雙向性、特異性、方向性和層次性等多種機能。對針刺技巧特彆強調知為針者信其左;針刺以得氣為先;要講究補瀉手法;深刺淺刺相結合;掌握有效刺激量。特別是首先提出「跳動穴」概念比掌握其針刺技巧,對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小兒腦癱恢復及後遺症患者有較好療效。1993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5年榮獲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第三屆醫宗揚醫學教育獎。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類心身長期處於高度疲憊、緊張狀態,尤其對於體弱多病、慢性病或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威脅較大,預測它將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但由於目前對其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明確,現代醫學還缺乏有特效的治療方法,而中醫針灸擅長通過疏通經絡、宣導氣血、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以增強機體內部抗病的能力,即人體自然活動力、抵抗力和恢復力。所以它在防治身心疲勞有其獨特的優勢。

從辨證論治分析,身心疲勞屬正氣不足,即虛證。虛證又有氣虛、陽虛、血虛、陰虛之分。

1

氣虛的主要症征

氣虛的主要症征,除身心疲勞外,常伴有面色蒼白,少氣懶言,語氣低微,自汗,活動時加重,身體喜按,舌質淡嫩有齒痕,脈虛無力。取穴多選具有益氣的強壯穴。強壯穴多分布在督脈,任脈,膀胱經第一、二側線和腎、脾、胃經的經穴上,亦散見在其他經穴和經外奇穴上。常用要穴有督脈:百會、風府、大椎、身柱、神道、筋縮、命門;任脈:巨闕、中脘、神闕、氣海、關元、中極;膀胱經:天柱、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大腸俞、膏肓俞、志室;腎經:肓俞、氣穴、大赫、太溪、照海。脾經:血海、陰陵泉、三陰交;胃經:天樞、水道、歸來、足三里、豐隆。肝經:太沖;膽經:風池、陽陵泉、光明、絕骨;大腸經:曲池、合谷;小腸經:養老;三焦經:陽池;經外奇穴:四神聰、夾脊穴等。

以上穴位可組成穴組,每組取3—6個穴位,手法宜刺衛出氣,施以補法。可用一穴一針;更可用一穴多針(傍刺、齊刺、揚刺),必要時加弱電針。

2

陽虛的主要症征

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因陽虛生內寒,除有氣虛症征外,尚有面色滯暗,形寒肢冷。取穴和手法同益氣法外,還要加溫法,即壯陽法,可選溫針、隔姜灸、鋪蒜灸、拔火罐、遊走罐、針加拔罐、溫葯敷、溫葯浴或電熱針等。

3

血虛的主要症征

除身心疲勞外,常伴有面色萎黃,唇甲發淡,頭髮枯落,頭暈眼花,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由於氣虛與血虛互為因果,益氣能生血,補血能生氣。取穴和手法同益氣法,但要善用懸鐘、膈俞、血海、三陰交、太溪、等穴位。

4

陰虛的主要症征

除身心疲勞外,常伴有形體消瘦,口乾舌燥,手足心熱,顴紅,盜汗,舌質干紅,脈細數。因陰虛生內熱,故宜採用滋陰清熱法,取穴多用陰經穴,如太沖、照海、太溪、血海三陰交穴等。必要時,也可用陽經穴,如足三里、曲池、合谷穴等,手法多用平補平瀉法。

臨床上往往會出現氣虛、陽虛導致氣滯、血瘀、痰阻;陰虛內熱又與痰濕互結,造成正虛邪實的局面,這時,亦可加刺營出血,如在背部某組強壯穴上拔罐時,時間可以長一點,造成局部皮膚潮紅、充血,還要出現皮下瘀班;或採用梅花針叩打背部某組強壯穴,待皮膚出現均勻微小出血點時再拔罐。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

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並交流

此文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請在醫師指導下操作使用

本文由靈素館整理髮布

靈素館

一個學習中醫的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素館 的精彩文章:

TAG:靈素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