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尾大不掉的諸侯國音頻

尾大不掉的諸侯國音頻

《史記·孝景帝本紀》

「孝景帝本紀」

大家好,我是呂夫子,關注「呂夫子」公眾號,「經史子集」盡在掌握。我們的國學課程分為「經史子集」,我們今天繼續講「史傳」,我們的《史記那些事》系列課程,今天講到了《孝景帝本紀》。

這篇本紀記錄了孝景帝劉啟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削藩之策」、「七國之亂」、「文景之治」三部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史記》中記載的「削藩之策」和「七國之亂」兩個部分。

「孝景帝劉啟」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第五子,這第五子怎麼就能當上皇帝,那就是因為他的母親是著名的竇太后,西漢最強勢的外戚,她的故事之後才會展開。劉啟的兒子叫劉徹,就是著名的漢武大帝。

漢景帝的統治期間可以用三個詞概括,分別是「削藩」「平亂」和「繼承」,其中「削藩」和「平亂」是前後相接發生的,我們今天就放在一起講。

我們今天的課題叫做「尾大不掉的諸侯國」,這個「諸侯國」就是「藩國」,簡稱「藩」。先說「尾大不掉」,這其實是個成語,出自《左傳》,說的其實很形象,一隻大灰狼,尾巴太大了就難以轉圜調動,這個成語指的是部屬實力強大了不聽上級調遣。再說「諸侯國」,也就是「藩」,本來是劉邦在打下天下之後,看這偌大的江山,自己孤家寡人怎能治理得過來,就大封自己的兄弟子侄到各地做藩王,就是諸侯,權力很大,封底的百姓和物資全歸你,只要每年春天「朝」和秋天「覲」,帶著禮物來看看我就好。理想是好的,但是現實是這些諸侯強大之後,就不怎麼聽中央的調遣了,於是就有了「削藩」,削弱藩國的動議。

「吳國做大」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數上書說孝文帝,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孝景帝即位,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餘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餘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郄,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几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吳王濞列傳》

這段故事中的晁錯,是一個歷史爭議很大的人物,他主張削藩,但操之過急激起了變亂。這段文字里晁錯的一段話,點明了諸侯國的來歷,以及漸漸做大的過程,分析是很透徹的。

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積累實詞虛詞,這一段的實詞虛詞有:

1.「幸」翻譯為「寵幸」,引申為「信任」。

2.「樹」解釋為「屢次,多次」。

3.「說」在這裡應該讀shui,解釋為「說服」。

4.「及」解釋為「等到」。

5.「為」是一個很常見的動詞,在官職前翻譯為「擔任」。

6.「誅」翻譯為「誅殺」。

7.「益」翻譯為「更加」。

8.「謀」翻譯為「謀劃」。

9.「亟」讀ji,翻譯為「急忙」。

「晁錯削藩」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卻。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諠譁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葯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晁錯列傳》

這段故事很有戲劇性,晁錯固然有謀略和才華,但是他的父親看事更透徹,且異常決絕。事情後來的發展,也證實了晁錯父親的遠慮不虛。還可以關注一下晁錯的籍貫,是著名的潁川,300年後的三國亂世,潁川世家出現了無數的智謀之士,看來這個地方的基因確實不錯。

這一段的實詞虛詞有:

1.「遷」指官員調遣,翻譯為「調任」。

2.「削」解釋為「削弱」。

3.「上」解釋為「皇帝」。

4.「卻」是一個通假字,通「隙」,解釋為「矛盾,隔閡」。

5.「疾」本來是「小病」,在這裡活用為動詞「痛恨」。

6.「謂」翻譯為「對……說」。

7.「別」的意思為「分開」,這裡可以解釋為「離間」。

8.「何也」是一個文言文中的複音詞語,解釋為「為什麼」。

9.「去」是一個古今異義典型的文言詞語,解釋為「離開」。

「七國反叛」

「三年正月乙巳……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卬、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反,發兵西鄉。天子為誅晁錯,遣袁盎諭告,不止,遂西圍梁。」——《孝文帝本紀》

晁錯操之過急的削藩行動,很快激起了變亂,史稱「七國之亂」,口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孝景帝為了穩定住局勢,忍辱處斬了亦師亦友的「晁錯」,並將晁錯已誅的消告知了叛軍。但叛軍的行動告訴孝景帝劉啟,「你還是太天真了」。

1.「反」是「造反」的意思。

2.「遣」是「派遣」的意思。

3.「諭」是「詔令」的意思,就是皇帝的命令的意思。

「七國反叛」

「上乃遣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將兵誅之。六月乙亥。赦亡軍及楚元王子等與謀反者。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陸侯禮為楚王。立皇子端為膠西王,子勝為中山王。徙濟北王志為菑川王,淮陽王餘為魯王,汝南王非為江都王。」——《孝文帝本紀》

景帝終於憑藉外戚的竇嬰和親信周亞夫的勢利,武力平定了「七國之亂」,但是為了朝局的穩定,還是採取了安撫的手段,又封了新的諸侯去鞏固通知,削藩之策等於失敗了。究其原因,還是時機尚未成熟,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有實力才有話語權,削藩要等到「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政策結束後,中央國庫殷實,實力大增之後,才通過武帝的「推恩令」徹底解決。

1.「赦」是「赦免」的意思。

2.「亡」是「逃亡」的意思。

3.「立」是「冊立」的意思。

關注「呂夫子」小程序,「經史子集」盡在掌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呂夫子 的精彩文章:

《孝文帝本紀》劉恆即位音頻
《鵩鳥賦》天地為爐萬物為銅音頻

TAG:呂夫子 |